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输入促进假设”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8-03-07何微
何微
(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1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世界各国的人不可避免需要相互交往,然而他们拥有的不同文化背景让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在相互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在这一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作为交际的媒介的重要性也凸显来。因此,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英语为依托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部分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从教学要求中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运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外语英语教学以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这一教学理念让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语言知识输出,忽视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他们片面将语言教学等同于词汇与语法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英语学习简单理解为记忆单词与语法,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背诵与记忆,而忽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当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后才发现在职场体现英语学习成效的手段主要是说、听与写(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和处理与工作相关的材料。这时他们虽然在十多年的英语学习中积累了大量词汇,掌握的了大量语法知识,但离用英语从事跨文化交流还有相当的距离。比如很多大学生在从事外事活动时,在用“Hello”,“How are you”打招呼后,就无法继续下去了,他们无法用习得的词汇和语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侧重语言知识输入,忽视语言能力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法实现语言知识的输出,造成哑巴英语现象,从而无法拥有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2.2 重语言的工具性,轻语言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1]”。《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指出“学习外语时为了让本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和宽容,尊重各自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多元性[2]。”
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高考的压力让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的语言实践被大量模拟试题代替,英语教学主要以阅读为主,兼顾听说。大多数大学英语老师仍然沿用中学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即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人文性。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体现在让学生养成文化自觉性,最终实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王初明教授指出“学英语就是掌握一门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3],但是如果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很难实现有效的交流的,例如单词的意义分为内涵与外延,通常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词的外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应该注意词汇的内涵意义。比如,当一个中国人看到月亮时会不由自主想到家乡,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经常与家或者故乡联系在一起,李白曾在《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低下头对家乡的思念便满溢。因此,在中国,“月亮”这个词渐渐有了“家”或“故乡”的内涵。但英语单词“moon”却没有“家”或“故乡”的内涵。中英文词汇内涵意义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可能会误解对方的真实意义,因为一个美国人在听到“moon”时,可能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反而会想到某天乘坐太空飞船登录月球。不难看出在日常交流中,因为中西方在意思形态、社会制度、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所以仅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而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是无法实现顺畅并有效的交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其核心的价值观。
2.3 教师的文化储备不足
英语教育专家邓炎昌、刘润清在其合著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4]。学生能流利说英文,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仅要有熟练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使用这门语言的人,了解她们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生活。然而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压力的重压让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很难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交际场景来进行语言输出;同时虽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他们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力不从心。
3 “输入和输出”结合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对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教授于2014年根据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在该假设中,文教授提出输出即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有别与以往强调教师的课堂输出,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些具有交际价值的情景中实现语言的主动输出,最终实现交际任务。本文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探究如何将这种新假设运用于现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3.1 提高教师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让文化知识的输入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而“教师是有效进行文化输入的关键,课堂教学除语言知识外,教师还要适当适度讲授文化知识,使语言文化紧密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首先应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国内访学的机会,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帮助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达到建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后,应在教学时转变以往单纯重视语言工具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因为忽略英语词汇的内涵含义甚至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比如英语中有许多与狗相关的成语与俗语,“Love me,love my dog”,“You are really a lucky dog”.这些俗语充分表明了西方文化对狗的喜爱,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甚至将狗视为家庭的一员,然而中文中与狗相关的成语大多带有贬义,如若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到这些俗语,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2 创造语言输出的真实场景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强调要从教课文变成教学生用英语做事,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不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课文上。因此教学在课堂讲授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目的在与让学生能在跨文化交际时熟练及正确运用所习得的文化知识,正如社会文化派认为二语学习不应该将学习(learning)和运用(use)割裂开来,学用应融为一体,文化知识的习得与运用也不应该被割裂开来。同时假设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要求:(1)输入要能够很好为输出服务;(2)教学内容要设计信息接受和产出的多渠道;(3)设计的产出任务一定要具有潜在交际价值。在因此教师在组织大学英语课堂时,应按照假设的要求设计能让学生真实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呢能力,而不是单纯讲授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比如,在课堂活动组织上,教师可以列举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分组练习,(1)设想你作为班长如何去外教参加班级聚会?(2)设想你所在学校外国留学生需要参加校内美食借,邀请你教授麻婆豆腐的做法;(3)设想你时某外贸公司的职员,公司老板派你去陪同国内客户参观本地著名景点,客户询问该景点的历史背景。布置交际任务后,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组织课堂讨论,应首先用3~5min运用影像、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不同任务的相关知识有简单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为了督促所有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对与选取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教师可以将这堂课最后10min预留出来让学生将讨论的成果展示出来,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输出活动。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课堂习得的知识。同时学校可以以赛促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模拟法庭,商务英语实践大赛等激发学生运用课堂习得语言能力的热情,从而真正实现语言的主动输出。同时聘请具有资质的外教到高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口语课程,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3.3 唤醒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主体意识
由于很多学生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很难有能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真实场景,过级考试的压力也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忽视了“说出来”的重要性,因此在面对真实跨文化交际的场景时,他们缺乏信心,很难自如应付,甚至主动回避,这一切让他们无法产生跨文化交际愉悦感。因此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他们身上。首先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可以通过在课堂介绍西方电影,欣赏英美歌曲,阅读原版报刊杂志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热情,激发他们希望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欲望。其次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他者在习俗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接受不同文化的存在,同时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而不是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与他者,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4 结语
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仅仅联系在一起。时代的变化让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同时,培养学生人格、思维、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素养,帮助学 生学会客观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 能力,同时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及其对文化差异敏感度,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欣赏与包容。”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大学英语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英语教学目标的改变,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课堂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并创造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有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主动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同时学校应该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只有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取得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研究社,2008.
[3]王明初.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1):17-22.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