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村往事知多少

2018-03-07陈俊才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酒商市斤酒曲

◎ 陈俊才

从苏州石湖往西,在太湖中有块年轻的冲积平原,直达东山摆渡口,像苏州搁在东山的“跳板”,苏东运河穿过横泾古镇,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这里统称为“横泾塘”,又叫“水东”。两岸临湖,水质清冽,山温水软,气候宜人。先民们以当地的优质米麦为原料,经甘甜的太湖水自然发酵,用稻草文火蒸馏酿出的烧酒酒度适中,淳朴自然、醇香浓郁、绵软可口、回味无穷。经过明清两代经营,水东的“九庄十八舍”成为苏南烧酒的主产区之一。在农耕时代,酒以地命名,地因名酒而闻名。横泾是水东烧酒主要集散地,即称“横泾烧酒”,闻名大江南北,清代乾隆年间列为“贡品”。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原料匮乏,酿酒业逐渐萎缩直至歇业,留下多少记忆。

酒村处处飘酒香

酒村“石舍”位于“横泾塘”的西端,现属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太湖水由小塘河流入石舍浜,河浜上由俞家桥、庙桥、青石桥、东桥将两岸贯通,粉墙黛瓦的民居沿河错落有致,是处小桥流水,路小巷深的烟雨江南。

农田由外地“种田客”打理,当地人种些“口粮田”,主业是“烧酒养猪”。民国时期,上至豪门,下到百姓,家家酿酒,家庭酒坊星罗棋布,人人以酒为业。经济实力强的大户,自购原料,自销烧酒,每天“两蒸六镬酒”,形成规模,长年酿造。中等的一灶户,与酒商建立固定关系,由酒商预付原料,酿后付酒,月酿烧酒一、两吨,盈利甚丰。小户人家,用自种的粮食借灶酿酒后出售,用酒糟养猪,小本经营赚点小钱。猪吃了酒糟贪睡长膘,酿户养的猪,进出栏以“档”计算,六头猪为“一档”。培育出抗病、耐粗、瘦肉多的“横泾猪”。猪粪与农民换稻草,稻草烧酒,实行生态良性循环。

当地有句俗语“若要富墙头洞里要出水”。全盛时几乎“家家作灶冒烟,户户墙上出水”。石舍浜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河中大船小舟,鳞次栉比,有装烧酒的,卸粮食的,有短驳的,也有整装远运的。两岸河埠上,挑水酿酒的,淘米洗菜的,人来人往,忙忙碌碌。整个小街深巷,全天被挑水的淋得湿漉漉,循着水迹的尽头,准能找到正在酿酒的作坊,酿酒时用河水冷却后热水从放水管中放出,整条巷子雾气弥漫,冬天里,妇女们在朦朦胧胧的雾团里淘米、洗菜、汰衣裳,看不清人影,只听见银铃般的笑声。酒灶上酿酒师傅大冷天忙得满头大汗。烧一镬酒要经过五次水冷却,换一次水两担桶,一天要烧七、八镬酒,“鸡叫忙到鬼叫”,人很辛苦,歇工后,在“放汤缸”里泡个热水澡,解解乏。也有男的不在家,有女主人烧酒的。

酿酒时要上下手配合,烧火也很讲究,过旺蒸汽冲穿酒糟,酒色混浊,出酒率低;过温蒸汽不足,酒提不净,要不旺不温恰到好处。“北城”有位小丫头,人还没有火叉高,从小跟着父亲练就烧火好手,能把稻草烧成硬邦邦像西瓜样的灰球,既省柴又发火。“孵灶前”是老人、孩子喜欢的节目,坐在软软的稻草上,全身暖暖的,好婆们拉拉家常,打打瞌盹;孩子们在灶膛里烘山芋、煨年糕、爆黄豆,快活极了。也有二三知己,炖上一锅羊汤或冰豆腐,把酒话沧桑,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壶中日月长。也有好这一口的,一壶薄酒,独酌慢饮,壶中有天地,细细品味酒中人生。

酒村的空气中、酒坊里、深宅内、酒船上处处渗透着酒的气息,弥漫着悠悠的酒香,浓浓的乡愁沁人肺腑,酒不醉人人自醉。

“斛酒”用甏不用秤

当地烧酒依靠分散在农村千家万户的家庭作坊酿造,有一大批中间商为酿户服务。村里“凤祥酒坊”和“冠鑫酒坊”经营的时间比较长,固定酿户较多。从自酿开始,发展到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外发为主的酒商。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俩人合资在苏州阊门外上塘街创办了“懋源酒行”,专做烧酒买卖。

酿户主要代客加工,酒商先预付米麦给酿户,酿后交酒。一般一石糙米(150市斤)兑酒一组一勺左右(每组80市斤),一石元麦兑酒七勺左右(每勺8市斤)。半月后酒商上门收酒,因用酒甏计量,故称“酙酒”。酒甏是特制的小口大肚的青壳陶甏,用籘箍成上部左右一对大耳攀,下部前后一对小耳攀,称“组子”,是专用量具。相应的量具是用紫铜制成的半球形的勺子、分勺、合勺,1合为1两2钱,10合等于1分勺,为12两8钱(16两制)。10分勺等于1勺(8市斤),10勺等于1组(80市斤),习惯称10组酒为一缸。斛酒的起源已无考证,据当地老人讲,从祖辈一直用这种方式,相沿成俗。可能灌装烧酒的甏容量大,大的甏可装五六百斤,木杆称是称不起这样的庞然大物。后来虽然有了磅秤,但液体酒要除皮、灌装、过磅、翻缸等手续烦琐,不如用斛酒直接计量倒入甏内爽快,一目了然,公平公正,一直延续下来。

