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2018-03-07王庆子王莺子
王庆子 王莺子 王 正
(1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2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3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4)
高职教育是就业前预备教育,它的教育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比较了解企业的经营文化、职场基本要求等情况,以便进入职场后出现不适应,融入不了的情况。客观现实来看,很多毕业生在初入职场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不了解导致难以适应职场模式,因此,了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分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并探索出两者对接的路径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比较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学校文化由四大层次构成: 一是精神文化,它是所有在校师生一定时期内知情意的总和,体现其内在精神世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二是物质文化,它是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硬件等的综合,是校园文化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载体。三是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指按照高职院相关的人才培养大纲要求,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的一种课程活动形式。四是制度文化,它是高职院所有制度、条例的总和,保障学校各项活动能够规范运行。
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企业所形成的符合自身行业特点、专业领域、企业特色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表现形式。内容涵盖企业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相关制度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前行。它的内容有多方面,但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才是其核心和根本,因为它会影响着所有员工的行为,并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态势。
这两种文化都是属于社会主流文化,因此这两种文化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中人都是主体,都是将完善自我管理、促进个体更好发展为着眼点。此外,两者包括的内容相近, 大概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四个层次。不同点是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文化熏陶感染渗透来教育学生,从而达到培养素质更高、技能更强人才的目标。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 企业追求的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2.1 利于进一步夯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每一个高职院内涵所在,是推动其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重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正的外部性,可以影响和熏陶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督促他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目前,很多高职院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建设等体现学校软实力的方面,因此逐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将文化建设写进了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因此,具有专业特色、行业优势的高职院校,更应找准方向,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此既能形成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又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2 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当前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然一些问题,具体如下:一是暂时还没有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模式;二是在与地方文化对接互动中未能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以及地方的行业特色;三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局限在了学生课堂之外的一种补充,并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着眼于硬件设备的投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思考,思路依旧不明确,从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以及效果。因此,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工作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2.3 高职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专业优势是决定一个学校发展程度和影响力的关键。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决定了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在文化建设上面下功夫,首先要做的是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吸取精华。唯有如此,才能够较好的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并持续保持外在的强大吸引力,让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3.1 校企文化对接的着力点——精神文化
大学期间,学校应有计划有安排的定期不定期的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校风学风建设与企业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等精神文化保持大体的一致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能够充分认可企业的经营理念等,熟悉运营模式,才能尽量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时间。
每个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共性要求是敬业、诚信等精神,这与校园中所提倡的“敬业乐群、团结向上”的精神文化有一定交集部分,但它又高于学校的要求,企业的根本目标要求企业文化中更要强调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因此,要通过这两种文化的对接逐渐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影响学生自觉地将个人职业理想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甚至整个国家的命脉融合在一起。
3.2 校企文化对接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显文化,它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教学楼的设计、实验室的条件、教学工具、宣传板块的内容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需根据行业特点,融入企业元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具有警醒作用的校园标语应该体现职场要求,诸如“敬业”“务实”等代表在职场中非常必要的品质的词。
二是实习实训场所严格执行职场制度。学校可建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以此来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加强自身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作为技术指导或者项目主要负责人等,这样也可以扩大教师的眼界,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
三是宣传橱窗内容要凸现企业特色,与学院的特色专业相关。因为宣传橱窗位置一般比较显眼,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因此,这部分应该要多反映行业发展、前沿资讯、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3.3 校企文化对接的突破口——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指对照行业的要求,旨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由于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特殊性,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要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不断注入企业文化元素,使两种文化形成对接点。
课程体系是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的整体系统。很多高校已经将就业创业教育划到思政教育等基础课程中,以此将企业文化的内容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为例,在其中安排一个或多个专题,围绕如何自我分析、就创业形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文化等问题进行讲授,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此外,在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运用到校园实践课堂的管理之中,使其能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得以呈现,使得企业文化课程能由“第二课堂”逐步向“第一课堂”转型。
此外,学校每年可以定期不定期地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担任一定的课程,或者可以参与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契合企业的要求,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形成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3.4 校企文化对接的落脚点——制度文化
对于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保障着组织系统的规范运行,有较强的引导、制约作用。因此两种文化的对接能够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是务必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参考有些高职院的做法,校企之间可以起草并制定诸如《校企合作协议》《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具体实施纲要》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诸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评价反馈机制》。这些文件的起草和制定是建立在校企双方领导层足够重视的基础上的,有领导班子的支持,在全校范围内达成一定的共识,才能使对接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评估公正,真正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制度建设上还课程教学方面非常具体的制度,部分高职院的经验如下:
(1)尝试采用“三元学分制”
不再局限于的只以专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提倡素质教育,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三大类。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学分;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职业技能或资格证书的考核获得职业技能学分;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各类文化活动获得综合素质的学分。“三元学分制”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坚持了“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原则,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主体地位,又符合高职院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大力提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这种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制度,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实行“岗位体验”制度
“岗位体验”活动,顾名思义,是指高职院老师在空闲时间里带着学生去专业相关领域走访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模式,熟悉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内容。这项活动是也是认知实习的一种,同样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岗位体验平台,让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对于用人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准备和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