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已刻不容缓
2018-03-07李菁
李菁
(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72)
0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国务院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中[1],明确提出社区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体现国家整个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代表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而且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也要实现同步一体化,通过充分了解患者本人和家庭的健康背景资料,医生才可能深刻理解患者的问题,从而向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服务,这只有通过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才能做到[2]。
1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突出问题
2009年4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3],方案对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做了明确要求规划。但在实际落实中,我们发现居民健康档案的采集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纸质收集事后录入的低效方式,与医院的信息共享上也相对闭塞,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发展的这几年,与其他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显得极为缓慢,面临的问题相当明显(见图1):
1.1人工核对采集目标,容易造成遗漏,然后事后发现进行弥补;
1.2没有实时的反馈,什么时候需要采集居民档案,何时更新,没有固定流程或各家流程不一致;
1.3缺少角色细分和关联,同一个家庭居民应该有所关联,包括对应的亲戚关系,对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的查阅权限也是可以考虑的;
1.4没有定位信息,护士是否有到居民家里实地收集信息并不清楚,住址与定位是否匹配也不知道;
1.5所有的录入都是先手工纸质填写事后再录入到内网系统,效率极其低下,连银行窗口办理业务也早已不再使用纸张了,而且实际工作中,这个录入工作量是相当巨大的,节约时间用来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1.6现有的档案系统长期不更新,性能和体验相对糟糕,基本的适配、数据导出、数据比对要么没有,要么难用;
1.7居民档案没有和医院进行共享,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能先知道这个患者所有的过往登记信息,相信对诊断来说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1.8重大的信息也没有和患者的家属进行联动分享,老年人护理不能仅仅依靠本人,家属的参与是极有必要的;
1.9不支持移动设备查阅,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依旧限制在内网和传统陈旧电脑操作查阅,效率无疑是极其低下的;
1.10无定制推送和健康教育,居民在不同时期完全可以定制发送一些健康信息,患者也可以根据治疗进度给予不同阶段的护理知识,防范于未然才是长久之计。
图1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突出问题
2 当前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形成当前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政策、机制等原因,包括人们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外,核心的几个因素在于:
2.1 社区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
无论是氛围还是待遇,和IT行业相比,都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所有的发展、创新、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起决定性作用;
2.2 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对原始
时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用户画像、人脸识别、智能医疗、二维码对接等已经很成熟的技术和相关系统在社区卫生服务几乎看不到痕迹。
2.3 社区卫生服务依然存在“重医疗、轻服务”现象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医疗”可收费以外,其余都是只有服务没有收益的公益事业。因此,卫生中心往往由于自身人员数量不足与确保资金收益的情况,自然而然出现了“重收益、轻公益”的问题。如果连服务都无法保障,那么看不到短期收益的信息化建设动力就更无从谈起;
2.4 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新时期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
信息化建设需要基础的网络接入或是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设备的研发或采购。
2.5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尚未完善
鼓励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有效的激励奖惩和放权,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积极性,自己去探索服务与创收相得益彰的方式才是根本。
2.6 区域内医疗联合体建设太薄弱
目前情况,医院人满为患,信息化建设甚至远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后者却可能出现门可罗雀的情景,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互补,信息化建设不是孤岛,越发达越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一定是越开放的。
3 加速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分析
问题很多,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依旧是体制问题,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的落实不能只喊定位和口号,信息化建设可参考的案例太多了,在其他行业,比如物流、共享单车、外卖、房产等信息化建设做的如火如荼,其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甚至领先世界,他们和医疗行业很类似,都是高度的服务化行业,站点众多,有很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形成适合新形势下的信息化体系框架(见图2),可以自上而下改造,也可以社区卫生服务选择其中的模块自己来尝试改造。
