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分析

2018-03-07霍惠芝蔡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国际化背景思政

霍惠芝,蔡畅

(江南大学北美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扩大,国际留学生成为高校特殊的学习群。

1 国际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1.1 世界道德理念和公民意识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

国际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国际交流变得更加深入,原来的地球村思想被全球化替代,世界道德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在国家原有自由、平等、保护环境、维护人权的基础上,世界道德理念成为人们自我完善的一种新的追求。在这样的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积极借鉴世界道德理念,形成多层次的德育教育理念。

1.2 爱国主义、民主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文化生态理念。在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思政教育更需要强化学生对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理解全球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激发和弘扬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创新精神。

1.3 实现对其他国家思政教育模式的借鉴

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突出表现为从以往的情感德育教育、语言性德育教育转变为内在性、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是自己教育模式的变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2 国际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国际化背景下不仅对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对高校思政教育发起挑战

在国际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的密切联系对高校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以往的管理职能体现出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特点,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指导思政教育的职能作用。

2.2 信息化网络时代下的多种思想理念加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度

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各类思想的传播和交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但是也为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正向力量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如国外的个人享乐主义思想、崇洋媚外思想等。这些思想的出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如果在理论上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伦理道德规范,那么很容易让学生出现思想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意识淡薄的问题,在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2.3 国际组织作用的增加弱化我国政府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能作用

在国际化背景下,跨国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问题频发,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政府开始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国际组织力量的增加使得主权不可分割的思想理念被弱化,国家组织也开始在潜移默化中提到国家政府部门的职能,国际组织的意图和想法深刻动摇我国民族发展力量。

3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策略

3.1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高校思政教育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到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并非是一种矛盾对立关系,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吸收国际经验和保持民族文化的发展困境。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引导学生重视国家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的重要平台,在国际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另外,高校还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关注,为学生思政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

3.2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是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鱼龙混杂的思想充斥在学生周围,对学生思想三观的树立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创新理论体系,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体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高校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师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在具体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鼓励学生的作用,以自己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

3.3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体制

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创新以往的教育模式,将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高校辅导员需要和思政教师密切配合,不断扩充和完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力量,并出台一系列文件 规定思政教师的任职标准、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另外,在高校思政教育还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打造学术研究平台,将教书和育人并重共同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需要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心理健康、音乐艺术、网络思政、励志故事讲解等课程,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更加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3.4 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思政教育思想价值理念交流机制

在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下,传统的思政价值理念受到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面临这种情况,高校需要借助最新科学技术力量打造思政教育思想价值理念交流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3.5 以人为本,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引导

青年学生进入到大学,他们的思想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理念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冲击。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政教育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关心、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体现鲜明的时代发展特色。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而且也是学生的朋友,在思政工作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身边实际出发,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第二,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和谐、文明的成长环境。对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类网络信息,通过班级主页、班级微信群的打造来向学生不断宣扬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学生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而为学生之后的社会竞争奠定良好支持。另外,高校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的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经济、政治、文化,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4 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行为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烙印。为了能够减少外界鱼龙混杂的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教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需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立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际,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国际化背景思政
聚焦港口国际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