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深化数学空间意识
2018-03-06王德兵
王德兵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的手、口、眼、耳等多感官灵活并用,形成对几何图形的多角度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意识的形成。从定内容、设置矛盾、引导探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了,旨在利用动手操作,深化学生的数学空间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空间意识
动手操作教学法不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模仿套出现有结论,而是在老师设定的问题情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数学知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的方法。以下就是笔者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空间意识的实例。
一、定内容,设置矛盾,引导探究
运用动手操作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应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地为了“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其次教师还需做好课堂引导,预设探究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发问推动探究进程。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整体把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我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图形特性。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课前我给学生每人发了4 cm的木棒一根,5 cm的3根,3 cm和15 cm的各一根。课上我拿出15 cm的木棒说:“请大家用手中15 cm的木棒和其他任意两根搭三角形。”动手操作一会儿之后,学生苦恼地说:“老师,我们办不到15 cm的木棒太长了,其他任何两根和它围起来总是有空隙。”我接着引导他们说:“我们放弃它,你们用其他的木棒试试。”不一会儿学生分别拼出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我接着诱导说:“经过一番操作之后,谁能告诉我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一同学举手说:“我发现只有15 cm的木棒不能与其他的木棒组成三角形,然后我又看了看我组建好的三角形,我发现其中两个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最后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三角形的特征全被大家总结出来了。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双手一步步构建出几何图形,体会边与边、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并且在遇到问题时用心观察与思考,最终发现图形的构成要点。整个过程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空间观念,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想过程,联系公式,发现本质
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图形的小学生在空间构想能力方面表现不足,我常常看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公式,然而在运用时又常对不同图形的公式产生混淆,因此,我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其发现公式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理解公式。
如在学习“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和尺子发放给学生。我事先讲解说明:“所谓图形的周长就是指围成图形的边长总和。”为了确定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我提问说:“现在我们要测量正方形的周长,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做呢?”学生回答说:“正方形有四条边,我们分别测量四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即可。”我点头表示肯定:“那接下来同学们自己去实际测量一下吧。”学生依次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最后相加得出边长之和。经过反复测量学生很快发现正方形的四边长度相等,所以只需测量一条边然后乘以4即可,得出周长公式C=4×边长。于是我继续说:“大家解决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兴高采烈地拿起尺子测量起课本、书桌等长方形的边长。通过测量记录的数据,学生发现总有两个数据大小相等,再对应到图形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于是为了省时省力,他们只测量两个临边之和再乘2即展现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2×(a+b)的形成过程。
运用实际的操作引导学生再现公式的导出过程,这不仅让学生从被动知识接收者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总结归纳者,还促使其体验发现知识本质的乐趣,同时提升学生对图形的空间认识,更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
三、说感受,拓展延伸,学会反思
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实践的过程,更是学生尝试、想象、推导的过程,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动手操作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从而促使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引发共鸣。
例如在学习最后的几何图形——梯形时,为了加强学生理解各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矩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和剪刀,在初步介绍了梯形的特征之后,我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针对问题进行操作。问题一“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裁剪成梯形?”学生裁出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多种梯形,我让学生说明这样处理的原因,小组代表回答说:“我们奉行的原则就是保证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所以我们只对其中一组对边操作使其不平行即可。”问题二“如何只用一刀将矩形裁成等腰梯形呢?”学生一下子犯了难,各小组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个学生嘀咕到剪两刀我就可以轻易裁出等腰三角形了,说着便操作起來。同组的另一位学生貌似受到启发,将矩形对折对齐一刀剪下去,展开纸片后成了等腰梯形。同组学生欢呼雀跃,推选他为代表进行操作阐述:“等腰梯形重点是使两腰相等,将矩形对折剪下去得到的腰一定是等长的,另外两边保持平行就好了。”
小组合作操作,使学生在观察与模仿中相互启发,形成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实现互相学习,再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演练,最终形成对图形的整体认识。
动手操作让学生的手、口、眼、耳等多感官实现协同作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多方位的刺激,形成对几何图形的多角度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梁丽英.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6(21):55.
[2]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45-146.
[3]苗凯.谈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 考试周刊,2015(75):72-73.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