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语言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2018-03-07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赵 宇(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至今,习近平围绕国家内政外交事业、治党治国治军理念及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等话题开展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这些讲话中,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与认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真诚拥护。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还专门推出了《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对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进行了系统阐述。语言不仅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普希金的诗歌一般慷慨动人、振奋人心,语言还是思想观点、能力水平、人格素养的集中体现,如毛泽东的诗词杂文彰显一代伟大领袖气吞山河的壮志。习近平同志的语言之美不仅使讲话精神通俗易懂,更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我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中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先锋形象,切实加强了全国人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认同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寓意和内涵,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老庄学说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孔孟思想是闻名世界的文化精粹,老庄哲学和孔孟文化是中华文化思想主流,中华传统文化尽管部分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积极元素。
(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民本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形态,孔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孔子家语》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这深刻反映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战国中期的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诸侯的三类宝贝(《尽心下》),寓意为只有土地与劳动力紧密结合,才是政权巩固的根基。由此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由此可见,孟子的思想并非是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他思想的核心体现为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尽管提到了民贵思想,且思想内涵十分有限,但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诸如此类“贵民、重民”的思想,虽然本意是巩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统治阶级的地位,但在被君主专制压迫下的封建时期,这种带有民本主义色彩的思想是先进思想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道家哲学中所讲的“固本”政策,包括民心、富民和人才等方面,所谓的“本”就是指民心、经济、人才。“先顺民心,故功名成”,从民心上固民之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从经济上固民之本;“终生之计,莫如树人”,从人才方面固民之本。因此,道家哲学同儒家哲学同道,均对“民本”思想有不同程度的阐释,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新时代对孔孟老庄等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
(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和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追求,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古籍《中庸》言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所谓中庸之道是一种情感宣泄的形式以及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中和观念适用于人,也适用于社会。人的感情和欲望不偏不移,合乎分寸,处于中间平衡的程度和状态,这是人身心康宁的衡量尺度,是人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若人人都能够及时地满足自身欲望、恰当表达内心感情,整个社会也将一派和谐。正如《中庸》中所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观念是古圣先贤大力倡导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等一切社会关系的理想范式,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待人际交往、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态度总和。中华民族始终主张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包容发展。人和自然若不能保持中和状态,人对自然开发一旦失度,超出承受范围,偏离平衡态,就会产生自然灾害;人与社会若不能保持中和之态,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或者社会利益都是偏离平衡状态的表现,势必会产生不和谐社会因素。同理,国家与国家之间若不能保持中和之态,则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自然
道法自然,自然是生活中至高的道,是符合人的生活规律的最朴素、最简单的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遵从于道,顺其自然,是人类及社会的总原则,对中国社会影响甚远。“天道生成万物,每一种物都有其性质,注定了其生存的方式与历程。”[5]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主张处弱居下、返璞归真、归根复命,回归人类最原始的根源和本性。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控制贪欲懂得知足,明白水满则溢、适可而止的道理,由此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知足是一种心理学范围内的控制,知止是行为举止领域的规范。老子强烈斥责工于心计,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恪守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初始状态。老子所寓意的“道”,是生存之道,是万物生存的法则,后期庄子对“道”进行了更深入地阐述,将其上升为自然规律。自然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表现甚多,主要是“人们从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6],其在中国古代器物、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园林建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众多文人雅士还将自然作为人生追求。
二、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
习近平的讲话中,无论是诗文引用、俗文俚语,还是形象比喻,都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民本、中和、自然的因素与特质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结合新时代进行了极具创新性地阐述,体现了语言之简、精、朴之美,将各种情境中的问题表达得通彻易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习近平讲话语言风格之简
“简”是指习近平同志讲话语句简练不繁琐,特别是善于引用古诗词文来实现简练之风格。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现场即兴发言中,习近平引经据典,当即引用了两句毛主席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以及李白《行路难》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来高度概括中华民族发展路程中的过去和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寄予厚望。“接地气,充充电”是习近平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虽然只有六个字,但简练、易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均能领会,其中还包括了民生观念、群众路线、干部管理与学习等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接地气,充充电”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接地气”就是始终教育广大领导干部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作为第一要旨,习近平同志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阐释论述,而是选取最简练的能够完全代表其思想的六个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民生,习近平同志讲话虽然简练,但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二)习近平讲话语言风格之精
“精”是指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内容十分精炼,精简的语数饱含深刻的意义,简短的字句中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亲仁善邻”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倡导的相处模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了“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八个字深刻概括了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根本出发点和态度。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上,习近平同志又以“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等语言表达中国善邻、伴邻、睦邻、安邻、惠邻、富邻的睦邻友好思想,仅使用寥寥数语,便将中国睦邻友好、提倡和为贵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习近平对领导干部培训的讲话中经常引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倾听呼声,体察情绪,感受疾苦”等话语,且在其就职之后公开发表演讲,对广大人民做出庄严承诺:“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精炼的话语不仅流露出对群众的真情实感,彰显了自身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民生工作的宗旨和应有之义,而且将工作态度、方法和工作理念等丰富的内涵充分表达了出来。
(三)习近平讲话语言风格之朴
朴是指习近平同志讲话语言具有生活气息,没有华丽的辞藻,善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群众听得懂,有共鸣,喜欢听,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自然流露。日常俗文俚语、生活故事、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在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拉近了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不仅拉近了交往主体双方的距离,而且使交往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感。在欧洲发表的公开演讲中,习近平多次有针对性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使演讲效果生动、形象、极具吸引力。在法国,习近平讲述了在抗战期间,一名叫贝熙叶的法国医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开辟出一条“驼峰航线”,并且在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法国的普通军医乌艾尔,在危难中临危不惧,舍身守护在受困于电梯中的中国女孩身边,给予她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7]在德国,习近平同样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德国人拉贝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20多万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栖身之地,德国葡萄种植专家诺博无私地为中国山东枣庄百姓提供种植支援的感人事迹。[8]习近平同志巧妙地以中外合作的真实故事为切入点,生动有力地昭示了中法、中德两国人民深厚的跨国情谊,极大地拉近了两国人民的情感距离,引起两国人民的强烈共鸣,深化并坚定了两国国际友好关系的建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9],习近平的讲话风格质朴感人,极具生活化的字眼里传达着浓浓的情谊。
三、习近平语言魅力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与范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精神。习近平同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中和、自然的元素融会贯通发于外,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而且引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为全国人民做出了示范。
习近平同志讲话引经据典,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讲述现代国家治理思想、国际关系、个人与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习近平同志通过涵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深入阐释中国内政外交政策,促使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得以高度认同与践行,促使中国人民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并融入个人成长、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