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吕梁地区年画新变化的根源及成就

2018-03-07李沛妮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木版吕梁抗战时期

李沛妮(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吕梁地区地处山西西部,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赵;秦汉以后政府设郡、县、府、州进行管辖;民国初年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属晋绥边区;建国后逐渐形成了吕梁市下辖现今13个县的建置。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吕梁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交城瓦窑河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刺绣、面塑、木版年画等。其中,木版年画是年俗活动及装饰物的代表,但在抗战时期,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思想和抗战思想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主要阐述抗战时期吕梁地区年画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及所取得的成就,以期更好地理解抗战时期军民的真实状况,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众的互动,进而引发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抗战时期以前吕梁的年画

《山西通志》《吕梁地区志》及吕梁地区所辖县市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年画的描述,可见年画是吕梁地区传播较广的民间艺术,但现存的资料中只有柳林刘家焉头的文字记录较为完整。因吕梁地区封闭,各地年画大同小异,而柳林刘家焉头木版年画是其中传承较好的,所以,本文以柳林刘家焉头木版年画为例描述吕梁地区年画相关状况。

刘家焉头木版年画是清咸丰年间由河北武强引入汾阳(武强年画集散地),再由汾阳引入柳林刘家焉头进一步向周围扩散的。吕梁年画也由此得以发展,先后经历晚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个时期。

吕梁年画从产生到抗战以前,内容题材、表现手法、风格特征及表达内涵基本延续传统,但其形式更为多样,技艺更为精湛,日益丰富地表达了年俗活动、吉祥喜庆、幽默滑稽和民众的理想愿望。题材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主要内容有灶君、天地、土地、门神、老虎、窗花等。

吕梁年画在传承武强年画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的特色,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等别具一格的年画。其作为装饰,以欢乐、吉祥为主,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

二、抗战时期的年画新变化

抗战时期,吕梁地区归晋绥地区管辖。为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坚持抗战,揭穿日军和伪军的反动面目,中国共产党改造了年画,以“旧瓶换新酒”的办法,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木版年画形式宣传自己的抗战思想,鼓舞民众积极抗战,促使年画在原有功用上增添了宣传战斗功用。

因此,该地年画中出现了与抗日相关的题材,如练兵、参军等活动;吕梁印刷厂出版的《领袖小像》《马克思像》《木刻领袖像》等;农民与地主斗争、土地改革等。新版画富有现实性,且叙事性强,创作主体由传统社会的分工专职工匠变为同一人,不再是代系传承;晋绥根据地从事版画艺术工作的人员包括接受过西方美术教育、延安鲁艺学习的军民和业余民间艺人,如李少言、牛文、苏光、力群等。

抗战初期木版年画宣传依附于剧团的美术组,后逐渐独立工作。晋绥地区成立了美术组织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晋绥分会(1940年兴县)、晋西美术工厂(1941年)、吕梁印刷厂、木刻工厂等,用于木版年画的创作和宣传。这些文艺组织主要开办美术展览和召开座谈会,并设立文艺奖金和创办报纸。

三、抗战时期吕梁地区年画新变化的根源

抗日战争时期,年画的新变化是时代背景和自身原因作用的结果。在抗战大背景下,一切都要服从于抗战。八年抗战,吕梁地区的人民遭受了重大灾难,为抗战需要,中国共产党改造了年画传统民间艺术,使其具有时代特性,宣传抗战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这种变化,促使了民众思想意识的提高,加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年画作为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发展到抗战时期时需要有新的发展,其变化的根源是抗日战争历史背景,外因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及活动的需要,内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年画的自身功能与社会属性

传统年画颜色以红、绿、黄、蓝、雪青为主,作为装饰品光鲜亮丽,深受民众喜爱;题材内容源于人民群众,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夸张、形象、生动的艺术造型表现了民众的心理。年画扎根于农村,是农村劳动人民最为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从产生就拥有广大的受众和发展的潜在空间。另外,年画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纵使目不识丁的群众也能明了其所传达的内涵,年画因此有着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大时代背景之下的民族解放需求

1.全面抗战的需求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达到顶峰。抗战期间,日军在吕梁地区进行大规模烧杀,毁坏生产和生活用具,毁坏文物古迹,致使吕梁地区人口锐减,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困苦。除紧逼的军事进攻外,日军还加强了政治攻势,进行奴化宣传和封建专制主义宣传。

因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致使在与日军的交战中,军队溃退。尤其是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后,开始“限共”“溶共”“反共”活动,抗战行动远不如前。

晋西北在抗战以前,封闭落后,群众知识水平低,民族意识不足,政治觉悟偏低。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吕梁抗日战争异常艰苦,悲惨壮烈。

日军侵华和国民党片面抗战导致日军长驱直入,中华民族日渐危亡。为动员全民抗战,激励民众坚持抗战和增强抗战必胜信念,需要动员民众参战及支援抗战,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增强群众的民族凝聚力,这必然需要以民众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而年画又是民间艺术中广为传播的艺术,二者的结合成为必然。

2.中共革命事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开始就主张积极抗日,最先宣传的是全体总动员的思想,主要是动员广大劳动人民抗战。抗日革命根据地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出民族的、大众的文化,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了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群众的文化。随后的整风运动,进一步统一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将其归于全民族抗战,并统一到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思想文化宣传需要年画等民间艺术,而经过改造的传统文艺在抗战时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四、成就

抗战时期吕梁的美术工作者创作了许多以抗战为背景,表现军民在抗战时期具体状况的木版画,如李少言的《秋收》《露营》《夜行军》《运动大会》《到处受我军民打击》,牛文的《秧歌队》及领袖像等。这些木版画是传统年画在抗战时期的衍生形式,其以木版为载体,以抗战为题材内容,成为抗战吕梁地区年画新变化的重要成果。

1944年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奖金活动是文艺运动的重大收获,获奖的有年画《农家历》(陈氏峰)、《劳动英雄回家》(李济远)、《女人家的好营生》(李济远),木刻连环画《日军守备队的生活》(李少言)、《锄头与枪杆》(徐冰)、《温象拴》(赵力克)。这些作品曾以单行本印刷出版,在根据地广为流传。

抗战时期,出现的木版画、木刻画、漫画、连环画、插图等都是吕梁年画新的衍变形式,这些作品的创作,掀起了根据地文艺运动,传播了抗战思想与革命思想,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结语

抗战时期,吕梁地区的传统年画,在自身发展规律和抗战这一深刻根源及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的作用下题材内容等发生了新变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吕梁地区传统年画在共产党领导下,成为抗战思想和革命思想的重要宣传手段,提高了民众的思想觉悟,鼓舞了军民抗战的热情,促使更多的民众参与抗战,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这些新变化更加明显,年画的战斗作用更是大放异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活跃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猜你喜欢

木版吕梁抗战时期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