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笔译中的汉语整合与英文框架
2018-03-07陶哲
陶 哲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59)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而流畅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的意思或思想。在我们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很多人把翻译的过程简单的理解为英译汉就是理解的问题,汉译英就是表达的问题。可是事实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的。
1 跨越理解的障碍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尤其是语法系统,差别很大。尤其是在汉语的表达中,由于多音字或典故的原因,很多译者也会产生对词语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的现象。所以对汉语的整合可以从词汇内涵的整合,语义内涵的整合两个方面来着手。
1.1 词汇内涵的整合
汉译英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对原文词语理解有误。例如:“雨雪时候的星辰”是冰心先生早年的一篇抒情散文,由于“雨”,“雪”是我们很熟悉的自然现象,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下雨和下雪的时候”。但是这里,“雨”是动词,读yù,,所以这里的“雨雪”意为“下雪”。所以张培基先生将其译为“Stars on a Snowy Night”。汉英笔译的特殊性就在于此。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句义。在这里我们强调的就是对汉语概念的整合。众所周知,翻译首先是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原文空间的文本信息不仅承载了源语文化,更是作者思想的反映与体现。因此,对于译者来说,扎实的源语语言知识功底是必不可少的,要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原文。其次对源语文化,社会背景,社交礼仪要有丰富的储备,对作者创作意图也要有足够的了解。
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对词汇内涵意义的理解是最基本的,但是因为看似简单,经常被忽略,从而产生理解不准确的现象,从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对词语理解不准确,而造成译文不恰当的情况。
比如,在汉语中“寒暄”是指“见面时谈论一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exchange of conversational greetings),但很多同学将其理解为交往中的客套话,就译为:They will leave after exchange of some polite expressions of formulas.;“海阔天空”可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而很多同学理解为“谈了许多话”;译为:They will leave after a lot of talking.;“二话不说”应该指的是“没说别的话”,但一些同学理解为“一句话也没说”,译为:It seemed unnatural to offer visiting cards without a word.还有一些汉语中的成语与俗语,因为历史背景或地域背景,或是富含典故之时,有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正确的表达其含义,当在目的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要整合汉语的概念,构建出合适的适合英语表达的框架。
由此可见,词语虽小,也不容小觑,看似简单,也要仔细斟酌,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1.2 语义内涵的整合
汉英翻译的实践中不仅要理解词义,更要理解语境,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要用汉族人的认知模式体会言外之“虚”。(陈宏薇,25)。若是认为解决了词汇理解的问题就能够做出好的译文,那就大错特错了,翻译若是能顺着原文一句一句的译出来,那当然再理想不过了,但是这种情形在汉译英中是非常少见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习惯不一样,句式的排列完全是不同的模式。因此,在翻译之前,要对汉语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合,使之符合英语的行文模式和逻辑关系,这样译文才会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更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纽马克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通过这样的概念阐述,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句子层面的翻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在句子层面的翻译操作没有失误,才能构建起正确的句群和篇章。因此,语义内涵层面的概念整合,主要指的是对于句法结构的整合。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系,二者在句式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在汉英翻译中实现自由转换,就必须对于汉语和英语各自的句法结构特点和体系。
当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的时候,经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意合是指汉语是以意义驱动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话题加评论”的形式展开,依靠语境的帮助确定句意;形合是强调在英语结构中,则是一种句法结构严谨,形式突出的语言结构。在汉语的表达中,许多句子没有主语,甚至只有个别的词汇构成的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通过体会和领悟来猜测句意。话题可能会隐藏起来。而在英语当中,强调形式上的紧密结合,一定的语义或语气需要通过特定的句式表达出来,比如英语中的强调句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所以,了解了两种语言的特点之后,在句意层面上,应注意到汉语注重在行文过程中语意的连贯,而英语是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连接。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时,首要的人物就是把句中的信息进行概念上的整合,脱离出原来的行文结构,再将整合后的信息套入到英语的句式或句型当中。
翻译过程中,大概的程序就是先仔细分析汉语原文的逻辑层次,确定是否需要断句,然后根据分好的单句确定每个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其他的修饰语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形成从属关系,这样就构成的结构紧密,层次清晰的英语句式。
范例分析:
原文: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的,再别胡行乱闹了。(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译文:When you are better you must behave more circumspectly and not carry on like that.
原句是个典型的流水句,句子看上去没有主语,由三个小短句构成,句中有三个动词,分别为:养,安分守己和胡行乱闹。三个小短句之间没有明显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果按照原来的句式翻译成英语的话,就会显得特别罗嗦,每句加上一个主语之后,就会重复太多,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汉语流水句的翻译,应该先整合出主要信息,再放到英语的形式框架之中。
仔细阅读译文不难发现,译者根据原句的句意,发掘出句子隐藏的逻辑成分,整理出比较清楚的思路:句子当中的主语应该是“你”,“从此养好了”是这一整句话的时间背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是并列形式,重组成英语的并列谓语:这样,就重新构建出了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形式紧凑的英语句式,既保留原文的语义,又让目的语读者看起来很流畅。
2 英语的框架结构
这里强调的英语框架结构是指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短语,固定句型句式等结构,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地道,更加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
2.1 英语短语框架的运用
范例分析:
原文:开卷有益,是古人奖励读书的一句成语。(《说开卷有益》郁达夫)
分析:这里我们需要整合的短语框架有“开卷有益、奖励读书,”经过分析,“开卷有益”可以作为主语,“奖励读书”是指通过说上面的话来敦促人们读更多的书,英语中的短语框架为“urge sb.to do sth.”经过整合后,可以将上文放到英语的短语框架中,将其翻译为如下所示,
译文:“Reading is always beneficial”is an old idiom first used by our ancients to urge people to do more reading.
2.2 句式结构框架的运用
范例分析:
原文:“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红楼梦》曹雪芹)
分析:“越…越…”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框架结构,而且还是还是一个句式结构的框架,在这里,霍克斯运用了“the more…the more…的结构,“不顿饭时,已”则运用了before very long,所以译文如下:
译文:“The more she read, the more she liked it, and before very long she had read several acts.” ( 霍克斯译)
原文:作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铁凝?《土墙上的划痕》)
分析:首先经过汉语的整合,将这个句子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表达成功的路有很多,各种各样,纳入到英文的框架模式下,可使用“there be”的句式结构。另一部分“…做…,…是必备的”,可使用“…are essential for sb.to do sth.”,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上文翻译为如下的译文:
译文:There are various ways for writers to reach success.But two factors are essential for them to do so—love and strong will.
2.3 “固定表达模式”的运用
“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之下……”是固定的表达模式译文:“Grilled by the reporters…”
3 结语
奈达说(转引自许均) “翻译并不意味着是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应该经过一个分析、转换和重新组织的过程。”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在汉英翻译实践中,不仅是汉语到英语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转换。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汉语的语义进行整合,对其语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通,在正确理解原文语义内涵的基础之上,将汉语结构打散化为有用的信息,再按照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将这些信息按照英语表达的习惯调整其结构,将整合好的语义纳入英文框架,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原文信息,为目的语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