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物述史,以情动人

2018-03-06陈芸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陈芸

摘 要: “世界文化史”课程是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在借鉴国内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的宝贵经验之后,作者对课程内容和课堂实施环节提出三点创新思路:一、以物述史,平等地看待各个文明的兴衰和贡献。二、以情动人,将个人的记忆和经验带入讲述中。三、学以致用,将课堂内容与文化考察融合在一起。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渠道,增加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自觉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关键词: 世界文化史 以物述史 以情动人

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席威克(William Schweiker)在《追寻生命的整全——多元世界时代的神学伦理学与全球化动力》一书中,指出我们现今的时代是多元世界的时代(time of many worlds)①,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求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世界文化史课程是汉语师范教育、国际汉语教育、涉外文秘专业的选修课程,适用于高校所有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合跨学院、跨学科选修。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更深入地认识国外文化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跨文化视野,加深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增进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英语综合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西方经典的历史及蕴含的文化精神,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背景,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师范教育、涉外工作、汉语国际教育做好前期准备。

然而,世界文化史课程的开设难度却不可小觑,因涉及内容繁复博杂,对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推陈出新地进行课程改革,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张力问题,便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学情和现今网络教育时代状况进行一番巡礼考察。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需要变革和直面的情况。

首先,原有世界文化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局限。传统世界文化史课时少,讲述的内容多,老师需要花大量精力勾勒历史发展脉络,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宏观性讲解多,精讲时间较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往往来不及阅读原典,靠着影视、网络获得的信息良莠不齐,对内容存在大量一知半解、甚至混淆事实的情况。现在学生的知识多来自网络,而非书本,这便是现今教育要面对的现实处境。

其次,随着招生方式、渠道的多样化、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接纳新疆、西藏、外籍学生。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近年来开始大批招收新疆、西藏学生,每一个班级几乎都有3到4名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大多都有伊斯兰信仰、藏传佛教背景。不同民族、宗教习俗、文化差异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作为外语院校,浙江外国语学院逐年吸纳了大量外籍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和文化,不少学生有相应的基督教信仰背景。那么,了解不同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尊重不同宗教文化背景学生的生活习惯、信念思想便成了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培养互助互爱关系的最重要手段。

近年兴起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慕课热都是一场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手段变革的教育改革浪潮。二十一世纪初,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探索通识教育,而世界文化史正是通识课程的重中之重,这些大学就此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为我们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在此同时,翻转课堂与慕课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作为国内外越来越被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决定权让渡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投入课程的时间更为灵活机动,在课堂宝贵时间,学生能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投入在课堂讲述中。课外学习时,学生又能够活学活用,进行知识的迁移。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朋辈互助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对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综合这些因素,不难看出当前情势使得进行世界文化史改革迫在眉睫,良性的改革将帮助师生共同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课堂。

针对现状,教师先对讲述的内容进行筛选,突出重点脉络线索,将一些非重点的篇目留给学生辅助阅读。基本的原则是抓大放小,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既有西方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因素的宏观介绍,又有图文并茂、画作赏析的精读精讲;教学内容以西方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主线,大致分为希腊罗马时期、犹太-希伯来文明、古埃及巴比伦文化、古印度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与近代文明、现代主义时期,以四大宗教发展为主,以哲学、艺术、文学的发展为辅。

在此框架的基础上,笔者对课程内容与课堂实施环节进一步提出三点创新思路:

1.以物述史,平等地看待各个文明的兴衰和贡献。

2017年,以大英博物馆为主办方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展览理念:“以物述史”。据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先生介绍,所谓的以物述史,就是通过器物讲述历史,旨在“探索一种不同于文字中心主义的表述方式”②。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理解历史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一些文明没有文字,因此没有留下相应的文献记录,使得这些文明长期处于被遮蔽的地位。“其次,在既存的文字记载中,很多情况下当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相遇,这其中的权力关系让强势文明变成记录者而弱势文明是被记录者,这种单向的表述过程充满了误解与偏见”③。