3.1 运营模式更新换代
图2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功能框架
这个需要顶层自上而下改革,完全可以在行政监管不变甚至加强的前提下,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外,是否可以引进社会资金参与,联通混改落地就是很好的例子,做好职责分工,信息化建设核心还是IT建设,互联网行业的开发经验、体验把握、人才储备比传统行业强太多了。术业有专攻,协作发挥彼此优势才是可持续的模式。这样彻底解决资金、人才、系统三大难以预约的门槛,社区卫生服务自身专注于业务和服务就行了。
3.2 信息化系统改造
模式更新涉及改革政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时间不可控,在此期间,可以完全可以参照目前的房产链家、物流顺丰,他们都是高度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他们的实体站点很多,总部统一进行信息化的搭建、维护、更新,站点作为一线可以提需求。通过局部试点,少量投入印证系统可行性后再全国推广,这样也回避了人才短期的尴尬,毕竟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去配备自己的IT人员是不现实的。虽然每个站点情况不一样,不一定能套用,那么可以参照阿里钉钉,他们为300万企业服务,其复杂程度、汇总难度比单纯社区卫生服务难度大不止10倍,对于系统改造,并没有那么困难,核心在于:(1)提高采集效率,类似物流,让采集录入开放、移动化。社区居民无论接受何种性质的卫生服务,只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防保科室发生联系,其健康档案即被建立[4];(2)社区服务可以多样化、定制化、透明化,高端服务可以让患者自主选择是否付费;(3)根据居民健康情况,可以智能化的短信、公众号的对应信息推送和健康预警推送;(4)向广大居民开放护理知识百科,加强社区服务宣传。
3.3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小病分流到社区后,可以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社区医院医疗资源闲置现象将得到改善;大医院由于康复期病人“压床” 造成的医疗资源紧缺矛盾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大病到大医院也不会人满为患,看不上病。此外,也可以加强病床、诊断排队人员的信息共享,就像共享单车那样,让大家不出门也能看到医院、社区的更多开放信息,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变相促进良性竞争。随着移动设备和高速网络的普及,结合定位信息,完全可以轻松实现患者在任何地点,通过专用的网络系统,将不同医疗机构所采集的信息通过规范汇总到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这样将被动固定更新转为更为智能化的动态异地场景更新[5]。
3.4 加强社区“六位一体”宣传
目前很多人对社区医院的认识比较模糊,逢病无论大小都去医院,耗时耗力也极大的浪费社会资源。很多人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还有社区医院。
4 结语
早在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就在国情咨文中提到:“通过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差错,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健康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6]。电子档案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共享性,结合现代化的加密手段,存储也远比传统方式更为高效和安全[7-8]。有些发达国家比如荷兰、美国、芬兰等国家,甚至在其生产的医疗产品直接植入无线模块,并从基层开始普及网络设备的使用,通过从源头上控制,极为便利的提高信息采集效率,有效加速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9]。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对信息化建设是极为重视,并落实下来。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等领域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传统医疗行业需要的是关注,将这些成果转化吸收,将我们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也打造成世界一线水平,对社区卫生服务不能过多纸上谈兵,如何到一线听取居民、一线员工诉求,将信息化建设也可以拆分成为很多指标来考量社区服务质量,才能真正有可能将“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真正落实到广大群众中去[10]。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5月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http://www.gov.cn/test/2009-09/24/content_1425447.htm.
[2] 张开金,荆瑞巍,李森,等. 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5):371.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09-04/07/content_1279256.htm.
[4] 金玉雪. 将家庭健康档案由“死档案”变成“活档案”的必要性和途径 [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7):600-601.
[5] 江一民,盂仲莹. 社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11(12):1113-1114.
[6] Dougherty M. Practice brief understanding the EHR system functional model standard [J]. Journal of Ahima,2005,76: 64A-64D.
[7] Tang PC, Ash JS, Bates DW, et al. Personal health records:definitions, benefits, and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barriers to adoption [J]. JAMA, 2006, 13 (2): 121-126.
[8] Blobel R. Advanced and secure architectural EHR approach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6,75: 185-190.
[9] 陈霄. 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卫生软科学,2010,24(3):229-231.
[10] 赵京宁,张锦,倪嘉麟,等. 健康管理系统在体检中心的应用分析[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 (2):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