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践活动建构应用型语文课堂
2018-03-06詹志清
詹志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应用性特征,加强语文学习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促使他们将这种乐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能促使學生在应用中更好地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自制板报,学用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制作黑板报的过程中将学到的内容运用进去,促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学习了《语言的演变》一文之后,不少学生都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自觉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相关的例子。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有学生提议以此为主题制作一期黑板报。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收集资料,有的进行改编,有的负责布置图文并茂的黑板报。例如在黑板报的“学习园地”中,有学生整理了课文中学习过的古文,找到其中古今异义的词汇,将进行归纳整理。在黑板报的“趣闻故事”栏目中,有学生收集了随着时间发展,内容也发生变化的成语,讲述了它们原始语义有关的故事。如“‘李代桃僵原本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啊,讲述的是兄弟之间要相互帮助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竟然变成了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意思完全不同,经历了由褒到贬的过程。”在制作黑板报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演变》中提出的观点,并找到了不少例子来验证。
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如果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搭设舞台,将促使学生感受到做事的快乐。组织学生根据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制作黑板报,起到了学用结合的效果,能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运用语文知识的快乐,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每日一评,个性解读
为了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每日一评活动,收集社会热点新闻,然后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演讲中进行评论,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活动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收集更多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后,教师让学生搜寻一下时下是否有类似主题的新闻,并尝试对这些新闻进行个性化评价,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积极展开活动,有学生在阅读报纸的时候发现了“重建圆明园”的新闻,一座花费了300亿元巨资,按照一比一比例复制圆明园建筑群的“圆明新园”在横店开园。该学生在评论中提出:“课文讲述的是古建筑的存废问题,而我们今天面临的则是要如何处理那些已经被废弃的古建筑的问题。对于是否要重建圆明园,大家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推动旅游,那么这样的重建不建也罢,那只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亵渎。然而若能将废弃的圆明园和它的原貌进行对照,引发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思考,那么这样的重建或许还有其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交流彼此观点。每日一评的活动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结合网络,主题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反映时代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联系,能体现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让学生结合不断发展的网络,进行一些反映时代特点的主题探究活动,让他们学会在历史的背景下感受和思考问题。
在学习了《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就“全球化”、“文化冲撞”、“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思考,以“文化交流和传承”为主题进行探究。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了不少相关主题的信息,在经过资料处理分析、思考辨析后,有学生得出观点,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冲撞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东方传统文化中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个观点其实已经不合时宜,即使‘道不同,也要‘相为谋,要求同存异,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样社会才能进步。麦当劳的地方化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一点。”此外,学生们还找到了不少能体现文化冲突的例子,并指出社会正是在一次次冲撞中才取得进步。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在组织学生结合网络进行主题探究的时候,教师除了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课文设置主题,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新闻进行主题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思路。
高中语文课程要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建构应用型课堂。除了组织学生制作黑板报、展开每日一评、结合网络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以外,还有很多实践活动也能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如组织辩论活动、诗词赏析大会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