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普世价值”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榜样

李 杨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一、“普世价值”的探究分析

(一)“普世价值”的存在性问题

“普世价值”的存在性问题抛开其背后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普世价值”是作为人类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而存在的。比如,民主可以等同于水果这样类的概念,同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等其他具体的民主形式。这种观点将“普世价值”等同于共同价值,为人类价值观念划分层次,强调最高层次的“普世价值”的存在,并依国家制度、区域文化、主体等对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进行再划分,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具体的子观念。“普世价值”犹如母法效力,统摄各具体价值观念。

另一种观点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他们认为“普世价值”依靠的是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不可能随着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发展[1]。该观点主张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具有主体性,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人民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且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所以,超越一切现实的人的价值的“普世价值”是抽象的、虚假的,是不存在的。

(二)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本文要探讨的是对国内大学生具有消极影响的西方“普世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一贯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这种“普世价值”的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下具有政治反动性的霸权主义价值[2]。总的来说,西方提出“普世价值”的立意并不是为了团结全人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是以期重现东欧剧变,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国家不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有其价值追求,有其核心价值观念,这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那么,不同国家的人民归根到底也是人,具有人之为人的需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有共性的,不同国家之间同样也有共同价值,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我们首先要承认人类价值是有共性的,不管这个价值是“普世价值”还是“共同价值”,它都是存在的。我们要争论的焦点不应是人类是否具有价值上的共同性,而是揭露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背后的政治性目的,即它不是为了人类进步,而是为了实现霸权主义而提出的政治工具,我们要反对的是它的反动性、虚假性、欺骗性。以下文中出现的“普世价值”均为西方意义上的“普世价值”。

二、新媒体视域下“普世价值”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无形”的新媒体渠道降低了“有形”的高校门槛

以微信为例,从腾讯公布的2015年业绩报告中看,学生群体占据了19.7%。据调查显示,以微信、微博、QQ获取信息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3.6%,可见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以对青年大学生产生较深且较为直接的影响。“普世价值”的错误导向就掺杂在众多信息流当中,如借热点事件发酵,抨击中国社会缺乏民主、缺乏自由的文章等。大学生不知不觉在浏览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消极影响。“普世价值”就这样借助于无形的新媒体力量进入大学生的日常,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

(二)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提供了随意自发的传播空间

新媒体具有自由、开放、隐蔽等技术特性,不同于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审查程序、较高的准入门槛,这些技术特性给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的牢固性带来了严重的诟病,使得各种声音可以在新媒体平台随意传播。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新媒体技术包装为“普世价值”打造了一身人见人爱的“漂亮外衣”,驰骋于新媒体各大平台。其往往以热点事件为脚本,依托自由、开放、隐蔽的新媒体平台散布不实言论,并与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嫁接,批判中国不民主、不自由、不平等。

(三)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消解主流价值观认同

目前,通过新媒体形成的复杂的亚文化圈,与主流思想文化争夺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人人都是社会观察员、记录者、发言人、评论员……。一部分大学生参与进来,也成为了自媒体人,纷纷利用手机等设备按自己的利益需求记录社会、发送文章、评析事件等,形成了具有特定利益的亚文化圈。网络赋权时代下,使得“普世价值”思潮散布者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水军灌水、收买大V、编制谣言等方式煽动感性情绪,攻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宣扬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理念。[3]这种去中心化、平民化特征加速了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日益消解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四)新媒体的碎片化冲击整体性思维模式的建构

在新媒体时代,西方社会思潮不再以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即不再侧重于系统化理论传播,转而依靠新媒体平台实现碎片化传播需求。依托新媒体所传播的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并非是它完整的理论架构体系,而只是其中带有迷惑性的碎片式的理论观点。“普世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为国际、国内的研究领域,而新媒体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野,时间上的耦合性增加了两者的关联性,使“普世价值”具有了依靠新媒体传播的天然优势。资产阶级向来擅长于掩盖真相,而新媒体所带来的碎片化的断章取义恰好可以模糊“普世价值”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概念与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概念间的本质区别,掩盖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同时,当代网络原住民大学生以微阅读和微学习为主来获取信息,不再注重第一手资料的学习。推文、段子、心灵鸡汤的碎片化、快餐化文化占据着他们大部分时间,使其不再注重理论学习,转而只追求情感上的认同,消解着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建构,以至于对“普世价值”勾画出美好生活的愿景图,他们不去思考、辨别、究其本质,而是凭借精神性需求的满足,报以感性认同。

三、应对“普世价值”消极影响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新媒体在高校传播中负影响的管控力

“普世价值”的传播同样不放过拥有良好大学生群体基础的新媒体平台,并通过技术包装,以常态面孔出现在平台。大学生面对隐蔽、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判断其真实性、有益性。因此,高校要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进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打造高校新媒体平台信息过滤器,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留下,使其继续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将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侵蚀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信息过滤掉,降低新媒体在高校传播中对大学生的负面消极影响。

(二)打造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新形象

传播内容要旗帜鲜明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利于主体发展的重要资讯,树立起权威形象,真正立足于大学生群体,且不盲目迎合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性看待社会热点事件,以大学生的核心立场和价值站位来考虑内容处理和话语表达;传播内容要注重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振,传递出对大学生的关爱,与大学生同呼吸、共命运。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以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学生群体的代表,与同学们朝夕相处,深知学生的思想现状、利益需要,拥有足够的亲和力。首先,要“从学生中来”,即了解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要符合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满足学生的利益需求。其次,要“回到学生中去”,即通过文章的转发、分享,以及文件精神会议的学习心得,向同学们传播主流价值观,揭露“普世价值”的虚假性、欺骗性。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经典理论学习新形式

通过新媒体平台探索积极有益的活动形式,如红色理论宣讲微课、马克思和列宁经典线上诵读等。在活动中学习经典理论,深刻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意旨,只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去伪存真、明其本源,不被虚假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概念所迷惑。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开展的“初心诵”活动,引导和教育更多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用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忘初心,理性思考。

(五)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一代奋力前行

榜样是人民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文化根基、精神纽带,其为人们提供了共同追求、共同向往的价值目标。在高校中,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榜样事迹,开展同学自主评选十大榜样人物活动,培养大学生对榜样人物身上符合主流价值观品质的认同。榜样不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而是具有现实性、具体可感的,因此,要注重从大学生身边挖掘榜样,让同学们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就在现实生活中。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榜样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