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与《聊斋志异·商三官》复仇主题的异同比较

2018-03-07刘佩虹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

刘佩虹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复仇主题主要是反映不同国家民族的独特文化——心理构造,在中西方的叙事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通过丹麦王子弑“父”报仇的人类精神悲剧对人性、善恶、生死进行思考;《聊斋志异·商三官》作为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之一,重点描写商家小女商三官在为父复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巾帼之气。两篇著作主题虽趋同,但差异也较明显。

一、复仇主题的异同比较

两部作品都是讲述至亲遭受陷害,下一代为其报仇雪恨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和商三官都精心谋划了复仇过程;从结局来看,二者均达到了复仇的目的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其复仇的表现形式、复仇动因及复仇意蕴等又互不相同,下面笔者对此作具体分析。

(一)复仇者的身份和心理变化过程

1.哈姆雷特——丹麦王子

哈姆雷特虽贵为王子,却因起初在人文主义的中心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对人抱有美好的想法,把人看作是“天使”“天神”,赞美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向往爱情、友谊与光明的人生。他性格开朗,活力无穷,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奥菲利娅的赞赏。用作者的话来说,那时的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1]。

当哈姆雷特得知家庭发生的悲剧时,其先前的幼稚和谐转化为对世俗的愤怒报复,父亲被害,母亲改嫁,克劳狄斯篡位。奸王当道,民怨沸腾,鬼魂显灵,哈姆雷特痛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恶行败德猖行社会,“丹麦是一所牢狱,世界也是一所很大的牢狱”[2]。在忧郁的心境下,他对一切失去信心,过去在他眼中是王室女性理想形象的母亲,现在也变作人性软弱的证明。除掉奸王“重整乾坤”的重任,复仇任务的艰难使其焦思苦虑,只能通过装疯卖傻、麻痹敌人来发泄胸中不满,他的理想在丑恶的现实面前彻底破灭,开始思考是“生存还是毁灭”。

经过思索,哈姆雷特在几近绝望时重振精神,精心策划了一场“戏中戏”向敌人发出挑战,但本该成功的谋划却因为他性格中的“延宕”而错失良机,反而使自身处于被动局面,谋杀仇人克劳狄斯的决心又被良心的自谴所替代。经过思考,他从海上逃回,从福丁布拉斯的果断复仇行动中受到启发,在决斗场上刺杀了奸王,而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性格是不断变化的:乐观开朗—悲观厌世—延宕犹豫—重振精神—以死终结,在复仇的行动中,他自身的悲剧演变成了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

2.商三官——平民之女

商三官本是诸葛城一位读书人的小女儿,其父亲商士禹因酒醉后的一句玩笑话触犯了乡绅,结果被乡绅殴打致死。三官的两个哥哥替父伸冤未果,又恰逢其婆家催婚,于是三官决定替父报仇。在给父亲办完丧事后三官消失了,她女扮男装,化名李玉,暗自加入了一个戏班,潜心练习。机缘巧合,在一次专门为杀父仇人举办的贺寿宴上,表现出众的李玉被乡绅看好,在与他近距离接触时将其杀害,而李玉自身也悬梁自尽。之后有两个家仆看到已死的李玉仍然栩栩如生,楚楚动人,于是动了邪念,其中一人在宽衣解带时忽然脑后像被什么东西猛砸一下,顿时满口鲜血,一命呜呼。此后众人把李玉供为神明。后经验证得知李玉就是三官,郡守判决乡绅此后不得与商氏结仇。

商三官作为一介女流之辈,巾帼不让须眉,替父报仇,果敢决绝。面对势力强大的官宦人家,巧妙设置复仇计划,值得后人称颂。

两部著作虽都讲述的是复仇的故事,但商三官足智多谋,勇敢毅然,敢于与封建旧秩序抗衡,为自己的郁结呐喊;而哈姆雷特作为王子,面对弑父凶手,犹豫再三,迟迟难以下定报仇决心,充分暴露出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弱点及内部矛盾。

(二)复仇的表现形式

复仇手段作为发泄愤懑的主要途径,是复仇主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但不同主体的复仇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1.《哈姆雷特》——个人单枪匹马复仇

在德国求学的哈姆雷特在听到父死母嫁,而凶手是自己的叔父时,他的人生信念发生了很大的动摇,从中我们可看到人性的软弱和堕落。经过延宕与彷徨,他认为自己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经过一系列的谋划,最终在与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的一场决斗中和敌人同归于尽。

作者莎士比亚把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改编成一曲人文主义者的悲歌,将剧中的哈姆雷特设定为一位企图“重整乾坤”、拯救社会的人文主义者。他所面对的敌人克劳狄斯不仅是杀害父王的凶手,还是反动封建王权的首脑。奸王的周围聚集着的是奸诈丑恶的朝臣,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老于世故,随风使舵,为了获得新王的恩宠、巩固自己的权势,他事事插手,甚至不惜把女儿当作诱饵,刺探哈姆雷特心中的秘密;年轻延臣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卖友求荣,甘心充当谋害哈姆雷特的帮凶。哈姆雷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在这个政治腐败、民情激愤的年代,也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国家。

