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启示

2018-03-07郎立壮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经营国有企业

郎立壮

(作者系秦皇岛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传统媒体遇到了发展困境,媒体转型被提上日程。因为笔者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又长期在媒体工作,经过新闻采编、经营创收和管理工作多个岗位,每天都面临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免让人产生许多体制、机制的联想。其中联想最多的,就是今天媒体的困境时时让我想到当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职能定位和运行方式上,和国有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但从事业发展和产业经营层面来看,仍然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由“短缺”到“过剩”,国企改革和媒体转型有着相似的背景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遭受短缺经济困扰,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产品短缺问题。而短缺也给改革留出了巨大的空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九十年代,国有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非公经济异军突起,社会商品极大丰富,竞争日益激烈,由群众“买难”变成产品“卖难”,国企产品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不再。由此国企内部“大锅饭”等机制问题显现,国企亏损出现,国企员工的“铁饭碗”遭受危机,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被提上日程。国有企业从产品“短缺”到“过剩”,这个改制背景和媒体转型的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

改革开放后,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但媒体产品却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媒体数量少,节目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特别是媒体版面和时段不能满足企业对广告的需求。因此从90年代开始,就在国有企业进入改革阵痛、效益滑坡的时候,媒体却进入扩张通道,各级电台、电视台争相增加频率频道,报纸扩版,晨报、晚报、都市报纷纷登场,媒体广告收入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掩盖了许多内部管理问题,新闻生产和广告经营在许多环节上是粗放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普及后,传统媒体感觉到巨大冲击,但没有伤筋动骨。随后,新媒体、自媒体风起云涌,网站聊天室、社区、QQ、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等,其迭代速度目不暇接,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表面上看,国有企业和传统媒体面临的是新兴经济体和新兴媒体的产品之争、研发之争,而背后却是体制机制的差别。非公经济完全以效益为标准,赔钱就倒闭。新兴媒体也一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媒体产生,每天也有成千上万的媒体倒下。而传统媒体和国有企业一样,其生也难,其亡也难,面临着人员安置、资产和债务处理等许多难题。

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和传统媒体共同的课题

面临经济效益的下滑,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租赁经营,合资合作等等,由此也出现“姓资”“姓社”的争论。传统媒体在遭遇困境后,各地采取的措施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频道制、广告承包、出租时段版面,合办频道频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如何保证党媒“姓党”的问题,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就被当作市场主体,随着“抓大放小”,“国有资本退出竞争领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的推进,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方面找到了方向和路径。国家保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企业,在日用商品和服务领域,则完全放给民间资本。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冲击时,因其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事业主体被关注。当面临经营压力时,传统媒体力求通过宣传经营两分开,制播分离等措施,来处理宣传和经营二者的关系。而媒体的经济属性,在改革过程尽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运行中的体制机制方面没有被过多地关注。在媒体短缺和一家独大的时候,广告经营可以支撑宣传事业。但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很快发现,它原有的体制机制并不适合参与市场竞争,宣传经营两分开,经营不能支撑宣传,制播分离后,媒体自身的“制”不能支撑“播”。这就说明,需要在事业和产业两方面,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在事业发展上,传统媒体必须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但在产业发展上,则应借鉴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以国有资本投资人的身份参与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产业对事业的反哺。这种反哺不应是经济体内的部门之间核算式的反哺,而是媒体控股或参股企业对媒体的反哺。

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了艰难曲折的路程,经历过种种阵痛,有经验也有教训。它为今天的媒体转型提供了很多启示。

启示一: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是媒体转型的首要任务

今天的人们对“大锅饭”三个字依然不陌生,这是当年人们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最形象的概括。效益工资这个概念就是当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产物。这一工资分配形式虽然很早就被引入事业单位,但在实际分配中,员工贡献和效益挂钩并不紧密。

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的核心是拉开员工收入差距,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拉开收入差距不仅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还关系人才建设。否则一方面现有人才发生流失,另一方面需要的人才不能引进,影响传统媒体的长远发展。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事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应该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在新闻宣传方面,应实行新闻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并重,以社会影响力为导向的考核办法。在产业经营方面,则以经济效益为主,同时考虑社会效益、投资风险和发展潜力等。应借鉴当年企业改革“划小核算单位”的办法,建立机制灵活的小团队,推进工作室模式,给予工作室全新的分配机制。

媒体转型,消化冗员是一个重要课题。简单的裁撤往往会激化矛盾,而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让冗员自动出局是最好的办法。在保证最低工资水平的基础上,“不劳不得!”“无为无位!”使冗员让出岗位和空间。

