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8-03-06戴慧
戴慧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程中的强大动力,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目前,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等因素影响,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呈现出情感认同高、理性认知低、践行滞后的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提升教育实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自信现状 文化自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c)-0222-02
1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本研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开展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83份。经统计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理性与情感冲突,认知与行为相悖的状况。
1.1 高度的情感认同
调查显示:90.74%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很有传承和弘扬的必要,70.15%的学生认为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和可贵品质值得弘扬。身为中华儿女,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天然情感,感性驱动与所学所知相结合,为文化自信的建立打下情感基础。
1.2 欠缺的理性认知
相比于感性上的高认同,高职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知缺乏热情和动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对当代主流文化的兴趣不浓,相反狂热追寻并盲目追捧西方文化、日韩文化。66.90%的学生表示对《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兴趣不大,84.22%的学生表示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和日韩偶像剧。
1.3 滞后的实践行动
高职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身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艰巨使命,虽然大多数学生为中华文化而自豪,93.31%的学生认为文化自信的提高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但是由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的转化率并不高,64.29%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为文化传承与弘扬这项宏大工程与自己关系不大。
2 导致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消极价值倾向,对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例如伴随市场经济逐利性而来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与中华文化所倡导的无私奉献、集体主义背道而驰。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一些大学生贯彻至人际交往、学业发展等方面,对于回报和利益的强调既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养成。
2.2 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借由文化产品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例如影视作品、网络聊天表情包等。在网络信息海洋各类文化泥沙俱下,去标准化引领浪潮阻碍大学生正确文化行為的践行,大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西化思潮的侵蚀,430名同学认为对外国文化的盲目追逐也是致使文化自信缺乏的重要原因。
2.3 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
我国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一直深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强调的是教育为文化服务。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为岗位需求注重“实干”,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实用”、技能的“实在”,难免重知识传授、技能养成,而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相对薄弱。调查显示,45.64%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形式不够新颖,内容没有吸引力。
2.4 高职学生的成长特征
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行为特点、社会认知水平等与本科学生存在差距,文化基础较弱,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在缺乏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容易导致文化盲从。而且,他们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自身发展都展现出信心不足。“中国制造”呼唤“大国工匠”辈出,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并引导其切实践行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匠心,促进其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3 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对策
3.1 加强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涵养与树立根本还是在于接受高质量的文化教育,重理轻文,重专业教学轻通识教育,重“匠技”轻“匠心”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转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教育上应该首当其冲。课程内容要尽可能挖掘新鲜元素,课程讲授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革命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学生愿意听,学得进,在思想源头上正心修身。
3.2 建构支持系统
65.35%的学生认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以及文化自信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因素。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职学生而言,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家庭氛围,是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其文化认知的主导因素。学校应和社会、家庭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对内要注重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外始终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强化责任担当,为社会氛围的良性循环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比如可以通过组织“一封家书”“谈家教、议家风”等主题教育活动联通家校,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礼”等元素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3.3 拓宽实践渠道
在理论教育、氛围营造的基础上再整合涵养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将有利于推动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由认知向践行转化。在校内,要调动起一切可调动的元素,切实做到文化自信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例如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学习型社团利用所知所学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外,既可挖掘地域或行业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又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新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提取文化精华凝炼为企业精神、匠人情怀,并采取聘用企业辅导员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既有“师傅”教技能,又有“导师”育心灵。
3.4 搭建新型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冲击。70.15%的同学表示通过新媒体接收信息更为便捷,20.58%的同学认为在新媒体上呈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新颖。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势必要将工作阵地扩展至网络,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网络业务精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将其纳入学校网络宣传员序列,以朋辈的视角,借鲜活的思路制造富有吸引力的内容,通过微信、微博、直播等网络平台定期推送,在内容、形式、渠道上都因势而新。
参考文献
[1] 郝桂荣,贾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2):98-100.
[2] 陈沉.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及培育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1):77-81,92.
[3] 韩路.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