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下乡的作用和实现路径

2018-03-07蔡润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蔡润荣

(张家港市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 215600)

1 文化下乡的起源

1996年起,中宣部等十部委在全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11年底,中宣部等十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2012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三下乡”的重要内容,“文化下乡”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产生了相对广泛的社会效应,并逐渐成为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具体来说,“文化下乡”主要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伴随当前经济社会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文化下乡”正以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出现与发展,也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内涵。

2 文化下乡的作用

做好文化下乡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佳方式,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

(1)文化下乡有利于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体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受传统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农民的政治素质还不高,主要表现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差。通过“文化下乡”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农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群众心上,切切实实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法制观念,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对于增强农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凝聚亿万人民共同投身建设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文化下乡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农村经济也需要文化的带动与支撑。以张家港凤凰镇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文化品牌的塑造,依托“文化立镇、经济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定位,凤凰镇大力倡导、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特别是“苏州第一桃”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和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三农”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不断变化。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攻坚阶段。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文化资源持续不断送到农村、送给农民,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增收致富的本领。

(3)文化下乡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我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大幅度降低,从1978年的67.7%降到2009年的41%,而城镇居民从1978年的57.5%降到2009年的36.5%,两者的差距明显缩小。与此同时,农民群众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这充分表明,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以及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市场不活跃、文化建设水平也不高,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仍然存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状况,少数边远山区农民甚至很少能看到报纸、杂志。因而,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送到农村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3 文化下乡的实现路径

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年来,张家港市提出并实施打造“文化张家港”品牌战略,集思广益挖掘地域特色,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机制扩大文化影响,多措并举提升文化形象。“文明百村欢乐行”巡演活动走遍全市的每个村和社区,每场都由市财政提供“村村演”的补贴。这种“政府‘埋单’,群众受益”的文化服务模式已经在许多领域内推行。市博物馆坚持每个月送展览去社区;每年 “千场优秀影片进社区”;在偏僻的乡村开展图书流动服务……文化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身边。作为政府投入巨资兴建的张家港市文化中心,是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之一。近十年来,依托科技馆、美术馆、城市展示馆等展馆资源,文化中心创办了少儿科技节、青少年美术节、城市节、万名学生走进文化中心等系列品牌活动,并以各乡镇、村为重点,拓展举办了各类“送文化”行动:“行走中·美的力量,爱的关怀”系列公益活动先后走进白云学校、红蕾学校、旭东学校等新市民子女学校;“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重点走进乡镇学校和社区,吸引众多群众体验各类科普展项,感受科技带来的乐趣。在省、市“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机关干部下基层”等活动的助推下,文化中心发挥在文化线上的优势,全面深化“文化下乡”活动的长效开展。

张家港的实践表明,持之有效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巩固现有的文化下乡工作。深化文化下乡的内涵,广泛通过送戏、送书、送画、送演出票、送春联等多样形式,强化和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持之有效地推进我市 “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行动,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不断培育网格活动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找准群众需求,不断开拓创新文化下乡新内涵。要充分发挥文化战线工作人员的自身优势,积极为群众参与文化给予辅导帮助,不断挖掘群众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要找准需求、强化动员,改变“送”文化的单向传播模式,千方百计“种”文化,让农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双重角色,形成群众文化的再造机制,行之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组建和培育文艺团队,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使农村文化活动真正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

(3)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文化设施齐备、文明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方便群众的要求,建设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惠民设施。二是要加大对农村能人的扶持力度,要建立专项资金扶持民间文艺团体,辅以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专干培训班,培养专业文化艺术人才。三是要加大民风习俗的传承提升力度,传承具体农村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风习俗,创作出更多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农民的新生活、新风貌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贾德先.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初探[J].达州新论,2006(2):4-7.

[2]胡新兰.坚持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98.

[3]宫琛.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实证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5(5):52-55.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