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8-03-06穆曦曦
穆曦曦
摘 要:沟通能够迅速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对话法开展教学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课堂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地爱上音乐,主动地学习音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就对话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对话法;小学音乐;积极性
对话式教学法,是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将对话法应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明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喜欢上音乐,主动地探索音乐的世界,陶冶自身的情操,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应用对话法开展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
一、明确学生自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时代的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由,明确指出在课堂上学生要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发挥,探索音乐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应用对话法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自行学习音乐,参与到音乐的歌唱之中,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合理应用对话法,以明确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在学习《小朋友,愛祖国》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小蜜蜂爱花朵,花朵是小蜜蜂的什么呢?小鱼儿爱江河,那江河是小鱼的什么呢?用对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思考后,学生回答了家园。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与教师的对话自主学习这首歌曲,理解歌曲中每一句的含义,跟随录音去学习如何去唱这首歌曲,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充分明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珍惜课堂上的时间,抓紧课堂时间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侧重课堂动作交流,加强学生课堂代入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动作与手势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合理地运用手势与动作开展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之中,完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充满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去主动地进行学习。然而,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时常忘记了手势与动作所代表的含义,不能够及时地跟随音乐做出相对应的动作,使学生不能通过动作理解音乐知识,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对话法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去做动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对话提醒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在教授《牧歌》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教导学生一些蒙古舞蹈的动作,用语言与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内蒙的风光以及热情奔放的气息。随后引导学生学习这首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语言引导提醒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舞蹈,通过自身的动作展现出自身对这首歌曲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沉浸在音乐课堂之中,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在学习时更加受到兴趣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就会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无法自拔,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对音乐充满热爱,学习质量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对音乐缺乏兴趣的学生必然不如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地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用语言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感悟音乐,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对话构建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土风舞》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情境,在非洲大地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丰收时刻,人们点燃篝火,聚在一起,在夜色中,于篝火旁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唱着跳着,庆祝今年的丰收,表达自己的愉悦,同时祝愿拥有更好的明天。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语言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被这首歌曲所熏陶,主动地进行学习,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欢快愉悦的情绪。练习歌曲的节奏,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沟通是师生之间最重要的互动渠道之一,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发挥对话法的积极作用,探索应用对话法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更多方法,在音乐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宋雅君.师生互动教学对构建生趣音乐课堂的分析[J].新课程(上),2017(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