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婚后,会有多少人选择再婚?

2018-03-06石欣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8年3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三观伴侣

石欣

法国剧作家阿尔芒·萨拉克鲁曾说:“人因缺乏判断力而结婚,因缺乏忍耐力而离婚,因缺乏记忆力而再婚。”再婚到底是另一床暖被,还是豺狼虎豹?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得到答案。

小调查:

离婚后,你是否愿意再次步入婚姻?

1.失败乃成功之母,更好的人还在等我,愿意!

2.使命已完成,一个人的日子更轻松,不了吧。

3.随缘,我且行且观望。

若是再婚,你最看重什么?

1.三观是否一致。

2.是否有能力照顾家庭。

3.是否能满足自己爱情的需求。

若是再婚,谁的意见最重要?

1.我的人生我做主,当然是自己的意见最重要。

2.父母和长辈的意见。

3.孩子的意见。

最近,在《婚姻与家庭》公众号的一档有关再婚的小调查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积极参与调查的人群以女性为主):

整体调查样本中,仅有18%的人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再次步入婚姻”,24%的人明确选择“不会”,58%的人给出了“随缘”的答案,此问题的调查结果偏向消极。在第二个问题中,60%的人最看重“三观是否一致”,17%的人选择“是否有能力照顾家庭”,13%的人选择“是否能满足自己爱情的需求”。另外,有60%的人表示再婚时“自己的意见最重要”,18%的人认为“孩子的意见重要”,12%的人则愿意“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意见”。

想说“再婚”不容易

当那句“结婚是一辈子的事”由童话变成梦话,离婚的人们渐渐对有可能迎来的另一段姻缘望而却步。是啊,离婚说得好听点儿是逃离围城,但内心的滋味依旧好似被驱逐、被流放。有人摆出看破红尘、心如止水的模样,信誓旦旦宣称不会重蹈覆辙,美其名曰“更轻松”。更多人则是顾虑横生,化主动为被动,小心翼翼地且行且观望,暧昧不明地捻着新红线犹豫不决。也有一支勇气可嘉的先锋军,信奉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硝烟过后的下一场婚姻只有相爱,没有相杀。

这样一群失婚人士,有的是旧患未愈,怕添新伤,怕把过往婚姻中的不良情感体验带到新的关系中;有的是外强中干,自尊甚高,琢磨着再婚就像悔棋般不光彩,是在承认自己的失误;有的却是在赌一口气,想尽法子只为向前任一雪前耻。

整体而言,失婚多半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沮丧。即便结束的是一段糟糕的婚姻,似乎也是在变相嘲讽自己当初的选择。法国剧作家阿尔芒·萨拉克鲁曾说:“人因缺乏判断力而结婚,因缺乏忍耐力而离婚,因缺乏记忆力而再婚。”仿佛婚姻不过是一桩可怕的苦差事,再婚等于执迷不悟。

再婚,当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之前的婚姻解体包含了太多的分离和丧失:失去伴侣、财产、面子、身份、和对方相处的时光,最具有伤害性的是失去了亲密情感的连接甚至是对下段感情的期望。

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事实,即离婚也隐含了另一种获益:它给予我们一个内观和反思的机会,能创造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

再婚,什么最重要?

美剧《婚外情事》里编织了这样一幅令人深思的再婚图景:一位已婚的失意作家与抑郁少妇激情出轨,后各自离婚结成夫妻。只可惜朝夕相伴难免落入俗常,再婚生活裹挟着抱怨、厌烦、谎言与背叛,俨如上一段婚姻之翻版。婚姻中的溺水者们对再婚又爱又怕,爱的是救赎的可能性,怕的是再次翻船永远无法上岸。

