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化的传承困局及破局之策

2018-03-07龙莺鑫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活态民间文化手工

龙莺鑫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文化馆,四川 南充 637100)

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世代先民思想与文化智慧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不断传承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始终被作为影响和指导人们智慧化生存与丰富化生活的精神火炬。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化,其所具备的自发性、通俗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等显著特征,决定了它在人们生活中所应有的价值。而当社会发展到与农耕时代愈来愈远的今天,一些很有传承价值的民间文化,正在被现代文化潮流遮蔽以至吞没。因而,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优秀民间文化,即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使蕴含着丰富智慧的优秀民间文化,在其薪火不灭的传承与发展中,为当代及后世所用。

一、民间文化的现状及其困局与成因

(一)民间文化的现状及其困局。作为源自于社会底层平民生活与农耕文明时代的民间文化,无论从其形式或内容来考量,原本都应该是类别众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色彩纷呈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此,汉民族地区也是如此;边远山区如此,城郊平原概莫能外。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农耕社会里,民间文化的编创发明者及利用传播者,都是人数众多的底层平民,因而可以说,民间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相当有重要的,民间文化介入和影响人们生活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比如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劳动歌谣、山歌民谣,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歌谣、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艺术中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皮影木偶、民间雕刻、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中的手工编织、手工印染、手工制作制造等,以及民间游艺竞技、民间娱乐游戏、民间医药医技、民间各种传统习俗等等,几乎涉及到了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方方面面。

然而到现在,民间文化所面临的现状,可说是今不如昔、难以为继。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为例。2006年以来,该区连续多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和搜集整理专项活动;在2013年至2016年的4年中,又对区域内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拉网式的调研搜集,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出上千个(条)民间文化项目,编印出了《四川·南充·高坪民间传统农文化集成》四卷本。而在调研搜集整理过程中遗憾地发现:区域内的民间文学,除婚丧嫁娶活动中的仪式歌谣、民间传说故事、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的极少部分得到基本传承外,其余的部分几乎失传;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雕刻、民间绘画等,基本上失去传承;在民间技艺中,仅有极少的手工编织、手工制作在苟延残喘;其他的如民间游艺竞技、民间娱乐游戏、民间医药医技等,也几乎绝迹;传承较好的,只有传统节庆文化习俗。由此可见,民间文化中的绝大部分项目,已经陷入失传甚至消亡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民间文化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在更大范围的地区一定同样存在。

(二)民间文化身陷困境之成因。延续数千年的民间文化,而今的生存、传承及发展陷入难困境,甚至到了消亡绝迹的边缘,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文化介入,导致民间文化的生存土壤丧失。进入新时期以来,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的潮涌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现代文化娱乐内容何形式的不断丰富和不断变化,提升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欣赏水平,也改变着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欣赏趣味和欣赏习惯,而对形式和内容相对单调的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舞蹈等,逐渐消退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兴趣,整个民间文化便在民众中逐渐失去其受关注的机会。

二是农耕时代终结,导致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丧失。说到底,源远流长的农耕社会,乃是产生和发展民间文化的基本环境。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的产生和传播,民间手工艺的产生和使用等等,大多都与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紧密相关。随农耕时代的逐步终结,尤其是当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产生和发展民间文化的环境也就随之丧失。农民耕田不用牛了,不上山捡柴割草了,山歌民谣也就不唱了;婚丧嫁娶现代化了,修造手方式改变了,所涉及的传统仪式歌谣,也就失去了民间舞台。

三是现代技术崛起,导致民间文化的生存优势丧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挤压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如民间文化中的手工编织、印染、制作、制造等生产型项目,在先进的机械化面前,在新型材料面前,已不具备效率、品质、效益等关键优势,那么这些手工技艺,自然就因其派不上用场而被挤出。

四是与市场接轨不够,导致民间文化的生存资本不足。根据民间文化特性分析,除部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间习俗外,民间文化中有相当多的项目,都具备向市场转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其中很多项目还可将经济效益的蛋糕做大做强。但遗憾的是,相关项目的传承人及相关部门,对民间文化的市场意识不强,对民间文化所蕴含的经济潜力和市场潜力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自身造血功能丢失,进而因其资本不足而使生存难以为继。

