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顺昌”的经营之路

2018-03-07赵子云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顺昌服装店西服

◎ 赵子云

旧时南京民间曾流传有一句顺口溜:“要做好衣裳,女金谷、男顺昌。”说的就是南京两家声名卓著的老字号服装商店——“金谷女子服装店”和“李顺昌西服店”。其中李顺昌的男式服装,以精工制作,款式时新,挺刮美观,高雅潇洒而驰誉当世。

李宗标创业“李顺昌”

“李顺昌”的创业人叫李宗标,原籍浙江奉化。清光绪三十年(1904),他在上海开设了一间小服装店,店名叫“李顺昌”。提起这个店名的来历,就要从李宗标父亲李来义说开了。

李来义是浙江奉化人,青少年时即在苏州东吴大学旁边一家服装店学徒,这家店主姓邬,店里的招牌叫“邬顺昌”。邬家是苏州有名的裁缝,老两口膝下无子,收养了一女。不久,李来义被店主招赘为婿,以承其业。后来两位老人过世,李来义接管了该店,便将店名改为“李顺昌”了。李来义有四子三女,长子李宗标,在上海一家日本服装店学徒。1903年,当他17岁时,回苏州结婚成了家。婚后他与母亲商议,想回上海发展。次年,夫妇二人便在上海铁马路寻得一号门面,开设了一爿服装小店,店名仍称“李顺昌”。但当时上海的大服装店很多,李宗标因资金微薄,竞争无力,虽经营多年,仍不甚发达。1915年(有说1917年),李宗标看准了文化古城南京,这里学者、名流、达官显贵云集。而且民国建立后,西服渐渐时兴。而南京当时的西服店却很少,李宗标认为西服行业在南京是很有发展的,毅然将上海店铺卖掉,携带资金83元(银元)来到南京。开始在湖北路(北老街)离鼓楼不远处租了三间简易平房,因陋就简营业起来。这里靠近金陵大学,当时的金陵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服装渐趋西化,他们便成了“李顺昌”的主要营业对象。

李宗标头脑灵活很会经营,裁剪、算料又十分内行,并且善于处人应事,对外广为交友,渐渐地他结识了不少官员贵客,大大有利于业务的开展。他对内宽柔相济,很能赢得工人的向心。在南京创业之初,资金十分短缺,他奔波于沪宁之间,艰苦经营。那时店里没有呢绒存货,他便利用上海店家的样本,在南京兜生意,顾客订下样子后,便托请他结识的一位列车员朋友,照订样从上海把料子买来,制成衣服后交付顾客。这位列车员实际上担负了“李顺昌”的采购员的任务,因之节省了不少差旅运费。

李宗标的艰难创业之路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冠盖云集,“李顺昌”开始了黄金时代。随着中山路的开拓,鼓楼一带逐渐成为闹市,以及附近达官贵人的纷纷兴建寓所,新贵们对衣着的讲究和需求,非常迫切,“李顺昌”的业务益趋旺盛。李宗标通过了当时海军部长陈绍宽司机的关系,承包了一大批海军制服,获利至厚,营业更是蒸蒸日上。李宗标一方面充实货源,一方面不惜重金,从上海请来第一流的裁缝,扩大经营规模,与此同时,将店迁往繁华的中山路,并扩大到四号门面。此时“李顺昌”西服店已是声誉鹊起。随着南京人口越来越多,常有达官贵人前来定制服装,李宗标又雇佣善做西服的技工,在款式、用料、衬件、缝工上,下了一番功夫。李宗标规定,新师傅进场,首先做一件衣服,挂在墙上,经三天回潮,不褶不皱,才能留用定薪。对于顾客,在价格、返修、交货的日期和服务态度方面,讲求信誉,使他们满意。

“李顺昌”做一件衣服,规定要上九道铁车(缝纫机),有些工序还必须手工缝制,半成品时要经过顾客试穿。每件做成的服装,都要达到既挺且美不走样,令同行不得不折服。说到底,“李顺昌”做衣耗掉的工时比任何一家服装店多。当时国家大典中文武百官的礼服,很多都是“李顺昌”承包的。至于学生制服之类,忙不过来,李宗标便常常让给上海一位师兄弟所开的“俞顺昌”服装店去做,当然最后必须由“李顺昌”检验合格方可。然后是利润各半。李宗标不花工本赚得了很多利润,并且交结了一批单位主顾,拉开了业务网。这时的“李顺昌”在南京服装行业已算是首屈一指了。

1937年冬“李顺昌”西迁,先到武汉,后到达重庆,通过熟人关系,李宗标很快在打铁街找到一处门面房,由于日机“五·三”大轰炸,“李顺昌”损失惨重。不久李宗标认识了上海大企业家刘鸿声,刘为了其在重庆即开办的毛纺厂打开销路,拟对国民政府五院十部的大小官员,每人奉送一套西服和一件呢大衣,则委托李宗标包做上述服装,呢料由毛纺厂供给。结果李宗标大赚了一笔。刘鸿声也拉上了五院十部的关系,彼此实为互利,而“李顺昌”的品牌在大后方也知名度大增。不久,李宗标又通过“励志社”招待所的关系,由“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牵头,承制了苏联空军的西服。当时还有美军驻在昆明、成都、重庆、桂林各地,不下几万人。他们外出的西服便装亦多在“李顺昌”定制。那时各地“励志社”招待所内,都有李宗标派去的裁缝师傅,“李顺昌”因而获利甚多,成了富商巨贾。

