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智慧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3-07菅建伟易宏军贾立珊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菅建伟 易宏军 贾立珊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146)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世界之问”的有力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为历史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文化和西方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其目标是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求大同,构建新全球化秩序,完善全球治理,实现人作为“类存在”的“真正的共同体”。[1]在中国梦与世界梦互联互通的语境下,“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走向实践的现实选择。

一、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旨趣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内涵,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易传》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指的是整个自然界,是万物之源的有机统一体,“与天地和其德”体现人与自然要相互协调。《中庸》记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中“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和谐的意思。其次,“和谐”的内涵还体现在维系人际关系上,即人伦和谐。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为政以德”,强调不仅做人做事要以德为准则或依据,社会治理也需要德治。孟子肯定孔子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五伦”“四德”是维持等级秩序,社会和谐的手段。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提出“五常之道”,战国时期韩非又提出“三纲”,至此以后,“三纲五常”成为了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维系上下级阶级关系和维护统治权威的伦理工具,从他律到自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

和谐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实现“大同理想”。“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年来的社会理想,可追溯到“协和万邦”一词的提出,该词出自于《尚书·尧典》,后朱熹注解为“万国咸宁”,天地万物保持最大的和合,天下和谐的理想就可以实现。《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描绘的是人类社会所要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前瞻性地提出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所有制、初级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以及社会各项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治理方案。

康有为也主张破除阶级、私有制,认为人类只有保持平等姿态才能实现世界大同。“天下大同”这一思想后被孙中山等人广泛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几代领导人均秉持和践行和平的外交理念,主张不结盟,不对抗,以和平外交的实践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势力,为大同社会和大同世界理想的实现助力。

从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再到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美美与共道德理想的探索。[2]

二、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规制

中国复兴的理想萌发于民族危亡时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找到希望,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最通俗的表达,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梦”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从个人层面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是青年一代的梦,也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梦;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梦是国泰民安、国家富强的梦,是根植于民心的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的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从外延看,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个人梦,也是世界发展的梦,追求和平的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梦与世界梦休戚与共、互联互通的关系,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015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整体决定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为中国提供机遇;另一方面,部分影响整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的支持。

中国梦不仅绘就了理想蓝图,还给出了具体实现路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词,但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更多保障。实现中国梦还需要树立中国自信,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当前,中国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如何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如何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如何解决党内腐败问题,如何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等,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是一场伟大革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

三、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选择

“一带一路”是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经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开放倡议。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吸引了亚欧非多个国家,不仅引领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使世界各国迎来了共建共享的新时代。不同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一带一路”的宗旨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实现基础设施工业化、信息化,通过国与国之间建立的政策、资金、贸易、惠民、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的“五通”工程,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为各国发展提供新型理念、规则,搭建合作框架。[3]

“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国内外经济、政治背景进行双重考量提出的一项重大倡议,同时也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具体举措。中国历来主张并奉行“独行快,众行远”“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发展观和义利观,通过“一带一路”发展了自身,更重要的是带动沿线国家走上了互利共赢的道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中,超级全球化趋向日益明显。与此同时,质疑全球化的声音此起彼伏,质疑者普遍认为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经济危机、环境危机、贫困危机、地区冲突、财政赤字等全球性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全球化造成的,于是一股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事实上,困扰人类的很多全球性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而是战乱、地区冲突、种族争端等的结果,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谋取和平、推动和解和恢复稳定,如此才能使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可持续。

当前,人们处在一个利弊共存、相互交织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增长,使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和流动,对世界各参与国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贸易及竞争规则、秩序的主导者和制定者一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操控着某些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发展中、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也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向和目标。再者,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不仅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还有国际政治秩序的失衡、文化形态的一元化,表现为西方世界主导的“利己主义”价值诉求引领全球化。[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项凝聚中国智慧的方案,有利于规避“修昔底德陷阱”,推动全球治理旧体系瓦解和新秩序建立。

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通过连续举办多个主场峰会,以积极的姿态和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全面扩大对外开放,高举多边大旗,推动多边、双边贸易合作;通过对话,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性增长;通过坐而论道,共商治理大计,实现国与国的互学互鉴、共赢共享的全球化新秩序。

猜你喜欢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新旧全球化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