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民俗大观》序
2018-03-07苏金智
苏金智
民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代代传承的结果。民俗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民间约定性、相对稳定性、可传承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和传承性是民间约定性长期存在的保证,相对的稳定性是民间约定性存在的基础,也是可传承性的前提条件。既然稳定是相对的,那就有着一定的可变性。民俗文化的可变性表明,随着时代、地域和人群的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在民俗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会发生千差万别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拿节日的民俗文化来说,无论是传统民俗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民俗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民间约定文化语义。这些文化语义是共性的东西,是民间约定的,体现了某一区域里某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是经过长期积淀后的产生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文化现象。例如春节民间约定的文化语义是:辞旧迎新、祈福祝福、亲人团聚等;清明节一般民间约定的文化语义是扫墓祭祖和踏青春游;端午节则具有纪念先人,逐疫避邪等民间约定文化语义;中秋节的民间约定文化语义既有赏月的意思,也有亲人团圆的含义。春节民间约定文化语义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加,节日的活动也在增加,如新春团拜会,领导人致新春贺辞,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等活动都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活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日活动。春节已经逐渐在发展成为一个跨境跨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周边国家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也有过春节的习俗。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别,各地过春节的饮食、服装、仪式禁忌等等都会有千差万别。
前几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委托我做海西经济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这使我有机会对泉州、厦门和漳州的闽南文化情况有比较多的了解。福建省政府和泉州、厦门、漳州市政府十分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都专门就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下发了文件,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我曾经回永春调查中小学生闽南话的使用情况。调查过程中我很关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闽南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很担心闽南文化,尤其是闽南民俗文化和方言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当我看到乡贤郑清祥和郭志启同志给我寄来他们主编的《永春民俗大观》,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高兴的是,他们调查、记录和整理了大量的永春民俗文化,这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让我对闽南民俗文化传承的担忧松一口气。与此同时,我也被他们长期以来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
《永春民俗大观》是一本融史料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通俗性读物。全书凡六十万言,分别向读者介绍了永春的年俗节庆风情、衣食住行习情、仕农工商表情、风土文化趣情、交往仪礼俗情、社会世像物情、精神文化寄情等七方面的民俗文化。其内容涉及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仕途风采、岁时年节、方言谚语、禁忌、人生礼俗、宗教、建筑、民间信仰、民间戏曲与音乐、民间工艺美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永春民俗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程。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加海内外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永春人和大多数闽南人一样,大都来自中原,因此永春民俗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永春民俗大观》的最大特点是比较全面如实地记录和描述了永春民俗,既是一幅美丽的永春风俗画,是一部闽南人的生活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鲜艳的小红花。
永春民俗文化是永春人的精神家园,它可以随时唤醒深深刻印在远离家乡的永春人心里的故园情怀。《永春民俗大观》唤醒了我多年深藏在脑海中的许多记忆。永春是我的故乡,书中介绍的永春国家AAA级风景区百丈岩就在老家的山上。记得小时候每年逢农历八月,来来往往经过家门前到百丈岩进香的人络绎不绝。爷爷奶奶让家人在门口摆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放一大缸茶水和一大叠碗,供路人口渴时随意免费饮用。记得那时人们把这种行为叫“奉茶”。“奉茶”这种习俗现在很少看到了,这个词语许多年轻人也不一定知道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白鹳拳”,白鹳拳就是本书介绍的永春拳。书中介绍的拳师苏文美是我的长辈。每逢春节,家乡就举行“拍狮”表演活动,文美叔经常是举狮头的人选。“拍狮”的过程,尤其是最后杀死狮子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二十四岁离开永春到厦门大学读书,二十八岁离开厦门到北京工作至今,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了家乡的文化,是闽南文化滋养了我,让我成长为一个人文学者。
感谢永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辜希平同志让主编把《永春民俗大观》样书寄给我,要我在书前写几句话,因此让我有机会进一步深入系统地了解家乡那些滋养过我的淳朴的民风民情。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怀着纯洁的心灵,用文化和谐论的眼光,共同分享故乡的精神套餐。
2018年1月18日于北京竹林书屋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