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
2018-03-06马泽玉
马泽玉
摘 要:图文结合习作,充分利用图片的功能,增添了学生习作的情趣,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对儿童习作能力的发展有可预期的促进作用。图文结合习作深度挖掘了小学生的生活,整合了美术和语文课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探索了新时期学生习作的方法,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写作奠基。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图文结合;课程整合
小学生初学习作,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印象不够深刻和持久,往往造成习作时记忆模糊和错误,这是学生习作写得不够具体、不够生动的重要原因。又因为缺乏条理和细节,往往造成习作内容凌乱而不够形象。因此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
图文结合习作是指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既根据要求写作文,又恰当地寻找、拍摄、绘制图片,图与文相互作用,图文并茂地完成习作。这里的“图”可以是生活中的照片,可以是学生自己的绘画,可以是网络下载的图片,也可以是剪纸、实物……图文结合习作,以写好文为主要目标,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追求更加有效的小学生习作教学。图根据需要或单幅或多幅,图为文服务,文因图而精彩,图与文是相得益彰、表情达意的整体。图文结合习作不仅能引导学生挖掘习作的内容,探求习作的方法,降低习作的难度,而且使学生的习作更具真实性、具体性、美观性、趣味性等。“图”使学生“睹物思人”,情动辞发;使习作内容“瞬间永恒”,真实具体;使学生习得方法,“文中有画”;更使学生养成习惯,“图文”生活。最终,学生的习作图与文美美与共,学生乐在其中。
一、以拍摄图片为抓手,学会观察,挖掘习作之源
不少学生习作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内容可写,有内容写也写不具体,写具体了也没有中心等。这一切的根源还在于对生活缺乏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有意布置学生拍摄生活中的人、物及场景,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将生活和习作紧密融合。比如五年级上册习作2要求学生写一个动物的外形和动作。老师首先布置了学生在家观察拍摄的任务。学生用手机拍下了小狗等动物的各种图片后,选择代表性的图片就可以把对小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的观察定格在某个瞬间,从而抓住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同时,描写过程中看着图片,小动物的形象也能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丰满起来,有助于学生写生动,写具体。鲜活的画面能让学生习作时一下子“情动而辞发”,流淌出感情的波涛。
二、以描绘图片为契机,关注细节,领悟习作方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远大于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将习作描写的内容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将形象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描述。绘制图片的过程也是把握事物特征、突出细节表现、丰富描写场景的过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习作亦如是。学生对习作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的过程,也是“成文于胸”的过程,可以将丰富的内容在脑海清晰、固化、丰满,对习作内容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反过来又去影响学生的习作。学生习作变成从文到图,再由图到文,相互影响,相互启迪,反反复复的过程。如学生写《班级自有真情在》一文,教师以班级一学生呕吐之后,大家争着帮助打扫这一真实的偶发事件为内容指导了学生习作。首先老师组织了班级讨论:“老师刚才拍了许多照片,如果我们为这篇习作配上几幅图片,你觉得选择哪些照片?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选出了六幅:(1)呕吐后的惨状;(2)班长带头冲上去;(3)大家齐心协力帮助的情景;(4)周围同学的反应;(5)呕吐同学的情况;(6)打扫完后的情况。六幅图的内容也正是多数同学习作的主要内容。“如果只选一幅,你选哪一幅?为什么?”多数同学都选择了“(3)大家齐心协力帮助的情景”。“你们看看哪幅图拍得好?”同学们理解了选择这六幅图的原因,并且能正确选择拍得好的图片,也就知道了如何突出重点写具体,表现习作的中心。六幅图可以帮助学生把习作的内容描写得完整而有画面感。将这六幅图的顺序进行变化组合后,习作的内容也能呈现多种面貌。拍摄照片、观察照片、选择照片,也成为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明确重点,表现中心。
三、以分享图文为动力,促进评价,培养习作习惯
教师通过定期“出版”班级学生图文结合习作报、应用美篇APP等手机软件编辑学生图文结合习作并分享到微信群等方式,激励学生习作热情,推动学生相互阅读评价,唤醒学生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图文意识、精品意识。最终,图文结合习作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变成学生自我表达的自觉行动,走向日常写作。学生的作文变得“好看”了,学生看着在作文本里画的一幅幅精美的插图、粘贴的照片或树叶等,一种愉悦的情感不知不觉在心中滋长,习作的过程变成了赏心乐事。
李吉林说:“幼小的心靈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能需要美的推动。”图文结合习作就是“美”的习作,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追求中得到了释放,学生的习作素养在“美”的成果中得到了彰显。
参考文献:
曹海永.走向教学的“诗和远方”[J].江苏教育,2017(11).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