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张謇家书》看张謇的教育思想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救国张謇实业

李 丹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一、教育以救国图强为目的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动荡不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尤其是在甲午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亡国灭种之兆更是日益明显。张謇反思:“而知此痛以全国人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1]他深感“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2]。惨痛的现实和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张謇萌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张謇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问即教育的竞争。同时,他还认识到“今日我国列强竞争之时代,……而教育尤为各种政策之根本”[3]。一国之强,基础在于教育,故张謇反复疾呼“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4],提倡今日救国,首先要由教育开始。张謇对教育深刻的认识,促使其主张“教育救国”。

张謇的教育救国思想,在其给儿子张孝若的书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謇在家书中教育孝若要“继承父志,为国雪耻”“我仅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矣”[5]。对于老来得子的张謇来说,独子张孝若是他的全部希望,因此,其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正如每位父亲一样,张謇也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用之士。他曾经在家书中说,若无学问“如何能治事,如何能代父?”因此,张謇让儿子丰富阅历,养成人格,“然后归而从事于实业、教育二途,以承父志”[6]。张謇告诉儿子学问可以治事,可以“承父志”。我们知道,此“承父志”就是张謇教育儿子的目的,而“志”,就是救亡图存。由此可以看出,张謇希望教育可以挽救民族,拯救国家,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富强。张謇在家书中常常告诫孝若“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7],常把自己的忧患与担心在书信中告诉儿子,如“欧洲战祸方亟,而日又图危青岛,其祸必中国受……而父所忧则主权者喜智术,行政人无常识,大危象也”[8]。欧洲战争及日本的侵略,使张謇对腐朽的国家感到担忧,希望儿子为解救此危机而努力奋斗。张謇还“把忧国忧民与造福乡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此来激发儿子的忧患意识和创业精神”[9],要求儿子体察动荡不安的国势、父亲艰难的境况,明确以后要承担的重担,以此让儿子孝若“得一半理想忧患之资料”[10]。

教育救国一直都是张謇的办学宗旨,国内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就是1902年由张謇在家乡创办的,张謇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中用一句话阐述了他的教育救国思路:“欲雪耻而不讲求学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就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而不求师则无导”[11],即通过办理师范教育,来壮大师资队伍,普及教育,从而达到国家的复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那个民智未开、教育落后的时代,张謇也尤为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张謇把德、智、体作为教育三纲,书信中说“父在外无日不念及儿之学问、德行、体气,父老矣,袛儿一人为父之代也”[12]。而且他认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学”[13],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应该开始注意这三方面的教育。1902年,张謇在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时就将“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14]作为教育大纲,把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方针,可见张謇对这三育的重视程度。

在德智体三方面,张謇首倡德育。他认为“学术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15],先道德,后学术。他强调,勤奋是一大美德,一个人若想做到自强不息,惟勤可以。而且他还常说“勤有功,戏无益”[16],认为勤奋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学习不仅要做到勤,“学问要勤苦”[17],还要做到“勤学须有恒,不可或作或辍”[18],勤苦学习且持之以恒,方能学有所成。节俭是立德的基础,在书信中时时要求儿子节俭,如“省钱去奢”“除书籍外,勿浪用”[19]等,还让孝若告诉其母“刻意节俭,为自立之图,非常之备”[20],劝其母早睡,不仅仅对身体好,还“可省灯火”[21]。张謇在致吴夫人的七封家书中,封封都要求吴夫人务必要做到节俭,如认为每日饭菜一荤一素即可,衣服也没必要多做,“余家须一切谨慎,谨俭”,一再强调节俭,可见张謇把节俭视为家训,其甚至还把勤俭作为校训。

学问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事业的基础,正所谓“学问充裕而后有事业”[22],在那个落后的社会“若无学识,奚能自持?”[23]自己都难以立足,更不必言治事和治国。因此,张謇说“非儿有学问声望,不足以自卫也”[24],若想卫国,首先要做到卫己,只有用学问,才可实现自卫。家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儿子学习的关心,督促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做学问。其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两位名师为其专课,并且告知“安心用功,方能日有长进”,鼓励其“耐心向学,不必忧寂寞”[25],张謇对儿子的学习可谓是用心良苦。此外,张謇还常常教导儿子向他人学习,用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看人办事得失,亦可长自己见识也”[26]“彼之法,不必尽我合也,而其善者可师”[27],张謇自己也一直奉行这一原则。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精神乃人之根本。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德育为先的前提下,又需兼备智体的发展。“儿在外第一要爱惜精神,精神者人之根本也。有精神而后有学问,学问充裕而后有事业。愿儿深知余言,不胜盼切。”[28]这里所说的“精神”即指身体健康。张謇的教育观是“学术与气体并重,而气体又足以表明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相提并论”[29]。张謇关心儿子孝若的身体状况表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提醒其“饮食起居须自慎,勿大意,勿任意!”[30]如在吃食方面,提醒要谨慎,“早晚眠食小心”“食少油,勿过饱”;居住环境要求其注意卫生,“将房中打扫,书案抽屉均须检清”[31];张謇认为开设体育课“既有益卫生,又不废学也”[32],叮嘱儿子课余要与同学在苑内习拳散步,做体操,若能经常自己运动最好。

三、重视知行统一

张謇对于教育培养的一贯要求是要做到“力学敦行”,即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张謇要求儿子努力学习,刻苦实践,“儿须不懈力学敦行之志”[33],主张学以致用,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真正发挥学问的作用。

为使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张謇特别强调实业教育,“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34],故张謇主张以发展实业教育为主。以实业教育为主的教育观点让“张謇十分重视因业立教,因工设校,即重视实业教育”[35],因此,张謇创办了许多实业学校。在实业教育中,张謇尤重农业教育,他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人非有农工商正业,必不能自立于世。今以所观察,尤愿儿注意农业”[36],让孝若把“农”作为专业选择。由于重视农业,张謇创建了许多农校,而且在其他许多学校中也设有农科。无论张孝若在家还是在校,张謇都不忘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如在张孝若十几岁的时候,张謇让其写过年的春联,“家中换大门,中小门对,儿可书之”[37];张謇因事不能返家,于是写信给孝若让其主持春节仪式,“儿在家除夕岁朝事,能一一照父行之否?此儿第一次家事之始也”[38],在春节这样大的节日里,张謇把主持仪式交给儿子,使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儿能勤学励行,足慰父志”[39],可知,做到知行统一对张謇来说是最大的宽慰。

四、结语

张謇家书集中反映了张謇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謇“教育救国”的爱国之情,以及“实业救国”发展实业教育的思想主张。总之,张謇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救国张謇实业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