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中的学困生问题及对策

2018-03-06董杰韩志刚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学困生

董杰+韩志刚

摘 要: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实施10余年来,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良好。如何进一步提高预科教育整体质量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使用效率,深入研究学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就成为关键。本文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中学困生问题进行考察,描述学困生的种种表现,分析形成原因,并对解决学困生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来华留学 学困生 预科教育

一、引言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经过相关院校多年努力探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比如我们对预科教育的性质、定位、目标的认识逐步加深,理工、医学、经贸、文史各大类专业的预科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专用教材陆续出版,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完善,预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各高校培养合格率达到90%以上。但另一方面应看到,我们对留学生的预科教育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解决,其中学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尤其值得认真对待。韩志刚、董杰(2016)分析了对公费留学生预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的三个维度,指出公费留学生预科教育作为我国对外交流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留学生教育相比,更直接地担负着服务国家外交需要的重要使命。因此,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中学困生问题解决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并标志着预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预科教育整体质量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使用效率有重要影响。

本文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中学困生问题进行考察,在描述学困生的种种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解决学困生问题提出积极建议。

二、学困现象与学困生

学困现象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型。广义的学困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障碍,难以顺利掌握某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输入、理解、同化新信息的过程,也是不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增长新知识的过程,可以说广义的学困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是学习过程的伴生现象。狭义的学困现象是指学习过程中频繁出现、逐步积累、最终影响正常学习进程、无法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困难现象。造成学困现象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可能由于学习内容太难,可能由于教学方案不合理,可能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也可能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曾丹(2008)认为智力水平无明显缺陷,但非智力因素水平较低导致的学困生,是由于学习条件不具备或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包括神经心理、认知心理、社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在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基本合理的前提下,主要由于学习者自身原因造成的学困现象,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015年8月,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最终确定了将以预科结业全国统一考试作为检验预科教育的唯一考核標准。所谓预科教育中的学困生是指因学生自身各种原因在规定的教育期限内完成规定学业并达到结业标准存在明显困难或者无法结业的部分学生。

三、预科学困生的类型与行为表现

根据学生自身因素,预科学困生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学能欠缺型。

这类学生在学习能力尤其语言学习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听辨模仿能力弱,不能及时较准确地模仿老师的发音,比如老师发音为[ao],学生发成[ou];老师发音为[qu],学生发成[qi];老师发音为[苹果],学生发成[pianggu]或者含混不清的声音等,其中发音含混不清、似是而非是听辨模仿能力弱的一个典型特征。二是汉字字形识别能力差,对字形相似的词语常常混淆,例如把“猫”读成“狗”,把“打折”读成“打听”,把“考虑”读成“老虎”,甚至把“支持”读成“文特”,把“语言”读成“话信”。字形识别能力弱,跟观察模仿能力弱密切相关,我们把字形相似的字放在一起,如“我”和“找”、“词”和“问”、“问”和“间”,把书写正确和书写错误的字放在一起,如“钱”和“”、“室”和“”,部分学生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发现相似字形之间的差别。书写顺序方面也是如此,比如老师写横,从左到右,学生模仿从右到左,老师写斜钩,从左上到右下,学生模仿从右下到左上,当老师提醒学生要与老师一致时,学生还确信自己的书写顺序跟老师一样。这些情况尤其以来自非洲的学生为多。张盈盈(2010)谈到初级阶段的非洲留学生笔画错误随处可见,特别是笔顺偏误,都是随机而不成规律。他们没有笔画、笔顺、部件、汉字结构的概念和知识,无法体会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马明艳(2007)指出非洲学生多半没有掌握汉字形符的表意功能,头脑中并未建立起有效机制。三是记忆能力弱,有的学生学习不是不努力,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比如20个—30个生词语朗读三、四遍之后,马上用英语提示,让学生回忆对应的汉语词语,学能欠缺者只能说出少量生词,记住的数量很少;一个音节重复说很多遍,当时会说了,转天又忘记了;一个词语反复写,写数十遍,第二天还是无法正确听写出来。四是对语法规则的理解能力差,无法当堂理解老师讲授的语法规则,练习过程出现明显的错误,如组句练习,组出如下句子:“这个故事对非常很多人熟悉。”“能多少五百美元换人民币?”根本不成句子,让人哭笑不得。五是缺乏语法规则的类推能力,不能举一反三,语法规则讲解之后,理解也确实理解了,但是除开例句,他们不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说出相同结构的其他句子。江新(1999)指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倾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个人具有的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具体能力,是一个人能够促进语言材料学习、加速语言技能发展的一整套能力。很明显,这类学困生在语言能力倾向的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和归纳学习能力等方面表现都是比较差的。90年代后,我国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逐步注重对学习者本身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第二语言学习者态度动机的研究、学习者语言能力倾向研究及学习者焦虑因素研究(钱旭菁,1999;江新,1999),这些基于学习者本身因素的研究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汉语二语学习研究的质量和水平。endprint

