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专业ICT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8-03-07于正永杜文龙朱东进
于正永 杜文龙 朱东进 徐 彤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 淮安:223003)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ICT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特征明显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领域。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管理、服务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如何促使高职通信专业学生适应ICT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十分必要。我校通信类专业从2015级开始,面向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3个专业实施“平台共享、岗位订制、层次递进”ICT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1 ICT国际化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及企业需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职业教育院校要有计划地学习国际先进、成熟的人才培养标准;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准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承揽海外项目的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际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生产过程的国际化,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即大垄断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或开办新公司,扩大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当前既有IBM、苹果等世界著名的公司落户我国,又有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走出国门。在ICT融合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技术快速发展,单一掌握IT或CT的人才已不能适应企业对ICT人才的要求。中国ICT产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对ICT的人才需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ICT产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ICT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适应ICT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综合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培养ICT国际化人才既是适应国家政策导向和重大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ICT行业发展及国际化企业对于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2 ICT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结合ICT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我校通信专业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建立有效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了 “平台共享、岗位订制、层次递进”ICT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共享即所有订制方向的第一学年课程体系是相同的,主要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等平台课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自身职业发展进阶路径,为后期选择订制方向奠定基础。
岗位订制即依据ICT产业链的人才需求,确定了云计算、无线网络优化、通信线务、4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维五个订制方向,每个订制方向的核心课程均与APE三级国际认证项目对接。
层次递进即基于ICT行业人才从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技术专家的职业发展生命周期特点,实施《路由交换》、《LTE无线网络优化》、《云计算》等课程与国际化认证的对接工作,引入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第一、二学期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进阶路径,从第三学期起学生选择订制岗位方向,实施岗位订制人才培养,同时本学期实施A级认证,以学校实施为主;第四、五学期实施P级认证,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第六学期及未来就业期间实施E级认证,以企业实施为主,学校参与;通过在校学习和实习就业实现人才的层次递进发展,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IC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流程
3.1 调研ICT行业人才需求,确定订制方向
每年定期组织专业调研,及时了解ICT行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并组建以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专家小组,深入分析调研结果,确定本届订制方向;明确ICT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要素,研究制定ICT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每年订制方向方案会根据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3.2 嵌入国际化认证,构建订制方向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引进华为国际认证体系,实施“五嵌入”教学改革,即将ICT认证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ICT认证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将ICT认证培训模式嵌入课程教学模式,将ICT认证考核方式嵌入课程考核方式,将工程项目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英语口语、岗位英语以及海外ICT项目规范等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从而构建“平台+订制+拓展”的课程体系。
3.3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组织订制方向选择
为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学生在第一、二学期较为全面的学习平台课程后,从第三学期起,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可以选择一个订制方向学习。经过下发通知、系列化讲座和专题宣讲、方向咨询、志愿选择、志愿汇总、志愿调整、志愿确认等环节,打破原有班型,形成教学班组织教学,逐渐形成较为合理的订制方向选择机制。
3.4 教学实施和优化
从第三学期起,专业将按照各个订制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岗位订制人才培养,先后实施国际化A、P、E三级国际化认证,实现ICT人才的层次递进发展,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轨迹紧密结合。实施结束后,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应对策略,并对原实施方案进行优化。
4 ICT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思考
4.1 订制方向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主要表现为专业对于新技术方向行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调研和分析不到位,部分订制方向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不匹配,导致人才培养错位[3]。主要建议: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中拓展模块,拓宽职业方向,增强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二是开发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做到精确对接职业岗位,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三是注重各个订制方向的专业素养渗透,完善“课程+讲座”职业素养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实施系列化职业素养讲座,第一学年以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国际化认证等为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以ICT技术发展动态、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等为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拓展知识面;第三学年以就业指导讲座为主题,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开设职业素养训练课程,第一学年开设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课程,第二学年开设商务沟通课程,第三学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职业素养的训练全程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中。
4.2 学生对订制方向的选择需要进一步引导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于ICT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等不够清楚,导致选择订制方向时比较盲目、存在从众心理、追求新技术方向、选择“易学”订制方向等。主要建议:一是加大订制方向的宣传力度,加强引导,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订制方向,形成有效的学生订制方向自主选择机制;二是设置一定的订制方向选择门槛(比如考试、面试、人数限制、设定条件等),促使学生去了解和思考自己打算选择的订制方向,避免盲目选择;三是允许一定的淘汰率,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订制方向的认识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学习一段时间后产生怠学的情绪,不能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的效果,可以允许动态调整,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班学生校企双方定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引导他们去选择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其他订制方向班。
4.3 教学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主要表现为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之间沟通不畅;现有教务系统不支持学分制排课,教学任务的安排难度加大;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带来挑战,与行政班级分离,学生管理出现空档,使教学班级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班级的凝聚力不强。主要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协同机制,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多途径协同推进分院学风建设和学生管理,如分院教学检查课堂情况反馈、节假日放假前班主任上报学生出勤情况、学生管理干事晚自习检查并上报学生出勤情况以及联合开展“抓学风、促教风”相关主题等活动,从而为学生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目前采用选修的形式进行排教学任务,但录入工作量增大,后期将优化教务管理系统,探索和推行学分制;三是配备订制方向教学班的学生干部,填补班级管理空挡,也可以在综合考虑教学成本和投入的前提下重新组建行政班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本专业学生在华为ICT大赛获得省赛一等奖3次、中国区三等奖1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团体一等奖2次;12名学生通过华为HCIE认证;“基于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的ICT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通过“平台共享、岗位订制、层次递进”ICT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不断增强。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专业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将在下一届学生中进行完善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