五是传承人青黄不接,导致民间文化的生存要素匮乏。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当是传承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承人青黄不接、甚至断代断绝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这种局面尴尬情形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中那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到传承人年老病逝时也没有传承人;有的手工技艺由于经济效益低下,没人愿去学艺传承;再就是政府对传承人没有采取经费补助等激励手段,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导致民间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远不止上述这些,如社会对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意义认识不够,社会对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自觉性普遍欠缺,政府对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现存的民间文化品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等,也是民间文化身陷生存发展困境的因素。

二、走出传承与发展困局的应对之策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先人为后世创造、传承和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传承好、发展好这些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间文化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因而亟需我们抱以对先民及后世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积极可行的对策和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民间文化摆脱困境,重现生机。

(一)形成广泛共识,推动自觉化传承。首先是各级政府,对民间文化潜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有足够的认识,将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纳入发展大文化的总体框架之内,并给予保护传承工作组织、财力、人力等方面的必要保障;其次是文化部门要广泛而持续地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宣传,让全社会对民间文化的价值、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意义、民间文化的范围及辖区内民间文化的保护对象等都能能够有所了解,激发民众自发并自觉地参与到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来,推动全社会自觉化保护传承局面的形成。

(二)依靠政策法规,实施保护性传承。对于目前濒临失传或正在消亡的民间文化项目,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和手段,要实施以法律法规为依靠的强制性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中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国家已经颁行了《文化遗产法》,四川省已颁行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南充市也将颁行《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其他地区有的县市也已经或即将出台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因此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应当借助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那些不能以产业发展进行活态传承的重要民间文化项目,实施政策性保护和传承。实施保护性传承的另一方式,就是寻求和借助新的载体,对已经消亡或即将消亡的特色民间文化项目,在暂无接续传承的情况下,采取文字、图片、影像、录音等手段,予以忠实而全面地记录,进行抢救性保护。如四川省南充市所辖的9个县市区,在2013年至2016年,将区域内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地毯式的搜集整理,市级和各县市区都已将全部资料编印成书,使那些已经消亡或即将消亡的优秀民间文化,以文字图片和录音录像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为今后继续挖掘、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可操作的宝贵资料。另外,以舞台为载体进行再现与传播,也不失为将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的民间文化“救活”的保护传承手段。如高坪区《鲤鱼跳龙门传说》即被编排成大型神话故事木偶剧进行传承和传播;再如高坪区的民间歌谣《船工号子》《我和幺妹挨到来》《一根竹竿刹过河》及高坪竹编技艺等项目,也被编排成音乐舞蹈节目,进行表形式传承,其中的《我和幺妹挨到来》获得四川省群星奖,并成为连续两届获得国家项目资金资助的项目。

(三)赋其商品属性,实现活态化传承。在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中,无论手工技艺类,抑或休闲娱乐类,其中都不乏具有商品属性的项目。挖掘并赋予民间文化的商品(商业)属性,将其与经济市场对接挂钩,不失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如用传统手工艺生产产品、将娱乐性项目转化为舞台节目进入演艺市场等,使优势性民间文化项目进入“以特色促经营、以经营养传承”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民间文化的活态化传承。近年来,一些特色明显的手工技艺型项目,成功进军市场的例子不在少数。如高坪区的手工竹编、烟山冬菜腌制、丝绸传统织染等传统技艺型民间文化项目,都通过良好的经营效益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活态传承;在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型项目中,如四川南充市的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等,都是利用市场经营得到持续性活态传承的成功例子;而南充市高坪区以当地《鲤鱼跳龙门传说》的民间故事为主题打造的旅游古镇,更是活态传承的特例。

(四)提升传承能力,促进品质化发展。客观而论,目前的民间文化,无论演艺类还是技艺类,其品质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只有品质提升了,才会获得社会认可,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也才能使民间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得到品质化发展而进入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民间文化要获得品质的提升,关键在于项目传承人,在于传承人的传承能力。而目前,有的传承人因年事已高,其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必然受限;有的传承人虽然年轻,但基本功又欠成熟。因此,要通过老艺人采取收徒带徒、开办讲座等方式,将其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授给新的传承人;为免传承人不至再蹈青黄不接、断代绝后的覆辙,要采取“民间文化传承人进校园传艺”等方式,着力培养更为年轻、群体更大的传承人队伍。这样,我们的民间文化,就能在传承人能力整体提高的前提下,确保其高品质地持续性传承和持续性发展。

民间文化陷入传承与发展困境,是社会发展节点上的一种必然现象。只要找准了症结之所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这道困局就能得到破解,民间文化的烂漫之花,必将在新的时代重放异彩。

猜你喜欢

活态民间文化手工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活态文化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