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参照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分析

2018-03-07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河南郑州451191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英美文学

戚 迪(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1191)

民族文学创作是基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环境开展的,不同民族发展历程和文化取向的不同,造成了民族的文化认同差异。英国民族文学受国家文化影响,强调体现作品人物内心和作品细节,并在19世纪出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后,向批判现实主义转变。美国民族文学随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兴起,民族文学创作以展现拓荒精神和执著追求为主,至今从美国英雄电影中还可以看出这种文化认同。中国民族文学长期受封建主义影响,文学创作多以农民为主体。

一、东西方的文化认同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主旋律大致相同,差异主要表现为因客观环境不同而引起的文化侧重点不同。中国民族文学创作侧重于人文主义,而具有英美民族文学特征的西方国家,民族文学创作侧重于科学主义,这就是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差异,即中国民族文化更注重人文关怀,在民族文化创作中更多是对人的思考;英美民族文化更注重理性思考,民族文学创作中不过多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1]

例如:我国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辞》,除交代的必要性前情和背景外,主要是歌颂花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品德,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创作的人文情怀。而著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无人荒岛上凭借自己惊人的意志力生存了28年,最终得以重返故乡,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创作对进取拼搏和理性思考文化的认同。

(一)民族文学创作语言的文化认同差异

中国语言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在语法和用词造句上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人类思维受语言指引发生变化,而思维变化决定语言变化,语言表达又反映着表达者的思维方式。[2]这种语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模式的差异。在中国,汉语是最主要的语言,而汉字则是汉语最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汉语和汉字区别于其他语言,独特性明显。西方国家,英语是最主要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文字,区别于中国象形文字。其表达直接,没有过多隐晦的内容,句子直接传达的意思,通常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但汉语一个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断句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意义,语句共同构成一幅画面,让人身临其境。这就使得在民族文学创作中,中国偏向内敛和感性,英美偏向直接和理性。

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断句方式就可以表达多种意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和“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等共8种含义。而英语虽然可以通过重读某个词汇强调不同的表达意见,但句子的整体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3]如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通过重读不同的词汇,改变句子所强调的内容,但句子的整体意思并没有很大变化,只是会对个人理解产生影响。

(二)民族文学创作艺术特色的文化认同差异

中国民族文学创作,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作者在创作时通常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西方民族文学创作,受西方发展历史的影响,注重写实性,多通过具体故事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展示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文学创作艺术特色的不同造成中西方文化认同的差异。[4]

例如,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春蚕和蜡烛表达自己到死才能停止且无怨无悔的情感。而西方名著,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兰特的《简·爱》,夏洛蒂·勃兰特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在对自由和尊严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最后获得幸福的故事,客观表达自己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的状况,以写实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描写传递作者内心情感。这样不同的表达特色,造成中西方文学艺术特色的差别,使中西方在民族文学创作上产生文化认同差异。

二、以具体的中西文学作品分析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

(一)《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坚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28年2个月零19天后返回故乡的故事。作者为了表达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人类在困难面前强烈的求生欲望,将鲁滨逊塑造成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英雄人物。

由于文化认同差异,西方人在评论《鲁宾逊漂流记》时,较重视作品展现的精神境界,重视主人公誓不放弃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忽略作品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中国人在评论时则更加重视主人公精神世界,关注主人公内心变化过程,通过分析主人公内心活动,判断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重视写作手法的使用和作品艺术特色。从这可以得出,不同的民族文学创作方式造成了中西方在民族文学创作中巨大的文化认同差异。

(二)《蛙》

《蛙》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引起了中西方的广泛讨论,笔者将根据中西方讨论不同的侧重点,分析民族文学作品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

《蛙》出版于2009年,以中国近60年间农村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讲述一名在妇产科工作50余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作者莫言以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社会的一隅。[5]

西方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主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计划生育”上,将《蛙》作为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描述,借此抨击中国政治强制性。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所致的颁奖词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在芸芸众生中凸显而出。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瘠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西方偏向于对作品进行理性思考,从作品客观描写出发,无法理解为了艺术创作而对作品情节进行深刻渲染的创作手法。

而中国人在解读《蛙》时,则更加注重对作品主人公内心的分析,通过作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情感。例如中国网友万绪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小说里面的姑姑是一个非常值得咀嚼的人物。她是党的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耐人寻味的是,她曾经还是一个接生婆,‘姑姑到了晚年,经常怀念那段日子。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黄金时代。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姑姑双眼发亮,心驰神往地说: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可为了推行计划生育,她可以不管周遭人的恳求和威逼,甚至对自己的亲人王仁美都可以下得去手,由一个‘活菩萨’变成了个‘活阎王’。可对于活阎王这个称呼,姑姑却显得乐于接受,因为这是对她执行党的政策的肯定。[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制强大的洗脑力量,它可以让一个原先辅助生命诞生的人变成一个扼杀生命的刽子手。只要能够完成任务,甚至可以不顾别人的偏见和眼光。我认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心态,这种对于盲目执行政策的心理都是可怕的,因为它剥夺了人独立思考的权利。姑姑在这里彻底充当了一个只会完成政策的机器,沦为汉娜·阿伦特所谓‘无意识的恶’,姑姑无法评判自己是否道德,只能说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道德,并且,生命存在与否,也远远比不上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中国人更多地关注“生命的压抑与释放”,通过对书中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分析,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解读说明中西方因为民族、历史的不同,文化认同的侧重点也不可避免存在巨大差异,必然会造成解读差异。

三、结语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认同差异将使中西双方在鉴赏民族文学作品时出现差异。本文参照英美文学作品,分析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同时通过分析中西双方对作品的不同解读,解读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这种文化认同差异是受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演变历程的影响而形成的,将对不同民族文学创作产生不同作用。

[1]李宏岩.英美文学参照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137-140.

[2]陈冬雁.译介学视域下中国民族文学“走出去”研究——以《狼图腾》的成功译介为例[J].才智,2016,(34):238-239.

[3]张静.中西文化差异下民族文学的国际化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8):163-166.

[4]卢巧丹.跨越文化边界: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D].杭州:浙江大学,2016.

[5]姚长红.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解读英美文学[J].知音励志,2017,(11):126.

[6]董美男.中西乌托邦文学“可实现性”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英美文学
梅卓文学创作论
我们需要文学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我与文学三十年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