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历史文脉,稳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8-03-06张子乐

北京纪事 2018年3期
关键词:名城西城区老字号

建城肇始溯源地,一区两水三千年

陈部长首先介绍了西城区的文化历史渊源。她说:“西城区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肇始地,800多年的建都史的溯源地。这里曾是古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的核心地带,元、明、清三朝古都的西翼。西城的历史也可以用‘一区两水三千年来概括。”

“一区两水三千年”中的“两水”,即莲花河水系与六海(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水系。西周封蓟国、东周燕灭蓟、秦广阳郡治、隋唐幽州治依托的是莲花河水系;辽南京、金中都是以广安门地区为中心;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依托的是六海水系。陈部长说:“这也印证了但凡世界知名的大城市,一定要有水,即人们所说的‘以水定城。”

说到西城区的历史,不得不提到西城区的什刹海。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俗称“后三海”,元代称积水潭。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北京后,为解决皇城及民间用水和漕运物资的需要,下旨派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兴修水利。郭守敬引西山玉泉等诸山泉之水,注入大都城,使原有的前海、后海、积水潭等湖泊的水源更充足。同时,他还疏通了大都至通州的漕运,使积水潭一带水面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北方终点码头。由此,积水潭一带逐渐成为变通要津和繁华的商业区。当时的积水潭,湖内漕船蔽水,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岸上车水马龙,酒肆茶棚、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

什刹海除了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北方终点码头以外,还是北京中轴线的原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指出,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确定与什刹海有直接关系,因为它决定了北京城的格局。元代初期,刘秉忠等人在规划设计元大都城时,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确立了全城的几何中心,建立了中心之台。然后,由中心之台向南通过积水潭东岸向东弯突的顶点(即地安门外万宁桥处)引出一条切线,这条切线就是元大都城的中轴线。侯仁之先生说:“什刹海是京城最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

西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历史文化街区片数均为北京之最,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之一。陈部长告诉笔者,在北京市33片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城共有18片,约10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20%。西城区拥有文物保护单位181处,非遗保护项目162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06人,“北京老字号”95家,其中“中华老字号”54家,古树名木3253株。

汇集专业力量,扎实推进名城保护工作

陈部长说:“众多的文物、丰富的资源,使西城区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载区,这也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责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文化传承发展,成为我们的光荣使命;活化文物利用,加大公众参与,成为我们的时代担当。为此,西城区在文物保护与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做好新时期名城保护工作需要探索全新的组织运行机制。西城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简称“区名城委”),设立办公室(简称“区名城办”)。积极发挥名城专家顾问团智库作用,广泛汇集专业力量,成立四合院设计建造、胡同保护、青年工作者、志愿者、文化遗产传播5个专业委员会。构建以名城委统领、专家顾问指导、群众共同参与,由名城办综合调度、指挥部统筹協调,前端公司负责实施、相关部门和属地街道全力配合的名城保护组织机制和工作架构,扎实推进名城保护工作。

名城保护需要系统思考,整体把握。西城区提出并建立了“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名城保护体系,不断拓展古都风貌、历史街区、街巷胡同、不可移动文物协调并进的全面保护格局。西城区以地安门百货、白塔寺、杨梅竹斜街等片区为试点,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实现由侧重对“物”的保护向“文”“物”保护并重的转变;提出并实施了文物“解危、解放、解读”工程,积极推动杨椒山祠、粤东新馆等17处文物的征收腾退;完成了沈家本故居、护国双关帝庙等6处文物的腾退,以及劝业场、齐白石故居、普济寺等76项文物的修缮。

名城保护需要有效落地,西城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街区整理”为抓手,实现老城提升的有效路径。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街区整理实施方案》,同时出台《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和《北京市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在对区域进行诊断分析和细致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街区的不同特点,通过系统、综合设计,精细化整治,改善老城环境和发展品质,形成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的良好城市治理格局。广内、什刹海的街区导则和多个片区整理方案已经完成,上半年即将全面实施。

延续历史文脉,恢复历史景观,创新文物活化利用

西城区致力于在名城保护中创新打造精品,秉持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的原则,以中轴线为重点,延续历史文脉,恢复历史景观,保护传统格局。截至发稿时止,西城区已完成了雁翅楼景观复建、月亮湾景观提升、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等工程,天桥艺术大厦、艺术中心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北京坊的规划建设中,西城区将历史街区更新和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创新工作方式,邀请七位当代著名设计师领衔,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劝业场为中心,遵循历史文化要求,契合传统文脉肌理,形成“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空间格局,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三庆园、六必居酱菜博物馆、官园会等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更是带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

