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略论
——以“概论课”教学为例

2018-03-07刘於清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张 刘於清

(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新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课程。持续不断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是增强学科教学时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系统地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1]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坚实阵地。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论述了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融入路径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思想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具体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和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把握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艰辛探索。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进程,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促成了理论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风险隐患交汇、诸多矛盾叠加,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深化认识,总结规律,经过艰辛探索,从两个维度(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党在新时代理论创新上取得了重要进步,体现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创新上的新飞跃,一脉相承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立场和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第二,从民族复兴角度把握科学内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先进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复兴史。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以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中国人民进行了“站起来”“富起来”及“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追求,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为自身永恒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开始走向强起来的伟大时刻。[2]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对于在“第一个一百年”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充满动力,满怀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的阶段性国情,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两个阶段”“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开启了新征程。因此,把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需要以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解放历史为背景,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历程为宏观视野,特别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厘清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3]

第三,从立德树人角度把握科学内涵。高校培养人才的问题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这一重要指示,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出了根本性回答。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重视时代新人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978年,党提出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奋斗目标和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须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培养,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新思想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作用,端正学生“三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文化素养水平,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判断,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使之成长成才。

二、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随着自媒体发展、外国文化产品的输入和境外意识形态宣传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因此,需要发挥科学理论的思想引领作用。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第一,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现实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有利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重要的组织保证,必须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把高校建设成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堡垒和坚强阵地。[5]讲话突出了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系列重大问题始终是高校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激荡和交融的背景下,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认同等将会受到影响乃至冲击。习近平新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国际的诸多困难,在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包含“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论、“四个服务”的教育方针论、“人人出彩”的教育公平论、“文化自信”的教育动力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论、“教师为本”的教育根本论等重要内涵,将之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其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政治站位具有重要意义。将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观需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迫切需求。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与方针的核心课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是要始终体现中国特色;二是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新思想作为党在新时代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将新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学科特性,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6],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新思想的认识与认同,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第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用新思想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头脑,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群体,平均年龄20岁,到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第二个百年目标完成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7]。因此,把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8]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认同新思想,掌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信仰,进而将科学思想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9]

三、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步骤有三:一是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二是弄清楚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三是深入分析融入的现实路径。本节笔者以“概论课”为例,对其融入路径进行探讨。

(一)教材层面:调整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各高校使用的概论课教材是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2018年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共十四章,分三个板块,分序论述毛泽东思想四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章;习近平新思想七章。新教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按照产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教材以七个章节的篇幅全面介绍了习近平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教材的出版,为“概论课”教学与习近平新思想相融合提供了重要载体。笔者认为,还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读懂吃透上下功夫,在切实用好上做文章;二是把教材语言有效转化为教学语言,在提高课堂实效上下功夫。

(二)授课层面: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新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核心环节,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前环节,概论课教研室应做好集体备课,加强资源共享,每个教师应将自己收集的与教学有关的优秀案例、精彩课件、阅读参考等资料与大家分享,集群策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趣味性、吸引力、感染力。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程,讲深讲透,起到应有的理论宣讲效果。二是课中环节,要及时体现新思想、新内容的最新表述并作重点阐述,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采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利用本地课程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将之有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三是课后环节,重点抓好作业检测和期末考核,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考察,如布置作业,可以是撰写小论文,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习近平系列讲话,撰写心得;期末考核则可以根据校级差异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让学生选择一个话题,结合现实作简单分析,以面试的形式进行期末考察,一则可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二则可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推动:提高“进头脑”的实效性

授课层面只能解决学生“知”的问题,而实践推动则能解决学生“行”的问题,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这是思政课堂的最终目的。因此,“概论课”教学不仅需要理论授课,还需要实践推动,提高新思想入脑入心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园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园内实践教学,教师可根据习近平新思想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聆听主题报告、参加重大纪念日活动等,如教育部开展的“学习新思想全国高校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校外实践教学可带领学生对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新农村、社区等地参观考察调研。此外,还可以进行网络实践教学,通过主题教育网站、网络互动社区、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解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特别是有关信仰、生活、做人等方面的问题。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讲述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扎根精神,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报国情怀等。

(四)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组织好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一是授课教师需要掌握习近平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的“变”和“没有变”,“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与教学相关的核心内容。授课教师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新思想进课题的效果。只有授课教师弄通吃透,才能将新思想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作为推进习近平新思想“三进”的重要力量,责任重大,要主动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二是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特别是学历、职称结构的改善,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力、科研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思政课实效性和影响力的提升。

四、结语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10]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又一次飞跃。用习近平新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然而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唯有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合力,形成“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授课教师队伍,才能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思想在高校的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