启示二: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年来,传统广告断崖式下滑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现实。为缓解经营困境,传统媒体纷纷做项目、做实体,这和当年的国有企业十分相似。当年国有企业传统产品遭遇销售困境,纷纷办所谓的“三产”,搞劳动服务公司。这些措施一方面试图消化企业冗员,一方面试图增加收入。这就相当于用团队中最没有活力的一群人,去做企业最不善长的事。这些所谓“三产”和劳服公司开拓市场的能力很弱,只能从企业母体分离出一些业务交给这些公司去做,企业的钱也不过左兜掏右兜。如果选配一些优秀人才去做“三产”,反过来又削弱母体力量,得不偿失。

传统媒体做产业,必须避免当时国有企业的这种盲目性。立足媒体特点,发展媒体延伸产业,发展与文化相关的产业。首先,应避开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有些行业门坎低,进入容易,但同时意味着利润率低,竞争激烈。在内部机制不活、投资机制不健全、经验缺乏的前提下,媒体在这些行业很难赚到钱。其次,要有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所有利润都需要前期投入,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所有的项目都应有可行性研究。传统媒体做产业不能依懒自身的广告资源和节目资源,要知道:因为“广告不行了!”我们才去做产业。“媒体资源过剩了!”我们才去做产业。想当年,在广告连年翻番的增长期,一些传统媒体就曾眼红广告主的经营利润,直接杀入市场去经营产品,“放弃平台做柜台!”结果尚且差强人意,甚至自毁平台。今天如果我们还依赖影响力大不如前的广告和节目资源去做产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第三,通过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参与产业经营是较好的方式,将传媒资本置入公司治理结构中,就可以完全摆脱传统媒体现有决策程序和运行模式,而且可以规范化地分享经营业绩。

启示三:注重媒体品牌和无形资产的保护、使用和变现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个沉痛教训是:当时忽视了企业的无形资产。许多全国知名、甚至全球知名的品牌,顷刻倒闭或在合资合作过程中“改旗易帜”,一些无形资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和继承。

传统媒体长期以来作为舆论主阵地,作为权威的新闻发布机构,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在媒体快速增长期,媒体加强了新闻和节目的生产,应该说是继续擦亮了媒体品牌,增加了品牌含金量。但在广告经营方面也透支了媒体品牌。近年来,媒体经营活动虽然有一些成效,但其核心竞争力仍然依靠媒体公信力和媒体品牌。媒体转型过程中必须将媒本品牌当作核心资源进行保护、使用和变现。

媒体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媒体产业经营方面。也必须将保护媒体品牌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媒体应该办出具有鲜明媒体特点的节目,彰显媒体品牌。另一方面对一些有损媒体品牌的广告和经营行为,应该说“不”,绿色播出,绿色经营。即使在参股经营中,对一些社会诟病较多的行业也应保持谨慎。在使用媒体品牌中,着力发展媒体延伸产业和文化产业,也只有这些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品牌的力量。

要多种渠道实现媒体品牌变现。一方面,是融合多种媒体手段实现变现。媒体品牌的变现,一定不是单一媒体产品的变现,而是多媒体融合产品的变现。 文字、音频、视频、场景不会为不同媒体所专属,而会成为品牌媒体的整合产品。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整合变现,传统媒体是最具有资源整合力的媒体品牌,可以对新闻资源、行政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变现。

启示四:合并重组必须注重内部的机制活力

合并重组是国企企业改革的路径之一。但是,当时建立的许多企业集团都过于松散,忽视了内部运行机制的设计,因此被称为“拉郎配”。媒体面临困境后,合并重组的办法再次成为人们的冲动。但媒体融合和媒体合并不是一回事,简单的媒体合并不能达到媒体融合的目的。在本世纪初,许多地方曾尝试过广播和电视的合并,结果并不理想。

本轮的两台合并以媒体融合为背景,其初衷是资源整合和媒体融合。应该认识到,无论媒体怎么融合,文字作品、音频作品、视频作品仍具有独特性,需要“术业有专攻”的记者来完成。传统媒体之间的合并重组必须认识到这种独特性,保持生产单元的独立性。这很像相关企业之间的重组,在资产、人力、营销等等环节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整体运行,但在具体的生产车间,应保证生产线的完整。比如衬衫厂和裤子厂重组,衬衫生产线必须保持独立性。

媒体合并重组的目的是媒体融合,要实现真正融合,必须以技术融合为引领,注重技术人才、技术环节的融合。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到种种新媒体手段,每一次媒体形式的更新都是技术的创新。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注重业务建设,将技术队伍视为服务机构,懂技术的不懂业务。而在新媒体,这种局面已经被打破,技术人员才是媒体创新的引领者。特别是在与受众互动、内容传输、大数据运用等方面,技术人员是主力军。要让业务人员懂一点技术,技术人员研究一点业务,这样才能适应媒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将媒体融合的文章做好。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经营国有企业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