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医学专科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艾森克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2018-03-07陈雪红静进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特质总分

陈雪红, 静进

随着手机科技的发展和4 G时代的来临,手机已成为一个功能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人际交往、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手机以其便携、智能等特点,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机更多、更强、更具个性化的功能使得大学生出现机不离手的现象,甚至导致一部分人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依赖。虽然手机上各种学习、社交软件丰富了大学生活,提供了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但手机的过度使用,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本研究以医学专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该类人群手机依赖比例,分析手机使用、手机依赖综合征对睡眠质量影响,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者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人口社会学变量间、睡眠障碍的差异,以及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揭示何种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为学校预防手机依赖提供基本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医学专科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1 148份问卷,收回1 07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361人,女生712人;大一学生325人,大二学生444人,大三学生30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是否班干部、是否恋爱中。

1.2.2 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自编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手机机型、消费情况、手机使用功能、每天手机使用时间、每周睡前使用手机次数。

1.2.3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由熊婕等人[1]编制,适用于诊断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综合征。该量表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因素,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倾向越高,总分达到48分即被界定为手机依赖综合征。该总量表重测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0.75~0.85。

1.2.4 艾森克人格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教授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文版,共85道题。量表包括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4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剔除填写不完整的和有逻辑错误的不合格问卷后,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检验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比较

调查的1 073名大学生均拥有手机,其中有141名大学生检出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为13.14%。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突显行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大三学生手机依赖总分、戒断症状得分均高于大二、大一学生,突显行为和心境改变2个维度得分则是大一学生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恋爱中大学生的手机除了突显行为外,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未恋爱的大学生(P<0.05)。见表1。

2.2 手机依赖组与非手机依赖组的艾森克人格特质比较

手机依赖组与非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在E量表(内外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依赖组在N量表(神经质)、P量表(精神质)2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非依赖组,而在L量表(掩饰性)这一维度得分则低于非手机依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比较¯x±s

2.3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将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与手机依赖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由表3得知,内外向与手机依赖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神经质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手机依赖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掩饰性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

表2 手机依赖组与非手机依赖组的艾森克人格特质比较¯x±s

表3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Pearson相关分析r

2.4 手机依赖综合征各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综合征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手机依赖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是否恋爱中、神经质、神经质、掩饰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是否恋爱、神经质、精神质依次进入到回归方程,4个自变量共解释了手机依赖综合征总变异的17.2%。见表4。

表4 手机依赖综合征各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医专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检出率为13.14%,处于国内外相似调查结果范围的较低水平[2-6],与国内陆少艳等[3]、国外Dixit等[4]调查的医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水平相近。本研究中,可能由于调查的对象为医学生,医学专业特殊性决定了其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因此,他们出现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现象会少一些。

3.2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内外向的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内外向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7-9]研究性格的内外向与手机依赖综合征关系的结论不大一致,这可能与研究人群的差异、手机依赖综合征评定标准的不一致等因素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3.3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神经质的关系

手机依赖组在N量表(神经质)得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综合征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一致[8,10-11]。Igarashi[11]认为,神经质可能是导致病理性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高神经质的人情绪不稳定,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发泄焦虑的情绪。现实生活中,高神经质的个体在与他人社交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并易受打击,难以相信他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情绪波动后难以平复,而手机正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在手机上他们可以很从容地按照自己爱好兴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虚拟世界,避免面对面的冲突以及调节自己的情绪,释放自身心理包袱。另外,高神经质的个体自身存在难以控制情绪的缺陷,而手机上虚拟的空间能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些体验能轻易地占据其内心和控制个体,从而驱使其更多地投入手机的使用,直至出现手机依赖综合征。

3.4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精神质的关系

手机依赖组在精神质得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精神质与手机依赖综合征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验证了国内外多项相关研究[8,12-14]。高精神质的人表现为不关心人、喜欢独处、常有麻烦,在哪里都感不合适,有的可能残忍、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常抱有敌意、进攻的行为,对同伴和动物缺乏爱心。这种人格的个体较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往往感到孤独。大学生的心理正由幼稚阶段转向成熟阶段,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他们强调自己所具有的独特人格特征,认为自己已经成人,所以做事常常我行我素,结果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失去了吸引力,从而导致了失落、苦闷、孤独[13]。而手机具有功能的强大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自然就成为他们排解孤独、寻求交往对象的工具,从而导致依赖的形成。此外,高精神质的个体还具有攻击行为。手机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即使个体在网络和各种社交软件上出现了不当言论行为也不需要承担责任,这正好成为高精神质个体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他们可以肆意地对虚拟对象进行言语攻击,甚至因此获得快感,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手机网络社交功能使用当中,从而形成了依赖。

3.5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掩饰性的关系

手机依赖综合征的个体掩饰性得分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掩饰性与手机依赖综合征呈负相关。掩饰性的得分高,表示回答不真实,答卷无效。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的学生,掩饰性越低,说明手机依赖高的大学生答卷过程中较少出现掩饰现象,结果的真实度更高,结论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也说明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对于成瘾的事物容易出现依赖行为。

3.6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进一步分析发现,年级、是否恋爱、高神经质和高精神质人格都是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高神经质与高精神质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这表明手机依赖组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而非手机依赖组大学生拥有更稳定的人格特征,这可能是手机依赖综合征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3.7 建议

学校应加强宣传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尤其需要关注高年级和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平台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社团活动,使之融入班级团体,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团体活动,使他们学习到各种社交技巧,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友谊,降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孤独感,从而减少其对手机的依赖。

[1] 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2] 黄海,侯建湘,余莉,等.大学生网络和手机依赖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4-1656,1659.

[3] 陆少艳,周王义,金华利,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3,27(2):89-92.

[4] Dixit S,Shukla H,Bhagwat A,et al.A study to evalu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soc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india[J].Indian J Co mmunity Med,2010,35(2):339-341.

[5] 孙江伟,李琳,林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及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147-1150.

[6] 林杭,杨德省.大学生手机使用及述情障碍差异的调查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4):102-104.

[7] 顾海根,王珺珂.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8):5-8.

[8] 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59-63.

[9] 王碧英,高日光,凌文辁.当代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3):48-51.

[10] 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47-450.

[11] Igarashi T,Motoyoshi T,Takai J,et al.No mobile,no life:self-perception and text-message dependency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Co mput Human Behav,2008,24(5):2311-2324.

[12] 张斌,邱致燕,蒋怀滨,等.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2015,16(1):41-45.

[13] 王平,孙继红,王亚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01):56-58.

[14] Tan C,Pamuk M,Dönder A.Loneliness and mobile phone[J].Proced Soc Behav Sci,2013(103):606-611.

猜你喜欢

神经质人格特质总分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寻根压力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