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转向后翻译中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018-03-07常娟华夏文熠郭巧兰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译者主体

常娟华 夏文熠 郭巧兰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20世纪70年代起,翻译理论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翻译的重要性,得出译者所处的文化影响其对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解,进而影响译作和读者,甚至会影响国家和世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关注使翻译的研究从语言转向文化,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1],使翻译研究不再受语言学理论的限制。在多元文化语境的背景下,翻译的历史任务就是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2],这就需要处理好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使主体文化充实强大,但又不能作为强势文化来干扰弱势文化,保留外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让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丰富的目的。

一、翻译的文化转向和翻译文化观的确立

奈达等人早期进行的翻译研究就强调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但只是把文化因素放在文本研究的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起,一批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各自强调了翻译活动的文化性。特别是勒弗维尔和巴斯雷特提出翻译研究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问题,而要把它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中进行讨论,从而促成了翻译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使翻译研究不再受固于语言学。贝尔曼从文化的视野探讨了翻译的问题,把对翻译的研究和文化的透视结合起来,形成了西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的文化转向赋予了翻译研究新的维度[3],许钧探讨了翻译研究和文化观的关系,强调了翻译文化观确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中国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提供了基础。王宁在著作《翻译的文化转向》中系统具体地介绍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相关理论研究,指出翻译的文化转向是翻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不仅体现了翻译研究的巨大进步,也将人们对文化的关注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二、翻译文化转向中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一)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立

两事物间的对立表现是相互抵消、抑制、中和或其他的相反作用。同样,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立关系表现出了两种文化的相互抵消、相互抑制、相互中和等关系。当一种文化以自己的独特性展现在异域文化之下时,会面临严峻的考验。许钧、高方在研究文化的“异”与“同”中探讨了翻译的应对方法。[4]文化中往往有以“我”为中心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排他性。后殖民主义将翻译与政治相连,关注文化的地理差异及文化与文化间的权利斗争,从而使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悬殊更加明显,弱势文化逐渐被吞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媒婆,其作为翻译主体之一决定了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对待外来文化一般有三种态度:无视、轻视和仰视。[5]这三种态度都使两种文化处于相互相对对立的状态,都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翻译中必然有一种文化会受伤,并逐渐消亡。美洲大陆印第安文化的消亡就是两种文化碰撞后,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打压的结果。

(二)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统一

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一对矛盾,二者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综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没有哪个国家是单一文化,每一种持久生存的文化都不是自足封闭的,它总是处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的交流、接触、融合的状态中,以学习、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差异性,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文化要想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断地传承,文化杂合必不可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就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创新、丰富、传播和继承的。

三、处理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方法

(一)保持客观的态度

翻译中,要保持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不能带有因任何政治、种族、经济语言而造成的偏见,客观地对待和学习外来文化,返回译者的“本真”,并用这种本真来对待外来文化。[6]只有保持客观的态度,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才能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误译的发生,减少读者对作品和文化的误解。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朵绚烂而独特的花朵。也正是存在文化多样性,才提升了文化的包容性,使这种文化中的人以更为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文化,使世界各民族走向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跳出主体文化的限制

译者的文化选择是翻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到选材,小到对个别词语的处理无不体现着译者的文化立场,而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多多少少都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主体文化对译者的限制。[7]这种限制会导致译作中外来文化的变异,从而使读者接受到误译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产生误解,甚至排斥外来文化。有多少译者能真正跳出主体文化的限制,使其不影响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翻译动机呢?只有译者尽可能脱离源语言极其文化的束缚,才能对译文做出前瞻性的判断[8],使文化从封闭、孤立、停滞、衰退中走出来。从大的方面看,跳出主体文化的限制还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和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三)不断创新,增强主体文化生命力

创新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要延续不断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创新。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要使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要对自身文化进行传承和改造,还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使主体文化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延续,不断成长。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古埃及文化的消亡就是鲜明的对比。佛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华民族在包容、吸收、创新中充实发展了中华文化,使其源远流长,而古埃及文化则随着所代表的王国的灭亡而消亡。

(四)对症下药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不同领域的外来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科技类、信息类的文章,多半传达的是信息,在翻译时很少受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矛盾的干扰。而政治却是敏感话题,其隐藏的是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会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和策略。同时,还要避免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过度吸收和对不发达国家文化的抵制。

(五)倡导多语言共同发展

作为文化载体和主要的表现形式,语言的消逝可看作文化消逝的标志和先兆。[9]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及语言统一政策的推广,使大量语言面临消亡,与之对应的文化也随之失传。英国伦敦动物学学会研究员乔纳森洛及澳大利亚乔治赖特学会研究员哈蒙共同发表的报告说,全球约7000种语言中有四分之一正濒临消亡,而自1970年起已有近400种语言失传。报告还指出,全球近半数语言只有不足1万人使用,总人数加起来仅占全球人口的0.1%。相反,400种较主流的语言使用人数却占全球人口95%,其中,使用华语、西班牙语、英语、印地语、葡萄牙语、孟加拉语、俄语和日语的人占了全球人口的40%,这反映出非主流语言正逐渐被主流语言吞并。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塞费蒂尼普说:“我们正在丧失人类丰富的多元化,变得越来越相似。我们所说的语言定义了我们对世界的想法和理解。”思想意识形态的减少必定会导致世界的趋同,全世界都用一种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灾难,所以应促进多语言共同发展。

(六)民族觉醒和文化保护

在全球化和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少数群体和族群的文化特征逐渐模糊,语言文字逐渐消亡,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这部分人群失去了对自己文化和所代表族群的认可,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吞噬。[10]以前的西化和欧化都是文化浸透,想通过量的逐渐积累,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从而颠覆源语言文化。如今,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已多方面实施保护民族文化的措施,国际组织、民间机构和团体都参与到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尽早保护,那些弱势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才能为人类的发展发挥作用,才能使人类文化的花园五彩缤纷。

四、结语

在国际交流领域不断扩大的今天,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显突出。翻译要主动承担起保持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平衡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使两种文化保持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以完成跨文化交流为目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既能保持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又不会伤害异域文化。但问题在于在具体的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翻译的主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跳出主体文化,而且翻译研究的发展是动态的,翻译观、翻译立场等多种因素都会随着翻译理论的研究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动态地研究问题,不断总结指导思想,使主体文化和外来文化达到平衡。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译者主体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