从另一个角度看,学能欠缺的学生一个共同表现是速度慢。“慢”表现在各个方面,认读速度、理解速度、记忆速度、表达速度、书写速度等普遍表现为“慢”。以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学困生班为例,14名学生,按照正常水平40分钟应该完成40道阅读题,但实际完成情况是1人能按时完成40题,其余13人都不能按时完成。全班平均完成33.9道题,做题数量低于平均值15.2%。速度最慢的只完成27道题,低于平均值32.5%。书写题,25分钟应完成15道题,实际情况是3人能按时完成,其余11人未完成。全班平均完成10.9道题,做题数量低于平均值27.6%。速度最慢的只完成5道题,低于平均值66.7%。这个统计只考虑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习题的完成率,没有考虑做题的正确率。如果再考察正确率,情况将更糟糕。

(二)动力欠缺型。

动力欠缺型学困生是指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不愿意为完成学业付出艰苦努力的那部分学生。这种学生又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缺乏学业目标,其来中国留学可能是被动的,比如被家长安排来的,学生本人并不想来;或者虽然来华留学是自己的选择,但主要目的不是完成四年专业学习,而只是来感受一下中国的学习生活,对是否要完成学业,没有明确的决心。第二类是丧失学习信心,这部分学生在来华学习之初,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对预科教育阶段的紧张节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较好地适应,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化解,随后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自我放弃,最终沦为动力欠缺型学困生。

动力欠缺型学生典型表现为出勤差,即旷课、事假、病假、迟到、早退情况多。在课堂上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如读书声音小,有气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私下玩手机、小声说话,或者走神、打瞌睡等;生活中则表现为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晚间活动多、常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才睡觉;白天则昏昏欲睡。有的学生还有抽烟喝酒等习惯。不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或者作业错误多、质量差。

需要指出的是,丧失信心类学生往往与自身学能欠缺有关,因此与第一类学生有重合现象。

(三)特殊学困型。

特殊学困生是指因存在严重的身体、心理疾病,或者因意外情况无法完成预科教育学业的学生。根据以往经验,预科新生中几乎每年都会有极个别带病来华的,有传染病、精神病等,因此不具备在华留学资格。还有个别学生因在学习中途出现怀孕、严重疾病等意外情况,而终止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四、预科学困生现象的特点

(一)学困程度的多样化。

造成预科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学习任务压力。预科教育属于强化教育模式,大部分留学生来中国之前没有学过汉语,我们的预科教育期限是一年,预科培养目标是为留学生进入中国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奠定汉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以汉语为工具语言实现学生原有知识与中国大学本科专业一年级新知识的衔接。这样学生汉语水平起点低,培养目标高,教学时限短,三个因素决定了预科教学必须采取强化性质,预科教学不仅周课时多、学期长,而且学习内容除基础汉语外还有专业汉语、基础专业知识课,同时教学节奏也较快。这样的教育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必然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要顺利适应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耿晓云(2007)分析了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促进性焦虑”和“妨碍性焦虑”,指出自信心强的学习者会产生“促进性焦虑”,而缺乏自信心,尤其是跨文化适应能力差的人则很容易出现“妨碍性焦虑”,表现为课堂焦虑、考试焦虑、错误焦虑等。第二是语言沟通的压力。刚到中国时,学生由于汉语水平低下,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语言沟通方面的困难,生活学习有诸多不便。第三是不同生活习惯的挑战。留学生来中国之前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来中国后气候条件、作息时间、生活节奏、居住环境、饮食条件几乎是全新的,而这一切都对留学生原有的生活习惯构成较大的挑战。第四是不同文化心理的碰撞。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留学生,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观念、行事风格会有种种独特之处,他们来到中国留学,不可避免会与中国文化环境有一定的碰撞,留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为文化心理差异产生一定的碰撞。以上四方面压力属于客观的外在因素,但它们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对学生学习产生着影响,是构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外因,同时学生自身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欠缺又是构成预科学生学习困难的内因。内外两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着预科学生发生学习困难的程度。

就预科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存在学习困难的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学生只是某个阶段感到学习吃力,有的学生是某一门课程感到学习吃力,有的学生则是在所有阶段、对所有课程都感到学习吃力。不同的学生从感觉学习完全无困难到感觉困难重重,其程度是渐变的。感觉学习困难程度深的学生即是我们所探讨的学困生。学困生内部学困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可以大致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二)学困生在特定时段集中浮现。

