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创新对策研究
2018-03-07王洪运
王洪运
(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信仰存在的形式多样不一,每个国家常用的手段都是会去借助正确价值观、意识形态来引导民众,这样有助于国家的强大、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我国贯彻的最高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西化思潮涌入我国,带给社会大众尤其是高校学生极大的冲击,信仰多元化、信仰危机和信仰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一类优秀的学生代表,出现的信仰动摇、不坚定问题直接反映出我国高校在信仰教育上的缺失。针对于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通过积极的创新对策,提高学生党员其综合素质,继而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最终促使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 新时期下对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宗旨意识缺乏
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究其高校学生信仰危机的根源来看,就是尚未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有一部分学生是秉着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加入党组织的,不仅没能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其中,反而成为蛀虫,成为破坏党组织团结的一个不利因子。
虽然说当下绝大部分高校都将入党动机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因素纳入到了对学生入党的流程考察中去,但其实就是仅限于通过学生提交的入党申请书来进行书面考察,而这并不能真实且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入党的真实意图。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入党动机不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盲目跟从其他学生入党,其中有虚荣心在作祟,并没有深刻去思考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而信仰摇摆,并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②将入党作为自己必须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抱着能够通过入党而考上公务员或是找一份好工作的想法入党,这类学生表现出的缺点是不会主动去付出,以自我为中心;③还有就是学生作为优等生、学生干部等被动推荐入党,虽然他们学习刻苦,但也不能完全表示他们在思想上就很优秀,所以从始至终都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就其自身而言,还并没有树立主动、积极帮助他人的这些良好思想,自然也不会始终如一的坚定党的信仰。
1.2 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片面
由于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片面,会直接使其出现信仰摇摆不定、不明确等问题。
其实就实际来看,针对于各层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在进行教育培训和日常学习时,是尚能与社会热点加以密切结合的,通过理论与实际紧密联合的方法,更能激发党员的政治觉悟。但落实到高校实际上,针对学生党员,对其的培养却仅停留在理论教育上,与时事政治等实际的联结比较少。高校学生党员在长时间的课本教材学习下,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片面的了解,而这些片面的认识更是会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停留在课本上,不去看、讨论、思考时事政治与理论热点,越发不能及时了解党的理论、更新认知党的理论成果,造成始终是以陈旧的观点去看社会发生的新问题。
在对学生党员进行信仰教育时,高校不能提供以必要的资源加以正确引导,只是靠学生党员本身存在局限的思维去认知,继而形成对国家出台新方针政策的偏见,这是不可置否的。究其根本,由于高校存在信仰教育失责的问题,直接造成了学生党员信仰学习的不明确、不规范,不利于使其树立坚定的信仰。
1.3 信仰意识淡薄
新时期下,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基于此,在这一时期下的文化变革、社会政治理念碰撞不可避免的会诱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提供给人们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像是跟时髦、重现实、重享乐、重个体利益等等。一些高校学生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选择新的价值观,这些都有好有坏,好的像是风险意识、平等观念,坏的像是拜金、功利等,另外也有些学生转而去信仰宗教,使得社会理想、信仰意识淡薄。再加上新时期下,高校学生身负诸多的压力与竞争,而他们的思考关注点也逐渐的转变成: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好?怎样实现自己的赚钱目标?……而像是“如何追求社会文明进步”等这些问题,已经是被认定为与自身联系不大的问题了,从而造成社会理想、信仰意识淡薄。
主要对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意识淡薄的产生来看,主要是体现在其个人规划与国家发展不符、联系不密切,更究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则是和高校信仰教育缺失有直接关系的。由于高校疏忽了对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造成其不关心国家政治,把自己置身于国家建设之外,无论做出的什么个人决策,都是以个体出发的,而不是以国家发展出发的。
2 新时期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信仰教育的创新对策
2.1 在教育思维上的创新
首先,积极强化对学生党员个人理想的引导,激发其主动性。想要实现对信仰教育的创新,帮助学生党员树立其正确的理想,其中缺少不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引导作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党员存在的对社会现实有误解的地方进行消除,并引导学生怎样去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分析和面对问题,使学生逐渐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从而成为其个人理想树立不可或缺的一个参与要素。就高校教育工作者来看,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跳出通过理论的死记硬背来进行信仰教育的误区,通过灵活的运用,来使学生能够自主使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出现的问题。
其次,突出高校资源优势,以信仰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发展机遇。高校想要实现信仰教育的创新,便需开始对自己的特色资源加以整合,从根本上为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保驾护航,结合以党对高校学生党员提出额要求,落实好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这一重要任务,对更为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深入研究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突破束缚,实现信仰理论教育与其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丰富学生的发展机遇。
最后,通过信仰教育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应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开展对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从而引导其成为坚定不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强化对备选党员的入党前教育、培训工作,能够以正确、坚定不移的态度入党,随时秉承着为人民奉献的思想理念,让学生党员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实践当中,只有深刻认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成就与经验,才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2 对教育内容的革新
首先是对与学生党员有着紧密关联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价值。对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创新,根本重任便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宣传,使学生通过正确认知的树立,从而对其信仰的树立产生积极影响。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前提下,结合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当中去,才能被其理解、接受、掌握。
第二点,强调党理论新成果和社会热点的结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要紧抓时机,引导其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讨论、解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党员认识到党信仰的坚定性与价值。
2.3 对教育方法的创新
注重单向灌输和双向互动相结合的方法,这属于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强调对学生自主性、独立意识的尊重。在该种教育方法当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外,还要注意不能使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下,要将教育方法中的灌输变成是学生的自主需要。
另外在当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更是为信仰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利途径。通过传统教育、互联网教育的两者结合,创建新的教学形式,将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充分引入其中,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而且更能保证教育效果。
2.4 对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新时期下高校想要使得对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创新卓有成效,不可避免的也要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辅助。可以说教育责任机制是对学生党员开展信仰教育的根本保障。就具体做法而言,高校应以年级、专业的差异作为基础,相应设置学生党支部,从而为支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另外高校应大力支持并重视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分党委应对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加以指导,发挥起战斗堡垒的作用。学生党支部内部相应的要建立起内部监督机制,从而实现纪律约束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接受来自教师、同学的监督,在不断的、完善创新相关机制下,逐渐的使学生党支部成为高校一支先锋性、示范性党组织,为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 结束语
针对新时期下,我国在对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中表现出来的问题,需要高校通过创新信仰教育来解决的。因此高校应主要通过教育思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致力于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缺失,从而树立学生党员的坚定信仰,成为坚定不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