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课程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与研究

2018-03-06宋治冶

科技资讯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物课程创新能力

宋治冶

摘 要:21世纪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如海底世界的揭秘、基因工程的应用、生态食品的问世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各层次的创新人才。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对于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就需要认真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军生物产业、成为生物研究领域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课程 高中生群体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c)-0164-02

21世纪是大力发展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发展,都会带动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最终会成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发展引擎。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对于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就需要认真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军生物产业、成为生物研究领域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生物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帮助

1.1 生物课程的实践性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动手能力

我国中学阶段的课程中,生物是为数不多的几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明白细胞、叶绿素、基因、细菌、病毒等这些基本生物单位的大致形状,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单位与单元的认知。光植物学的内容,就需要进行18个分组实验,这些实验操作就可以让我国高中生群体的动手能力得以锻炼,让他们近距离观察相应的生物单位或单元,加深对一些概念的认知,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2 生物课程的应用性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探知欲

我国中学阶段的生物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我们吃的水稻小麦水果蔬菜、我们穿的衣服鞋子、我们用的生活资料等,都离不开生物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大家都知道室内养一些花花草草,有助于净化空气,只有通过对生物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才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才会知道植物利用光合色素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净化室内的空气。还有一个例子,阿迪达斯的鞋子,很多都居然是用鱼类的骨骼制成的,这就会激发出高中生群体的好奇心,这样的生物制作思路就会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头与动力。

1.3 生物课程的关联性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生物课程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就孕育着可以激发出创新想法的知识点,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群体的创新意识。简单的案例,植物的嫁接技术,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蕴含着植物的基因互补会遗传定律,有的学生根据嫁接知识,就会进行新的植物物种的嫁接实验,没准就会培养出新的植物物种。袁隆平先生所进行的杂交稻实验,更是激发了高中生群体对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热情,也许就会产生更多的志愿献身于生物产业研究的科学家。

2 我国高中生生物课程学习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2.1 要有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

创新精神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我国高中生群体不能依靠一时的兴趣与热情,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专于钻研,只有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求索、不断地求知,才会有相应的收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半途而废,自欺欺人。李时珍花了近30年的观察与积累,写成了中药著作《本草纲目》,孟德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与试验,发现了植物遗传规律,这些人都应是高中生的榜样。

2.2 与教师进行互动,敢于提问

对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要想培养创新意识,上课时光凭耳朵听讲、眼睛看着老师的板书与课件,只能是搬运教材的内容与教师讲授的知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还应敢于开口、敢于提问,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多问一些为什么,教师能回答就可以现场得到答案,教师不能回答的,自己就可以课后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就是在问问题与寻找答案中产生的,比如吃西瓜,细心、好奇的同学就会询问“无籽西瓜是怎么培育出来的?”找到答案后,他也会进一步思考,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培育出无籽苹果、无籽西红柿、无籽猕猴桃、无籽火龙果,等等,这样没准就能培育出新的水果品种。

2.3 勤于实验

实验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也是激发起创新源泉的前提,中国创新作品的产生,都是对无数次实验经验的总结,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生物学科的学习、生物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大量的實验,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观察实验、解剖实验、培育实验等活动,通过实验来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对高中生而言,也许一两次实验挺有新鲜感、挺好奇的,但是实验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或者是多次重复一种实验,就会觉得厌烦、觉得无聊,慢慢就会失去对实验的兴趣,或者是一些学生出于同情心,做动物解剖实验或小白鼠活体实验不敢下手,这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就是尝试了无数次的青蛙解剖实验,而获得了成功,不断总结经验,创建了中国的实验胚胎学,他的精神就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

2.4 提升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群体正值青少年,聪明好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且研究的对象千姿百态,平时身边所看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都是可供学习的例子,也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只要高中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具有兴趣,就会有相应的收获。比如在学习叶绿体中的色素时,看到的叶片大都是绿色的,而秋天落下的叶片却是黄色的,枫叶在秋天又变成了红色的,具有钻研兴趣的学生就会问这是为什么;在学习青蛙受精卵特点的意义时,好学的学生就会问鸡蛋生出后没有母鸡的孵化就不能成为小鸡吗,等等。这种执着的精神、持续的兴趣就会给我国高中生群体增加深入学习的动力,只有不断思考、不断观察、深入学习、始终怀有一问到底的兴趣,才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2.5 增加不断学习的学习动力

其实,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学未知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还没得以解决,只要深入学习,就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准就在解决一个生物难题时激发出有创意的想法。其实,生物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很多生物学家的学习经历,都是我国高中生的学习榜样。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年轻在巴黎学习时,化学家杜马的一次学术演讲,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首先涉猎于化学研究领域,尤其对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研究有兴趣,为后人建立立体化学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巴斯德在研究微生物的来源时,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无菌条件,以长曲颈瓶净化与无菌肉汁接触的空气,证实了肉汁腐败的原因只能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污染,肉汁本身并不能产生细菌而致腐败,因此使根深蒂固的“自然发生说”谬误得到澄清。在巴斯德的细菌学说启发下,外科医生重视手术后感染与细菌的关系,开始了外科消毒法,使术后感染率大大下降等。展望21世纪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如海底世界的揭秘、基因工程的应用、生态食品的问世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各层次的创新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国高中生群体的现实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素芹.生物教学中兴趣化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4):35.

[2] 高丽.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16):67.

[3] 骆东泉.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81.

猜你喜欢

生物课程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研究
构建育人模式转型下的生物课程体系
浅谈生物课程备课艺术
多样化的生物课程评价方式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