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语言学研究的一个节点
——关于袁耀辉的《<通俗常言疏证>民俗语汇研究》

2018-03-07曲彦斌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汇辞书俗语

曲彦斌

几年前,作为学术史的专门著作,李阳、董丽娟两君撰写了一部《民俗语言学研究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是书综合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对民俗语言学开创至今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梳理和阐释,比较系统、客观地梳理了这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轨迹,展示学者们在这个新学术领域孜孜以求、辛勤耕耘的丰富成果。

如今,作为民俗语言学领域专书专题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袁耀辉君的《<通俗常言疏证>民俗语汇研究》付梓问世在即,可喜可贺。

这个选题,是民俗语言学领域学术史上研究选题的一个节点。

我最初得知和见到孙锦标的《通俗常言疏证》,缘自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汲古书院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由日本已故著名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他从日本公私庋藏的中国古籍中精选所谓“明清俗语辞书”《俚言解》《雅俗稽言》《目前集》《常谈考误》《谈徵》《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考原》等二十种并做解题,于1974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尽管包含非俗语辞书,如《世事通考》《异号类编》《称谓录》之类,但以往大都很少受到关注,尤其是其中的几种版本较好、国内鲜见的关于俗语、民俗的工具书,颇值得引起从事辞书研究以及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工作者的重视。当时,正值本人多方蒐集研究民俗语言语料撰写系列专题论文和专著之际。一见之下,真可以用“欣喜若狂”“如逢甘霖”来形容一时的心情。在用之于自己的研究的同时,我还推荐给了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几位研究生,供怹们作为设计研究选题的参考。而且,专门写了一篇评介文章《日本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辞书研究》,1984年第3期),认为“颇值得引起从事辞书研究以及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工作者的重视”,提请更多的一些学术领域的学者予以关注。资源共享也。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将此书重新全套影印出版(当然,是否缘于我的评价和推荐,不得而知)。

民俗语言语料,由于文化传统中一向“趋雅避俗”的“正统观念”,以及社会世俗生活中人们往往习焉不察之故,历史上得以保存下来可资参考利用的文献十分有限,对于有效地、准确地解读、阐释、研究和运用各类历史文献同样带来诸多障碍甚至缺憾。这些珍稀文献比较集中地载负了丰富的中国社会生活史、社会风俗史信息,是深入考察中国历代社会深层文化信息的珍贵载体。至少,也是是中国汉语史、汉语词汇史研究和汉语辞书编纂亟需充分研究、利用的珍稀文献。作为汉语语文辞书史上与“雅言通语”辞书互为对应的另一主干系统,同时为汉语史、特别是汉语词汇史研究创建了一个系统的专门语料库,填补汉语学史和汉语语文辞书史语料库的一项空白。同时,对于包括《词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以往各类汉语辞书、百科全书等的修订,以及新辞书的编纂,乃至《中华大典》的编纂等,无不提供诸多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持,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研究解析这些珍稀文献所记载的民俗语汇等语料,既可成为据以勾画的中国社会史尤其是社会生活史、社会风俗史长卷提供处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的丰富史料,对于刚刚起步不久的民间社会生活史领域来说,更加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将发掘、考释和科学解读“民俗语汇”语源语义作为透视、印证各个历史时期多层面社会生活现象与细节的路径,使之成为与其他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乃至流变至今的口碑材料,互为观照、互为佐证、还原历史本相的实证性文献,为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打开了有别于一般正史文献和考古文献的一扇别有洞天的场域和可能。

然而,目前的总体状况显示,不仅大约占已初步掌握的历代民俗语汇珍稀文献90%以上的文献还未得以整理,即或是《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所辑录的20种文献影印汇集,迄今也多未进行整理。因而,发掘、抢救和整理并解读此类珍稀文献,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民俗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尤其义不容辞,任重道远。《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的出版,特别坚定了我萌心已久的对民俗语源珍稀文献进行系统发掘整理的构想,促进了这个期愿的付诸实践,尽早操作实施。于是,我将此作为民俗语言学领域学术史上研究选题的一个系列节点,纳为在省内几所高校招收指导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计划,分解开来,具体实施。