预科教育中狭义的学困现象有一个逐渐形成、集中浮现的特点。除了极少数学生从开学之初就表现出无法适应预科学习以外,大部分学生通常在开学之后的第五、六周学习优劣程度开始明显分化,学困生相对集中地浮现出来。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开学初期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有新鲜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主动;二是开学初期学生对新环境不太熟悉,对学校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敬畏,能較好地遵守;三是开学初期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难度较小。这样,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学到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学习内容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而且学生身体不适、心理孤独焦虑现象逐渐增多,这几种因素叠加或交互作用,造成学生加速分化、学困生集中浮现的现象。开学的第五、六周是学生加速分化,学困生集中浮现的关键时期。

(三)重度学困生化石化。

学能严重欠缺和学习动力严重欠缺的重度学困生往往有化石化倾向,就是说他们的行为表现、学习表现不容易向好的方向转变,从开学直至最终结业变化不大,即使采取多种特殊教育教学措施、管理措施帮助他们,常收效甚微。在他们身上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教育效果的产出之间比例严重不匹配。学能严重欠缺的学生延长一年的教育期限,其学习成绩依然不理想;动力严重欠缺的学生,延长一年的教育期限,经多方说服教育,其行为方式依然没有改进。重度学困生学习成绩和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固化特征。endprint

五、解决预科学困生问题的对策

对于预科教育阶段的学困生问题,我们应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努力加以妥善解决。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科学判断。

我们在预科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对学困现象高度重视,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管理人员,从开学之初就密切关注学困现象。哪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行为方式方面表现不佳,对其具体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记录,定期汇总。比如制定一份学生表现评价表,请任课教师定期填写(每个月)。另一方面,制定一份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困生本人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做出自我评价,从而了解其内心想法。结合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对学困生的学困类型、学困程度进行分析,尽量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

(二)因材施教,分类干預。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困生,我们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类干预。

对于轻度、中度学能欠缺型学生,应该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帮扶,如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其课堂理解;提问问题和布置作业要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指导其学习方法,帮助其制订课外学习计划;积极鼓励其进步,让其树立信心,增加学习动力。对于重度学能欠缺型学生,则应该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课外辅导等方面进行积极干预。如果这类学生形成一定规模,可以考虑单独成立教学班,进行特殊形式的集中授课,让学能水平相近的重度学困生单独上课,同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对减少其焦虑心理和保护其学习热情都有明显好处,甚至可以促使部分学困生增强自信。

对于动力欠缺型学困生,主要应从加强教育、严格管理方面着力。对轻度、中度动力欠缺型学生,主要应进行说服教育,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讲明学习纪律管理要求,督促其认真遵守,加强与其在华使馆乃至家长的信息沟通,多管齐下进行管理教育。对于重度动力欠缺者,则予以适时淘汰。

对于特殊学困型学生,作为个案,按有关法规校纪及时处理。

(三)建立三级分流机制,对重度学困生进行适时淘汰。

重度学困生缺乏对预科教育模式最起码的适应能力,或者缺乏起码的汉语学习能力,属于不适合预科学习者。对于这部分学生建立分流退出机制很有必要。我们的初步设想是:以一个学期为时间单位对重度学困生进行分批淘汰。第一学期,淘汰学习动力严重欠缺的学生,第二学期结业考试淘汰学能欠缺同时动力中度欠缺的学生。对于单纯学能欠缺的学生,可以网开一面给予延长一年学习期限的待遇,第二年结业仍然不能通过者再进行淘汰。这样做好处有三:第一,可以节约预科教育成本,提高政府奖学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分期淘汰表现不佳的学生,对整个预科生群体会产生警示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学习风气,便于教学管理;第三,对被淘汰的学困生本人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不适合预科学习,不适合学习汉语,就及早退出这条路径,另寻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途径,也是一种解脱和节约。

六、结语

本文讨论了预科教育中学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主张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科学判断。及时准确把握学困生的类型和学困程度,因材施教,分类干预。同时提出一个设想,在预科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中建立三级分流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困生实行适时淘汰。

参考文献:

[1]耿晓云.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困难因素浅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86.

[2]韩志刚,董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定位和定性[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3):7-10.

[3]江新.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能力倾向[J].世界汉语教学,1999(4):86-94.

[4]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1):40-49.

[5]钱旭菁.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11-14.

[6]曾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和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184-186.

[7]张盈盈.非洲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75-81.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科研基金资助项目(TJG2016Y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做好“加、减、乘、除” ,转化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