可以说,创新文物活化利用这一思路,让西城区走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最前沿。西城区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对腾退文物进行有效利用。例如,西城区与正阳书局合作,在万松老人塔打造“北京砖读空间”;与北京出版集团合作,利用佑圣寺建设北京十月文学院;提升文物利用效能,在历代帝王庙举办“国乐盛典”民族交响音乐会,在李大钊故居排演“父亲李大钊”实景话剧等。西城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起并组织北京名人故居联盟,在国内外进行文物文化巡展,加大对文物的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组织修订再版《宣南鸿雪图志》,编撰《西城文物古迹览胜》。endprint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城区着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构建“一中心+三基地”的保护格局。目前,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展示基地(装修改造中)、非遗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西城区不仅支持月坛雅集、北京京彩瓷等13家非遗展陈空间和39个“家庭艺术馆”的建设,扶持北方昆曲剧院、风雷京剧团等驻区戏曲院团的发展,还多渠道扶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设立了7个免费传承人工作室,宣南书馆项目入驻天桥艺术大厦。同时,西城区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向特色旅游产品转化,实施非遗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酒店计划,打造非遗演出季、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

老字号是北京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城市记忆,寄托着北京人的“乡愁”。西城区大力扶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帮助、扶持老字号扩大品牌文化影响力;挖掘老字号内涵,完成老字号谱系研究;对内联升“打造品牌文化建设”、中国书店“古旧书珍贵文献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等15个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西城区支持、鼓励老字号“走出去”,组织老字号企业赴中国台湾、瑞士等地区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加“中华老字号时尚创意大赛”“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北京礼物”旅游商品评选等活动,获得金奖3个、银奖13个、铜奖31个。2012年,西城区被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授予“支持老字号发展杰出贡献奖”。

服务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名城保护要服务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西城区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1121”工程(即每个街道应建有达到相应标准的一个文化站、一个社区教育学校、两个街道图书分馆和一个数字电影院),组织“一街一品”“百姓戏剧展演”“万人走进艺术殿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国国际合唱节、天桥音乐剧演出季等大型文化演出,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并推出系列音乐剧《北京人家》、话剧《北京法源寺》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创编的鼓曲《丰碑》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

阅读可以更好地感知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交流。因此,推进全民阅读也是西城区名城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城区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和群众不同层次文化需求出发,引进社会力量开办特色阅读空间25家,形成以区、街、社区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以社会化运营的阅读空间和书香驿站为特色,以数字阅读为延展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西城区依托辖区资源优势,在4·23世界读书日举办“阅读春天”系列活动及中国童书博览会、北京儿童阅读周等大型阅读推广活动,持续打造“西城讲坛”“法源寺丁香诗会”等阅读品牌活动。“书香西城”建设思路被媒体总结为“全民阅读西城模式”,在2016年8月“第三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评奖活动中获评“新管理模式奖金奖”,全民阅读西城模式已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目前,西城区正在大力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恢复整理出一批以胡同、四合院、文物、老字号、名人故居为核心,融文化、商业、旅游、休闲、绿化美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体验线路。

深入推进科学治理,全面提升发展品质

在谈到西城区未来的名城保护工作计划时,陈部长说:“未来三年,是西城区深入推进科学治理,全面提升发展品质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布局,充分把握西城区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的区域特点,深刻认识优化空间布局与提升文化功能的辩证关系,努力构建以文化功能为导向划分功能区的‘一核、一带、两轴、多点发展空间布局。通过二环以内老城区为核心“一核”的完善;二环以外四个街道,及金融街、广安地区为重点“一带”的建设;长安街沿线为重点的“政治文化轴”、以北京城中轴线西侧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轴“两轴”的强化,西什库、什刹海、阜景、天桥、大栅栏、西单、新华1949、二热等多个具有独特文化特点的重点发展区域“多点”的打造,带动风貌保护、城市建设、社会治理、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西城區在正确处理“一核、一带”与“两轴、多点”的关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完善的计划。陈部长介绍,虽然从区位上讲,“两轴、多点”都在“一核、一带”之内,但是前后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一般和重点、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两轴、多点”是“一核、一带”的核心骨架,“一核、一带”是“两轴、多点”的丰富完善。在区域文化发展布局中坚持“一核、一带”与“两轴、多点”统筹发展,即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好老城区历史风貌、传承好历史文脉,又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关系,突出体现特色发展。没有“两轴、多点”的核心带动,就难以将“一核”打造为传统文化保护完好、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中华文化典范区域,也难以将“一带”打造为现代化、高端化、集约化、国际化的高端文创发展带。

相信通过完善的计划、稳步的发展、持续的提升,几年之后,西城区定能成为先进文化贯穿引领、古都文化完美呈现、现代治理国际一流、现代文明繁荣发达、居民生活幸福安康、文化国际影响力广泛突出、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文明生活协调统一的“国际东方文化魅力之区”。

(编辑·张子乐)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城西城区老字号
西城区总工会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守护居民平安
踔厉奋发新时代 笃行不怠向未来 西城区召开庆“五一”表彰座谈会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60年“老字号”中纺标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