即如我在《葑菲菁华录:历代采风问俗典籍钩沉》(大象出版社,2015年出版)自序中所写到的:

我指导几十位研究生分别把我认为有深入发掘研究价值的稀见文献或说典籍,进行了大多具有开创性的专书研究。例如,《目前集》《俚言解》《常谈考误》《谈徵》《刊误》《谚原》《证俗文》《土风录》,乃至《俚语证古》《通俗常言疏证》等等。而且都是在整理点校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除都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外,还在本人主政的《文化学刊》开设专栏,先期发表他们的专题论文。直至本世纪初,方才“重操旧业”,并在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各位评委的支持下,将此纳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促使我着手接续进行这个久未完成“耿耿于怀”的系统研究。就文献而言,三十余年里,我又陆续发现或说发掘了一些应纳入本项研究视野的新的珍稀文献,如《俚俗集》《俗语纪始》《梨园话》之类,仅是历代的“杂纂体”续作及“杂纂体”文专辑,就从当初作《杂纂七种》校注时的七种又陆续发现了二十多种。也就是说,如今进入本项研究的珍稀文献文本多出了几近三分之一,总计已达一百二十多种。现在这部书稿,即在本次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化研究的结晶。

近代俗语辞书蔚为大观,在编撰方式上,以个人独编为主;体例上,益发完备,注重实用;印刷上则比以往形式多起来,木刻版、石印版、活字版、铅排标点版等并举;内容以综合型与方俗语类居多,许多以“方言”为名者,又兼收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乃至秘密语。主要就是以《通俗常言疏证》《俗说》《俚语证古》等为代表的的综合型俗语辞书。

1925年南通孙氏石印本《通俗常言疏证》,是一部方言俗语辞书,然而流通不广,日本汲古书院《明清俗语辞书集成》即据是本影印。本书收录民俗语汇等各类语词5978条,比另一部影响较大的同类读物《通俗编》的5461个条目还多四百多条,足见其宏富;尤其是书所征引的千馀种民初历史文献有些已经不易见到。因而,这是一部重要的民俗语言学珍稀文献。卷首《通俗常言疏证自序》称:“中国文字凡见于书籍中者,有典有则,不杂鄙俚之辞,此学士大夫之雅言也,若常言则《尔雅》《方言》所辑皆是。流传迄今,口口常言,往往有出于经史子集而习焉不察者。当时引常言入雅言,后人即借雅言为常言也。古书引谚所在,而是不仅‘有钱生,无钱死’二语汉谚至今存也,自魏晋以迄六朝,自隋唐以迄五代,文人记载务为雅言,市语街谈乃若县禁。释氏语录,宋人始沿之以讲学。元人词曲、小说,则流传俗语羼入尤多。元距今裁五百余年耳,宜今天下所常言者元人语十占六七。余为此书,以元人为先河,使人知事有担承,因而求之以通古籍,不尽堕文字为白话,或亦通俗教育之一助。”云云。孙氏似乎对“白话”有所成见,但亦深知编撰此书的价值所在。否则,这位曾应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之聘,任教于张謇家塾任张謇之子张孝若西席的前清秀才亦不会穷力为之矣。

袁耀辉君本书,即其进入本人门下读研究生时在上述学术背景下的一个研究选题。有关本书的更多评价,已详见袁君书中。于此则不赘言之矣。借此书之序,略述历代汉语民俗语汇珍稀文献研究由来的学术史背景而已。不过,袁君本书的学术史意义与价值,则尽在上述对于相关的学术史背景的阐述之中矣。

袁君本书作为学位论文,先已曾经过我和我邀请的学者审订,其规范性和出版价值自不待言。如果需要概而言之的话,那就是:这是一项应予肯定和赞赏的学术研究成果,一部将为民俗语言学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并将会备受相关学术领域关注的重要成果。而且,经袁君初步整理的《通俗常言疏证》在进一步修订定稿后,还将收入已经立项的国家古籍整理和出版规划项目中本人正在主持的《历代汉语民俗语汇珍稀文献集成》。我的这个确认,似乎亦可视为一种点赞吧。

应袁君之嘱,是为序。

2017年12月15日于雅俗轩

猜你喜欢

语汇辞书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数字俗语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