“李顺昌”内迁重庆后不久,李宗标即和儿子李黉达共管服装业务,李宗标专管店外活动,如进货、向银行调拨资金等等,李黉达不善交际,却能埋头业务,如跑街接洽,量衣订货,都能做得井井有条。有次蒋介石要做中山装,通知“李顺昌”去人量尺寸,李黉达亲自去量,当然是小心翼翼,试衣时又专派技术最好的邬某某师傅同去。蒋介石一句话也不说,一切统由他的副官处理。在重庆时,孔祥熙家两位小姐也是“李顺昌”的常年主顾。孔二小姐要做衣服,总是派车指明李黉达去量衣。有次李黉达外出,李家另派了一位师傅去,孔二小姐大发雷霆,把那位师傅轰出府门,幸好李黉达回来后立即登门道歉,才算无事。

1946年,李宗标率全体“李顺昌”员工回到南京,新址在中山北路口,正在繁华中心新街口范围之内,雄风犹昔,盛况不减。当时大批从内地还京的军政大员和社会名流,多来“李顺昌”定做服装。店里又增设了女式西服制作业务,一时生意鼎盛。

1949年,“李顺昌”服装店顺应市场变化,保持传统特色。公私合营后隶属纺织品公司。改革开放后,李顺昌整修了门面,扩大时装经营,突出擅于加工制作中、高档西服的优势,又推出国外款式的燕尾服、司摩根礼服、弯刀领婚礼服等。多次承接出国人员、艺术团体以及外宾们定制服装。此外,还与沿海地区先进同行联营,不断翻新款式,增添流行花色,使老字号的服装商店稳立于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上。

孔令仪(左)和李顺昌也有一段故事

李宗标的经营之道

“李顺昌”服务对象主要是高官显贵和一部分外侨。李宗标对上门的顾客,总是殷勤接待,对一些达官显贵,还常登门拜访。他擅长交际,用钱比较慷慨,对那些于生意有利的关键人物,经常馈礼赠衣。因此,有些官场人物便由顾客而变为朋友,常来常往,打牌酒宴,这就为“李顺昌”打通了生意兴隆的渠道。如当时的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张厉生,有次来店做衣服,见李宗标小儿子因肺炎发烧,便立即写了一张便条,将其送到德国留学的西医处,打了两针当时十分难买到的派力西林,孩子的病很快即好了。李宗标十分感激,买了一份厚礼,专程到张公馆登门拜谢。从此两家走得很近,后来李宗标的小儿子在台湾结婚时,张厉生还送了一份厚礼。

到“李顺昌”做衣服的,除达官显贵以外,也有一般职员。李宗标的方针是对富有的主顾可多赚些,对一般的主顾,如衣架好(指身形),宁可少赚,也要热情接待,争取生意做成。因为衣架好的人穿起衣服挺美,大家知道是“李顺昌”做的,这就为“李顺昌”做了广告。

顾客是衣食父母,李宗标要求店员必须对顾客有礼貌,绝不许有吵架的事情发生,对大户如此,对小职员也要热情接待。李宗标以身作则,每当顾客上门,他都是起身热情迎接,顾客离开时,他总是鞠躬相送。

李宗标经常对家里人说,不要得罪工人,要笼络感情,施以慷慨,取得他们的向心。他们干活加紧一点,我们赚得的利润何止所施。所以“李顺昌”的工资在同行中高得多,每逢过年,李家对主要的工人骨干,如裁剪师、门市的主要营业员,都要包三个月的工资送给他们。对其中个别人,暗地里还要多要送一点。李家专门雇有三位厨师,承担着“李顺昌”全部人员吃饭问题。有次厨师买菜不新鲜,工人们发脾气,把菜盘反扣在桌子上,李宗标立即派人到鸭子店,每桌添了一碗鸭子,平息了事。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七月半,李宗标都要对全店职工摆宴请酒。

“李顺昌”能够名驰遐迩,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做出的衣服样式大方美观,牢实不走样。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即技术高强的师傅,在技术力量上占优势。所以李宗标对技术班子和技术规格是从不搭浆的,在这方面很用过一番心机。为了将技术好的师傅请到店里,李宗标甚至设法以高薪从同行中挖。如剪裁师傅蒋沛清,原在“极挺美”工作,店小不能很好发挥他的作用。蒋因病住鼓楼医院,经济发生困难,李宗标知道后,代付了全部费用,令蒋沛清非常感激,出院后主动辞职到“李顺昌”工作。李宗标还常常用代还债务或代付某种费用等办法,把技术好的师傅请来。这也是同行竞争的一种手段。在重庆时,李家裁剪技术最好的师傅有四位,当时在服装行业中有“五虎上将”之称,而“李顺昌”就占了四“虎”。

猜你喜欢

顺昌服装店西服
可变形自收纳便携西服设计研究
高定西服在消费者视域下的色彩应用与发展趋势
热闹的服装店
醉美顺昌海峡摄影艺术学校上杭培训班毕业采风作品
福建:顺昌举办第二届国际柑桔节
服装店
卖西服
热闹的街道
悬崖勒马
森林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