所以,再婚对象的选择可是要经过深思熟虑。调查显示:对三观一致的追求以绝对的优势名列前茅,对爱情的需求可怜巴巴地悬于末尾,照顾家庭的能力则被排在了中央。

三观一致为何如此重要?或许是它极大程度上象征着两个人在精神层面的和谐交流。少了这份默契,就像语言不通的两族人,难以合力筑起幸福婚姻的圣殿。可内在精神世界的匹配也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对寻找三观一致伴侣的绝对化,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来看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容忍伴侣拥有和自己不同的三观,说到底还是接受不了对方和自己不同。越是没能在上一段婚姻中获得的满足,越是要在下一段婚姻中加倍寻求补偿,反而会演变成恶性循环。其实,好的再婚,恰恰是舍弃了对一致性的盲目追求,多了几分尊重和兼容。

如此说来,对爱情的需求降低至冰点就科学了吗?其实不然,表面上,选择再婚的人被打磨得更理智,他们舍弃了对爱情的浪漫幻想,实则把内心深处温柔美好的情感压抑着、隔离着,唯恐再次被摧毁。然而,没有爱情为基石的婚姻,和搭伙干事业有什么区别?最怕空有一纸婚书,却对枕边那个人没有爱,也没有期待,形式上的婚姻才更不幸。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层面看,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源于对早年亲密关系的失望。一个人在原生家庭里获得的情感体验,几乎决定了一辈子的走向。加上短板效应的观点,可以说婚姻的质量,通常是由夫妻二人中早年亲密关系经历更糟糕的那个人决定的。因此,寻找一个人格健康的伴侣至关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提升自己的人格修为,你是谁,便遇见谁。

一个人的成长与承受“选择抛弃什么”的能力有关。从心理上抛弃一段问题婚姻,必须要从摆脱早年亲密关系带给你的负面影响这一步开始。你越是重视整理内在心灵空间,就越能容纳一个更真实丰富的自我,也就越有智慧和能力去选择一位適合自己的再婚伴侣。

你的再婚谁做主?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在婚姻这等大事上,除了“自己做主”以外的答案都没什么道理。好在投票显示大部分人还能够坚持自己拿主意,这真是让人欣慰。但仍有12%的人不知道是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苦还没吃够,宁愿以长辈的意见马首是瞻,拱手相让自己的幸福。

较之西方人,中国人在伴侣关系中有一个显著特色—边界不清。很容易将父母、孩子等血缘关系放置于配偶关系中,七大姑八大姨凑热闹搅和进来也不罕见。事实上,无论初婚还是再婚,伴侣关系永远都是家庭中的第一位,夫妻二人才是主角。

除此之外,一部分父母相当关心孩子的意见。然而,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该离婚时不离婚,该再婚时不再婚,他们在伴侣关系中吃的亏会在不自觉中向孩子讨回来。若一位单亲妈妈总是对孩子强调自己单亲妈妈这一身份,恐怕也在暗示自己的牺牲。她那没有消化的委屈和愤怒反而变成了指向自己与孩子的巨大压力。

其实,如果夫妻在离婚后还能有效执行各自的父母功能,对孩子而言,负面影响将会大幅减小。对孩子而言,倘若有幸能看到父母还拥有实现快乐生活的能力、寻找幸福的愿望,孩子本身会得到更好的补偿,也会发展出更优秀的品质。

再婚的人们,常见恐惧和戒备,忌讳报复和比较,难免嫉妒和怀旧。当我们对已经结束的婚姻有所领悟,对自身的情感模式有所觉察,就能避免重复踏上过去的坎坷之路。

创造性,对于再婚伴侣特别重要。双方都要清楚:就算两个人在情感模式上依然保留着各自的缺点,可你们对彼此而言依然是两个全新的人。在所有良性稳定的亲密关系中,都拥有自主、健康和希望。这个法则适用于所有伴侣,无论是初婚还是再婚。

结婚是一种开始,离婚也不意味着结束。再婚仅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必选项。

所谓更好的爱人,是你若栽下梧桐树,他日自有凤凰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三观伴侣
三观壁画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萌趣伴侣
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欲望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封闭自己的伴侣,到底在害怕什么?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