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018-03-07邵春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研究性德育工作德育

邵春瑾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前言

德育工作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德育工作的兴衰会直接决定一个学校教育的兴衰,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那么必然会与传统的德育方法产生矛盾和冲突,此次主要从德育方法的创新入手,对德育创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融合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困境分析

1.1 常用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主要是指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达成相应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备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及相关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开展下去的有效保障,而德育方法的运用与选择一般还会受到德育目标、内容以及场景等相关条件的限制。因此,德育方法的使用也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特点的完整体现。即便不同区域的中小学使用的德育方法有所区别,但是整体来看,主要是分为说服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等。这些方法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1.2 中小学德育过程中的困境

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之后,逐渐出现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对中小学德育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传统手段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

(1)传统德育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大部分都需要依靠特定的场景才能够体现和运用,比如说说服教育法,这种德育方法就一定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而榜样示范法则需要学生真实看到榜样人物,这类德育方法由于需要特定的人物、场景,所以很多时候呈现出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的理想。

(2)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

这一点主要是指数字化时代的出现,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德育方法来实现德育教学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在面对数字化时代下教育现实的时候,传统的德育方法就显得乏力,效果甚微,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开展德育活动的话,那么德育工作将会更加的高效,稳定。

2 中小学德育方法创新价值分析

2.1 很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创新是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全新的创作手段、全新的描述形式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完美诠释。由此可见,创新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如果想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对进行的教育活动进行创新。

2.2 调节了新时期的基本矛盾

矛盾也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引导者,在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新时期对人才思想品德的要求与现有德育方法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德育发展的内部矛盾,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调和这一矛盾,我国的教育教学有必要针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创造出一个可以适应当前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德育要求,从而实现传统德育教育与创新德育教育之间的平衡。

3 中小学德育方法创新发展思路

3.1 创新突破口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中小学德育活动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现阶段所使用的德育方法中,由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开展德育实践教育相对来说困难性还是很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德育活动的实践范围在不断扩大中,而这就与现有的德育方法扩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最关键的是,这一矛盾还会随着我国中小学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愈发严重,因此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中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要不断深入创新,运用更符合新时期德育实践的需求来保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创新导向

(1)文化导向

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方法创新,在具备了伦理导向和道德价值导向之外,还会与文化导向有关联,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类区别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社会上各个群体之间的文化发展是存在差异的,这与最初的文化发展和后来各个区域之间的文化交融都是有关系的。我们的中小学德育方法创新还需要充分结合我国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方法创新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课程导向

有生命的德育过程是常态的才能是常态的教育过程。我们过去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总认为一些课堂之外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活动类型才是德育教育,比如祭扫活动、升旗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活动、观看爱国主义专题片等等。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

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形成道德观念,有意识地提高了学生的批判能力与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动态、多元、主动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种教育的形式才是有效的,可以常态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目前在许多学校都进行了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不仅仅只限于教室、实验室、场馆,还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有趣,主题类别多样,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灵活性等。把德育渗透到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克服只抓智育而忽视和偏离德育的误区,确保德育的观念、内容、方式和效率上的优化,激活学生的道德潜质。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利用德育主题渗透的课程模式,指导学生们知与行、学与做的和谐统一,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研究性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