酒商是酒行与酿户之间的纽带。千家万户的家庭作坊,培育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酒商,整天挑着斛酒担,在各村川流不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斛酒担,两人一组,上手称先生,负责记账,验酒,下手叫师傅,负责灌酒、封甏、挑组担。组担一头是量酒的组子,一头是漏斗、扚子等量具和封甏用的猪血、箬叶等用具。

检测酒质全凭经验,要眼观酒色,耳听酒声,鼻闻酒香,口尝酒味,五官齐用。先看整缸酒是否清澈、纯正;闻酒香是否自然、绵长;用手指醮酒在口中泯一泯,品味是否绵软,味正不正。然后舀半勺酒,用分勺像老茶馆冲茶将酒一条线冲入大勺酒内,好酒发出的是清脆的滋滋声,次酒发出的是浑浊的朴朴声。再看冲入酒内的酒泡多少、大小、是否整齐,散开时间长短,评定酒色。好酒冲入酒中细泡光亮像小绿豆,整齐地挂在酒扚周围,散开时间长。以平酒为标准,含酒精50度,每一色升1%,达不到标准称“嵌水头”,每嵌一色扣除1%。在评酒时,酒商与酿户一般分歧不大,偶尔也有讨价还价,增加一色半色的。

评定酒色后开始斛酒,组子上放半球形的紫铜漏斗,快满时将漏斗移至装酒的酒甏,组子满后,倒入甏内,用猪血封口,用竹箬将酒甏箍紧,甏口滴水不漏,最后在酒甏上用石灰水写上数量,日期等编号,暂存在酿户家中,由酒商统一装运。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成立“酒业专卖公司”,才用衡器计量,用仪器检测酒精度。

中草药制作的“药子作”

酿造烧酒发酵要用酒曲,俗称“药子”。用于米酒发酵的酒曲有:民间传统酒曲,工业化生产的菌曲和纯种根酶曲。当地用的是用中草药制作的传统酒曲。在石舍村有一家远近闻名老字号“王德泰酒药坊”,制作的酒曲选料讲究质量好,产品除当地销售外,还畅销江、浙、沪等地,与嘉善、孝丰等酒行建立固定关系,先付货,酿酒后质量认可后再结账,产品供不应求,常有外地客户在酒药坊等货。

王德泰酒药坊历史悠久,据第四代耄耋老人王海文讲:曾祖父早年在丹阳开酒药坊,太平天国时因战乱逃难到太湖边垦荒种田。咸丰十年重开药子作。制造酒曲核心的配方传男不传女,是保密的,当时做一服酒药要用109味中草药,称“大料”,现在大料药方已失传,能说全大料方的人可能没有了。日伪期间,太湖地区沦陷,交通中断,要寻觅全100多味药材甚是困难,就从他父亲王品芳一代人通过同行交流,实验筛选出必需的中草药,经过反复试验,选出巴豆、牙皂、良姜、桂枝、玉桂、杜仲、甘草、黄柏、天化粉等必需的16味中草药,称“小料”,药效与大料差不多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日伪时期,粮食控制极严,价高货少,被逼试用米粞代替籼米。果然一炮打响,制出的酒曲与籼米为曲基的效果一样,既缓解了籼米供应又大大降低了成本。

酒曲制作,基料是米粉,后改用粞碾成粉,二份米粉加一份土(白泥,又称丹阳土),再加少量麦麸做成曲基。中草药是“引子”,将中草药锄断、粉碎、碾细,用沸水与曲基拌和、做成糰上架发酵,一天成“毛糰”,白毛越长越厚,三天成厚厚的毛被,七天成熟,摊开凉透,在太阳下晒干,用蒲包包装待售。酒曲配方抗战后基本上都是按小料配方,已无密可保,但在中草药的用量上,各坊有所不同,制作的酒曲效果亦有差异。王德泰酒药坊生产的酒药,巴豆、牙皂的量加重,有的则减少,仍属于行业中的核心机密。

酿制烧酒时,酿200市斤米的烧酒,用酒曲2.5市斤,酿甜酒酿,酒曲减半。酒曲好坏表面是看不出的,要酿酒后才能分晓。故酿户都选择用惯老酒药坊的老产品,即使有的酒药坊价格便宜也不轻易调换,避免贪了便宜酿坏酒,因小失大。王德泰酒药坊,每新制一批酒药,由酒坊先用,酿酒后再付款,让客户放心,所以业务越做越大,鼎盛时期,每年用于做曲基的籼米要用掉1000多石。村里除了“王德泰酒药坊”,还有“吴同泰酒药坊”,但业务量小得多。直到酿酒业衰退后酒药坊才歇业。20世纪50年代,王品芳的儿子王学文、王海文弟兄俩利用祖传的技艺重开药子作,被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歇业,药子作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知道的人也不多了。

一晃60多年过去了,村庄依旧,村容村貌大变:昔日低矮的平房由幢幢小洋楼替代,原来高低不平的道路铺成了古色古香的青砖卵石街,过去的螺丝墩、瓦砾场建成了小公园、停车场。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2017年被列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猜你喜欢

酒商市斤酒曲
复苏的酒业,变与机遇
复合酒曲发酵马铃薯酒的工艺优化
两种酒曲制备米酒品质对比研究
纯手工酒曲与机械酒曲的米香型白酒品质对比分析
法国:孕妇禁酒图标应该更大
不同培养时期酒曲变化规律研究
8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阿九正传之酒根
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双丰养兔场
糖酒会: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