2.《聊斋志异·商三官》——假托神狐鬼怪复仇

商三官得知父亲被无理乡绅痛打致死的噩耗后,放弃婚约消失半年,混入戏班,女扮男装,伺机进入仇家为其贺寿。在与之亲近时,将其头身分离,而后自缢。但死后尸体仍有温度,貌美肤白,面对此景,两家仆心生歹毒,但其中一人被砸死,死相凄惨。大家猜测应是三官的灵魂前来索命,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生前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死后定会拨开黑暗的迷雾,替亡父申冤。

虽然两者的复仇都属于肉体毁灭,玉石俱焚,但其复仇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展现出了中西方复仇人物不同的心理特征。

(三)叙事结构

1.《哈姆雷特》——选择艰难,陷入伦理困境

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作品的内容复杂,往往表现的是主角在复仇中面临多种艰难选择,其中夹杂着爱情、亲情等,甚至陷于伦理的困境。

哈姆雷特安排“戏中戏”向敌人挑战,证实了奸王的罪行,但由于想寻找更好的复仇时机和手段,又放过了在奸王祈祷时杀死他的机会,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哈姆雷特“延宕”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并好不了多少”“因为这人所作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

通过对哈姆雷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忧郁、延宕并不是他的本性,而是他遇到骤发的种种变故,面临种种强大的邪恶势力,出于责任重大,力量孤单,找不到相应的力量方式而表现出的暂时的状态。

2.《聊斋志异·商三官》——抉择果断,大仇得雪

中国复仇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叙事比较简单,一般是恶人或者恶势力侵犯了主角、主角的家庭或主角所在的阵营,主角长期隐忍,积蓄力量或者寻找时机,终于惩罚了恶人或者恶势力。中国儒家思想产生的基础是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思想对复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法律角度对恶人进行惩罚,还另一方正义。正剧是中国复仇主题的类别,而非悲剧。

商三官为父报仇消失半年,复仇后自缢身亡。三官的为人正直,虽作为被压迫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通过作者的刻画,一代女侠形象跃然纸上。出于孝义,伸冤不得,久拖不决,一了百了,不嫁祸他人。

(四)复仇结局

1.《哈姆雷特》——复仇成功但得不偿失

哈姆雷特经过多次的犹豫,终于下定决心谋杀奸王替父报仇,但由于受内心谴责错失良机而被奸王利用,最后在与福丁布拉斯的决斗中与敌人同归于尽。虽然达到复仇目的,但以牺牲自我的生命为代价,得不偿失。

2.《聊斋志异·商三官》——恶人受惩,公理昭彰

商三官隐忍半年为父报仇,之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勇敢果断,敢于对抗封建秩序,虽为女子,但丝毫不输男儿。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对待复仇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和观念意识,由此所导致的文本环境、人物塑造、情节展现也都存在差异性。

二、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西方复仇主题作品之所以存在差异性,是因为不同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心理文化,不同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念不同。以下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差异原因。

(一)社会环境

中国是农耕社会,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代代传承,家族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土地制度作为农耕文明的依托,使得个人、家族的尊严和声誉名望高于一切,如果这些事物受到威胁,个人需尽全力保全。另外,典型的宗法社会要求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当家族利益受到侵犯时,个人甚至需要牺牲自我确保家族的安全。因此,中国的复仇作品,无不表现出“求全”思想。

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商业较发达,航海、经商展现了西方人改造与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复仇过程中得到最大发挥,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内在秩序与道德边界,对商品经济的破坏程度也更深。

(二)文学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复仇持赞赏的态度。“君子报仇,十年不晚”[3],“不复仇,非子也”。同时,源于农耕文明和宗法制的思想,将个人家族利益视为生命,形成了复仇的思想。再如,《春秋·公羊传》隐公11年:“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助长了中国的复仇之风。此外,“士为知己者死”也传达了为至亲报仇的思想。

西方的《圣经·旧约》中虽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4]的训诫,而《新约》则倡导宽恕和博爱的力量。耶稣说,“别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因此,复仇作为扰乱社会秩序的不利因素,被排斥在基督教文化之外,正如所罗门所言:“人有怨仇而不报是他的光荣。”[5]

(三)民族传统

在古代,人们通过卜卦、夜观天象等手段与神灵沟通,相信鬼怪的存在。《楚辞》中对异象进行了专门的描写。生活中,会通过巫术希望得到先知之神的眷顾。因此,在复仇时难免会假托鬼怪灵魂惩恶扬善,以达到作者对世俗的针砭。

重视人性、崇尚人性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所以复仇以维护个体的荣誉和利益为价值取向,其作品也常以令人深思、反省的悲剧告终,彰显西方海洋文明的理性精神。主人公的性格镌刻着不同时代民族的鲜活烙印,哈姆雷特的个人悲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时代悲剧,一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革命悲剧。

三、结语

通过比较两部复仇主题的作品,可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复仇主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所以两部复仇主题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中西方对待复仇的不同的价值评价。总之,复仇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悲剧
伟大的悲剧
第23章连环悲剧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