本课程的改革借鉴这一思路,在讲述过程中以文物图片为依托,围绕着这些文物展开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以此有效规避传统世界文化史中以西方中心主义为视角的展开思路。倡导学生“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所作出的贡献”④。

例如介绍以巴比伦文明为中心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便会从一块镌刻着古代占星术的石板入手。从这块清晰可见众多星星和人物造型的石板开始,讲述为何占星术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此发达。与两河流域河水涨落不规律有关,故而,人们对于气候、温度的考察更多的依赖天象。又因为该地区缺乏天然屏障,外族入侵频繁,人民性格倾向于悲剧色彩。正是这些地域气候因素,促使了占星术的发达,进而发展出最早的天文学、航海学、数学。以此为切入点的讲述能够避免从科学主义角度出发,简单地将早期占星术归于迷信愚昧的范畴,避免武断地将相关历史問题归结于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endprint

在教师讲述过程中也会不断强调,我们只能提供“一种世界史”(a history)的视角,而非整全的“世界史”(the history)⑤,以此提醒学生运用理性思考历史与人的复杂关系。

2.以情动人,将个人的记忆和经验带入讲述中。

笔者曾有幸在欧洲游学过一年,又常在世界各地旅行,与许多文物真迹都曾有过面对面的观看经验。故而,在讲述这些作品的时候,常常能够以情动人,将个人的记忆和经验带入讲述。例如在介绍米开朗琪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时候,讲述者便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场经验,向学生描述画面的大小尺寸,面对这些杰作时候的观感体验。伟大的作品都是需要现场观看的,因为作品中蕴含的“灵韵”(aura)在复制成艺术品或呈现为图像的时候,都会丢失。唯有真正面对这些杰作,才能真正体会伟大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战栗体验。

不仅如此,课程也邀请学生讲述部分内容。一些学生有国外游历经验,当他们在讲述的时候,就成了展览的解说员,通过学生的讲述,世界文化史课转化成了一场学生自导自演的“文化之旅”,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生命力。例如曾有一位学生参加过印度的文化夏令营,她便主动担任起讲述印度文化的工作,通过图片的展示,声情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仪式感和宗教情怀的印度。

3.学以致用,将课堂内容与文化考察融合在一起。

鼓勵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藩篱,也是此次课改的核心内容。借用杭州作为国际交流文化史上的地理人文优势,鼓励学生多参观,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如了解以灵隐寺为代表的佛教寺庙,以凤凰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以天水堂为代表的基督教堂。鼓励学生多游览博物馆、美术馆,在西方文化的特展中理解西方文化的精华。

另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两篇文化考察报告和读书笔记,并将学生写作的调查报告、读书笔记、课程论文装订成册,既可以作为他们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又可以成为本次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示。

除了以上几点改革内容,本课程还会建设世界文化史课程网络硬件环境,设计世界文化史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微信、网页,实现现代化教学。充分运用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渠道媒介,增加学生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比如在古印度佛教的讲述部分,教师就会围绕佛教最经典的文本“心经”,讲授心经的流传历史、书法历史,唐诗宋词中的佛教因素,并配合“心经”的梵唱,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渠道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

通过一个学期的世界文化史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提倡学生保持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保持对“学”的热情。

“文化”(cultura),拉丁语的原意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以及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文化衍生性地且在今天主要意味着对心灵的培育,按心灵的本性对其内在能力的照料和提升。”⑥

故而,带领学生学习世界文化史的过程,亦是培养学生心灵的过程。师生一起在“学”中渐进,追求生命的整全,这不正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意吗?

注释:

①威廉·席威克,著.孙尚扬,译.追寻生命的整全——多元世界时代的神学伦理学与全球化动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3.

②③⑤大英博物馆策展人:展示历史而不偏向某种文明[EB/OL].http://news.163.com/17/0304/10/CEM5V2E8000187VE. html

④展览简介[EB/OL].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70301ahow/index.html

⑥列奥·施特劳斯,著.一行,译.什么是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