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核心素养
——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
2018-03-07孔杏格
孔杏格
(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保定 07100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目标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适应今后发展与成长的素养。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设计。加涅曾在 《教学设计原理》(1988)中这样描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设计依据,在教学流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更要设计学生的“学”。现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 立足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科思想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所剩下来的东西”无疑就是学科思想。高中语文学科思想涵盖语言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核心主线,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起源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学科思想指向,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体现学科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本单元教学目标以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为主,鉴赏重点是情感和意象。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在形式层面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在本质层面则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情感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语言为切入点,以“鉴赏”为教学目标,在鉴赏中感知语文的综合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的音乐美,并在此基础之上积累语言、丰富心灵、陶冶情操。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可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容易学习的,但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增加阅历,拓展阅读,举一反三,发展思维,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结合单元教学,教学目标以诗歌鉴赏为总目标,分解为语言感知、思维拓展、情感体验、审美提升、文化传承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朗诵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有关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诗歌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在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体验人类不同类别的美好情感,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以达到提升审美鉴赏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认真落实学科思想,要求师生共同探讨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编者选取这一内容彰显了怎样的学科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准确落实学科思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上升为“教育”,才能彰显学科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展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增强学科理解,强化学科思想,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 重视学情分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引领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参与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应该是授学生以“渔”。
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既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分析学生的能力基础。只有把学情分析透彻,准确预测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才能正确达成课堂预期,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学情分析越完备、详尽,课堂生成度就会越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度也会越高;反之亦然。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兰亭集序》为例。《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文章打破常规,自辟蹊径,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文章语句优美,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内涵丰富;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学生根据注释能够明白其中的基本含义。但是,学生通过字面理解文章主旨确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以及“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死观。本文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上半年的语文学习,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基本上能够根据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则需要感知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反复吟诵,综合思考,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品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主旨。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教师加以引导,小组合作、积极讨论、恰当点拨、深度阅读,最终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学情分析中要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大多数学生提高能力的同时,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各有所得。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关键在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认真研究、细心观察,运用恰当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合作、对话、探究、交流,使学生在“质疑”和“挑战”中提高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设置典型情境,提倡小组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活动的效度,并及时捕捉并合理应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 丰富教学评价,发挥学生内在潜能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及时对教学的各环节设置进行修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后续学习水准”。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关注当堂反应、当堂检查和教师的“直觉印象”,更重要的是由学生作自我评价和调控。教学设计中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做出综合评价,目的在于诊断 “教”和 “学”中分别存在哪些优缺点,之后才能进一步得以优化。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为例。作者郁达夫在文中选取了故都典型的景物,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描绘故都的秋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制定学生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以备学生自我评价之用。学生自我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监控:自读课文是否认真专注,能否自始至终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活动是否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课堂问题是否独立思考,出现思维的火花;是否善于合作,自由交流等。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体会到:阅读散文名篇,通过专注投入、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自我体验,对理解作品主题、把握文本的情感走向的重要意义。课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深意长,寓义丰厚,以“清、静、悲凉”为抒情主线,而“悲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阅读的品质关乎对课文理解的深度,教师的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品质,不断强化学生自我学习体验,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自我矫正;唯如此,教学评价才能发挥全面调节的作用,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自我评价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全面客观地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找到下一步改进的措施,调节教学行为,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是非常独特的,无人能够替代。学生的知识体系、课程意识、学科思想是在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在这一习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感悟,这是学习动机内驱力的体现,也是学生潜能的最大释放。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实践意义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发现差距、自我调整。
总之,优化教学设计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科实践为导向,倡导深度教学,培养学科思想,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以及备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九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