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于艺”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8-03-07汪谭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创造性素质美术

汪谭钧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2016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十三五”末,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总成绩。这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体现了美术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作为美术学科所对应的美术教育则更加重要。美术教育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是一个更广泛的范围。

回顾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史,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对“艺术”的作用做了深刻解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中国哲学最高地位,“德”和“仁”又隶属于“道”,而“艺”只是起到调节人精神的作用,也就是说“艺”只是供人玩耍,后人叫做“玩艺”。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始有了专门的美术教育。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研究者不断突破以往狭隘的学科界限,拓宽美术教育学科研究的心领域在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共同会话特征的有容纳性、拓展性的美术课程。

1 “游于艺”美术教育的内涵

1.1 “游于艺”与美术教育

在我们理解美术教育的目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以及什么是“美术”。“美”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羊大则美,故从大。”原始时期或古代时期,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物质匮乏,所以先民们认为“羊大则美”,因为只有“羊大”,具有充足的食物,他们才能继续存活下去,所以这是美的。到了现代关于“美”的定义,一种是源自心理,才得或品质美、赞美或称心;另一种即来自心理又来自客观物质的,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美”表现于不同的方面,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的形态。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与各形态的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 “游于艺”的美术教育是完成人的教育

与孔子大约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强调“完人教育”,从古希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来看,那时候的人们向往的是一种完美的人体,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完美的人,而这种完美不仅仅只存在于对外形的塑造,也存在于心灵的追求。他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大体一致,这种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全民的教育,对城邦所有公民的一种教育,以用来塑造完美的人。

2 “游于艺”美术教育原理

2.1 人的本性

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来看,《三字经》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主要是在于后天的教育,这本是孔子从人的本性来论述,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的教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游于艺”美术教育思想的体现。

2.2 人的学习动机

“游于艺”的美术教育思想从人的学习动机来看,不同的青少年或同一名青少年在同一阶段中,创作出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从中反应人类美术行为的不同目的与需求。罗恩菲德说:“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成为成长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

2.3 学习的环境

学生往往有“眼高手低”的状态,或自卑或曾受过老师批评或同学的嘲笑,认为自己画得不好而排斥美术课。通过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学生的某个行为收到老师表扬,那么这个学生会有意识的保持一种状态从而继续获得这位老师的赞许。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赞美的教育。这种“赞美式”的教育亦可称为“游于艺”的美术教育思想。

“游于艺”式的美术教育需要的是激发学生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对美的向往;同时对美术教育者的要求是首先,要自己心中存在美,善于发现美,其次,要给予学生安全、归属、爱和尊重,最后,是学会赞赏,因为美术这门学科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存在一个标准。从前的美术教育是以写实目的为标准的,,但美术具有无限的延展性,进入21世纪后,我们强调的美术课程不单单只是写实了,而是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 “游于艺”美术教育的特征

3.1 “游于艺”式的美术教育应该强调创造性

美术这门学科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它是具有创造性、想象性、多样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美术课堂中,教师不应该过分的去要求学生有一固定的标准,例如:太阳一定是红的、树一定是绿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认为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并非科学家、发明家等各类伟人独有,而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理品质。而美术学科是所有现行教育制度的科目中最能激发人创造性的一门学科之一。小学阶段(6、7-11、12岁)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中学阶段(11、12-17、18岁)是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和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这些都对创造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拉丁文中,“教育”就是“玩耍”的意思。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教育应使人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卡尔·威特)

3.2 “游于艺”式的美术教育应该具有综合性

前面我们谈到美术教育并不是单单指美术课程,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课程,它可以是综合性的课程,也可以涵盖其他课程。“游于艺”美术教育是将美术学科视为综合的起点和综合的归属,取各科之所需和共同点,形成新的学习活动领域,它应该是知识与方法的渗透、知识与情感交汇、知识与生活贯通。

美术教育的综合是体现美术教育的情感、智力、技术和创造这四大价值系统的综合效应和群体功能。在进行美术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学生个体情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3.3 “游于艺”美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游于艺”的美术教育也恰恰要求我们将核心素养引入美术教学中。孔子的“游”是“游学”,是指在实践中的学习,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4 “游于艺”美术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自身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是‘师范性’素质多一些,还是‘专业性’素质多一些”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笔者认为“师范性”素质与“专业性”素质并重。

4 总结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十分的重要。而美术作为培养作为国民所必须的美术素养和养成完善的人格的学科,在其中显得尤为的重要。我们在这里提倡“游于艺”式的美术教育,既是向前人的学习和借鉴,又是为未来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游于艺”就是我们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以多重的正确的标准来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教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点,完善其自身的不足。

猜你喜欢

创造性素质美术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创意美术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