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03-07杨乃坤
杨乃坤 李 晶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一、陈独秀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
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启蒙运动的兴起使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和冲击,科学技术成果开始在全社会普及。18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转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19世纪,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到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纵向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涵盖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总体来看,欧美国家和日本基本实现了以法律的形式来强制性地实施教育改革;初等教育阶段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上,积极发展师范教育;高等教育上,主张自由的学术研究。这些国家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制。
(二)国内背景
此时的中国,处于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仍停留在自然经济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此后,西方列强纷纷展开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陈独秀就是其中之一,认为要拯救国家首要就是唤起国民意识的觉醒,以科学的思想教育大众,打破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于是,他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关键期。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及新式学堂在中国的创办,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拉开帷幕。这期间大量优秀青年赴日赴法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到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陈独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表《新教育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等一系列文章,提出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适合社会的发展,倡导教育的实用性。
二、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一生提出过很多教育理论和方针,其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1902-1914年):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
1897年7月,陈独秀前往南京参加江南乡试,这次考试使他深刻感受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封建文人的丑恶,他认为若这些人考中并因此获得国家重用,那么国家的前途命运将令人堪忧。这期间他还接触到了康梁的新思想和新主张,更觉今是而昨非,此后逐渐转向维新思想。
康梁二人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教育救国”。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此外,他还提倡采用自由讨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变法改良需要的“新民”。他主张借鉴外国学制,建立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此外,他还主张男女平等。康梁的教育思想对陈独秀影响很大,此后陈独秀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平等、重视实践等诸多观点都体现出了他对康梁教育思想的认同和借鉴。
1902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南京,首次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他非常重视德育,认为德育是三育之首,良好的德育能够构建学生健康的灵魂,同时他也十分推崇学校发展体育教育。此外,陈独秀还十分重视教育的实用性,主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是陈独秀最早的教育思想。
1904年,陈独秀发表《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一文,文中把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模式和西方国家进行了对比,指出“国外实施的功课都有音乐、体操两项”[1],而我国教育在这两方面则有所欠缺。同时,他认为西方国家对于儿童的教育能够顺应天性,使其自由发展,而我国的封建教育压制人的天性,不利于发掘孩子的潜能。同年,陈独秀在担任安徽公学国文教员期间,发表了《国语教育》一文,强调国语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与校内其他新派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主张“重外轻内”,增加西学科目,减少经学科目等。这在当时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这一阶段,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主要受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中国教育,但此时他还未明确提出中国教育应取法西方。
(二)第二个阶段(1915—1919年):主张中国教育应取法近代西方教育
1906年到1915年间,陈独秀三赴日本留学,逐渐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社会思想、进化论等进步思想,此后其教育思想也逐步发生了转变。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全面抨击了封建文化思想,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同年,陈独秀发表《今日教育之方针》,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四大主义的教育方针: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2]总结起来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注重教育的现实意义,把教育立足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第二是倡导民主主义,培养国民独立自主的人格和民主自由的精神;第三是着重教育的实用性,把教育内容与实业发展联系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第四是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国民良好的身体素质。
1917年7月,陈独秀发表了《近代西洋教育》演讲,提出中国教育应取法西洋,采取“自动的、启发的、世俗的、直观的、全身的”的教育方法。[3]认为教育应注重启发而非灌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注重科学和常识,摒弃神圣和幻想;注重全面发展,反对偏重智育。
从教育对象上看,陈独秀关注青少年、妇女和工人教育,认为教育应面向全社会。1915年9月,他发表《敬告青年》,呼唤青年具有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次年,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人做独立自主、追求进步的新青年。[4]对于妇女教育,陈独秀曾发表多篇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鼓舞女性走向独立自强,寻求自身解放。此外,陈独秀还十分重视工人教育,他曾亲向工人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科学等。
这一阶段,陈独秀对于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教育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第三个阶段(1920-1924年):开始理性看待中西方教育
1920年,陈独秀接受广东省长陈炯明邀请,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这期间他积极投身广东教育事业,开展教育改革活动。
陈独秀在广东省进行的新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宣讲他的新教育思想。陈独秀指出新教育包含三个内容:(1)教育要趋重社会,教育的目标应与社会的职业需要相衔接;(2)要注重启发教育,他主张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究;(3)要讲究实际应用。二是提出了新教育改革的三大纲领:(1)未成年教育,陈独秀主张实行中小学、幼稚园分期教育;(2)成年教育,注重补习教育与社会教育,力图改变一般民众的思想;(3)专门教育,主张以工业教育为主,努力普及工业教育。三是制定教育法规和教育计划。四是开办工人夜校。为使“工人有求知识的地方”,他亲自主持开办了机器工人夜校等工人学校,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在工人中得到传播。五是首创中学男女同校,开现代中学之先河。
这一时期,陈独秀已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中西方教育问题,懂得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采取适合国情的教育模式。这反映出陈独秀对于教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教育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教育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九大期间,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教育问题的重要性,表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其教育主张虽跨越了一个世纪却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下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第一,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陈独秀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尤其强调德育,因为德育对于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当代我国德育教育的方式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对此,陈独秀曾提出采用实际训练的方法,即运用游戏、合作活动等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品德,这种方式值得今天借鉴。对于体育教育,陈独秀认为体育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等。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对于体育总体上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课时较少,开设项目不够丰富等问题,我们可以在学校增加体育课课时,开展体育竞赛、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二,启发式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陈独秀提出自动的而非灌输的教育方法,倡导教育应是学生自主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行为,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灌输者。当前,我们的学校课堂大都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我们应当借鉴陈独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让教师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快乐地学习。
第三,陈独秀重视教育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教育如果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就难以对实际生活产生价值。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偏重于理论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陈独秀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教育的对象也应普及社会的各个基层,这一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一切教育都应以社会需要为前提,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使受过教育的人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次,教育只有面向整个社会,才能真正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1]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92.
[2]陈独秀.陈独秀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
[3]陈独秀.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07-110.
[4]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