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武市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步伐

2018-03-06王燕琴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2期
关键词:增收做法农民

王燕琴

摘要:本文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

关键词:农民;增收;做法

2017年,灵武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坚持以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核心,继续按照“增粮、壮牧、优果、扩菜、强劳务”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突出产业特点,做强做精现代农业,稳定经营性收入

(一)以农业农村改革为切入点,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梧桐树乡、崇兴镇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服务向社会化转变,大力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转包、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集中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万亩。一是增加优质绿色大米产品供给,引领水稻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建成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科技示范基地10个。二是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推动优质粮食生产、存储、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成土地半托管科技示范基地15个。三是抓好富硒作物规划与农产品布局,开展富硒农产品试验示范,建设生产示范基地3—5个,培植优质富硒农产品2—3个,打造全国知名富硒品牌,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集成有机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大米附加值,实现优质稻产业转型升级,建成高标准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12个,完成有机认证1.2万亩。五是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建成以水稻玉米为主、面积达到3000亩的制繁种示范基地3—5个;建成以“辣根”为主、面积达到1000亩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5个。六是通过示范复种两熟模式,建设冬牧70黑麦后复种水稻、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一年两熟模式示范基地4—6个,提高灌区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效益,增加种植收入。七是发展绿色高效生态渔业,打造梧桐树特色高效渔业示范带、郝家桥规模渔业产业带,滨河生态渔业拓展区、休闲渔业集聚区的渔业发展“两带两区”,推广池塘“轮捕轮放高效养殖”双倍增模式1500亩,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稻鸭等多种形式稻田生态种养5000亩。

(二)以扶贫富民攻坚为突破口,打造设施农业增收示范基地。以郝家桥镇上滩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兴旺村、十里墩村、大泉村、泾灵村等行政村,集中打造以韭菜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基地2.3万亩,带动农户1900户以上,户均增收2.4万元。一是探索“优质韭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从育苗、物资配送、技术指导、质量追溯、品牌打造、冷链运输、市场营销等入手,建设以上滩村为核心的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全力打造全区设施韭菜产业强县。二是引导经营主体进行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高品质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上滩”韭菜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巩固提升农达兴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完善蔬菜种植、农资供应、分拣加工、保鲜脱水、电商物流、销售配送、追溯查询一站式服务,拓宽农民二三产业增收渠道。四是延伸优质韭菜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科技、人才为依托,实现优质韭菜由松散型销售向品牌规模化精深销售转变。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特色蔬菜品牌。引进优思克生物有机肥厂、福建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設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立设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尚品上滩”韭菜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瓜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

(三)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抓手,打造现代养殖产业示范基地。以白土岗乡、马家滩镇为重点,以科技化为支撑,建设10万亩现代畜牧业发展基地,稳妥有序引导养殖业由灌区向山区转移。一是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在白土岗乡规划建设占地3200亩5千头奶牛养殖园区4个,计划存栏奶牛2万头。二是建设肉羊转型增效基地。在白土岗乡规划建设占地3410亩万只肉羊养殖园区3个、万只奶山羊养殖园区3个,计划饲养肉羊10万只、奶山羊11万只。三是建设肉牛扩繁增量基地。在白土岗乡、马家滩镇规划建设占地36000亩千头肉牛养殖园区27个,计划饲养肉牛7万头。四是建设国家优质生猪储备基地。在白土岗乡规划建设占地54000亩万头生猪养殖园区9个,计划饲养生猪20万头。五是建设优质牧草基地。支持养殖场以自建、流转方式,集中连片种植优质订单饲草5万亩。培育做大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饲草料制作、加工、销售、配送中心3家。

(四)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提高休闲农业的整体实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改造提升重点景点3个,旅游行政村2个。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整合枣博园、大海子、长流水、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银湖沙漠小镇等旅游资源,吸引观光游客,开发特色产品,打造黄河东岸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带,打响“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品牌。

(五)以争取国家强农惠农项目为重点,着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强化项目对接,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强农惠农项目,一是争取落实日光温室建设项目资金4000万元,在郝家桥镇和崇兴镇,新建日光温室1813亩,促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二是争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和畜禽标准化建设项目4个,落实项目资金6440万元,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新建标准化肉羊圈棚2100平方米、改建圈棚1880平方米,制作青贮500吨,促进草畜产业转型增效。三是争取落实灵武市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资金90万元,完成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5万亩。endprint

二、突出培训重点,拓宽就业渠道,做强劳务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整合培训资金,结合本市发展实际,实施因才施教,促使农民工能够适应各类就业渠道的需要,尤其要加大对贫困村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能,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和数量,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劳务产业发展;加强劳务信息采集、筛选、发布工作,为务工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认真落实就业培训政策,形成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村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实现职业培训和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达8000人次以上。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依托建成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宁夏现代纺织产业园灵武园区、陆港物流中心和建设的临港经济区,整合培训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劳务产业,加速农民向城镇的有序流动。同时加大粮食物流园区、清真牛羊肉深加工、冷藏物流园区和长枣深加工、保鲜、贮存物流园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集聚、辐射、拉动作用,增强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让农民在“特”上取得收益。

(三)积极培育适度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务工搭建新平台。通过政策指导,鼓励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出租、互换、转包等模式开展粮食、瓜菜、水产、休闲农业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环节长期或临时雇佣务工人员,可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临时就业问题,既可保证农民正常农业生产的开展,又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质量。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引导农村能人在农村领办创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制定优惠政策,为能人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围绕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城镇发展经营二、三产业项目。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小区和商贸集市。围绕品牌农产品,在全市建立统一的专业市场,形成特色产品为主的、主产地为品牌的专业市场。引导和发展一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营销专业村。坚持面向城市促进劳务输出与依托产业就地就近转移农民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政策,简化办理手续,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进城成本。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三、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一)创新农村改革模式,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形式,鼓勵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鼓励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入股和土地托管等经营模式;允许土地跨区域、跨所有制转包;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民自愿永久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退出和收储长效机制。

(二)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增收空间。发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的作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房屋产权抵押贷款等工作;扩大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本化股份化改革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

(三)放活农村经营权,激活农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进一步明确主体权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延长30年的承包工作,让农民吃上“定心丸”;积极开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附着物资产评估,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四、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一)整合落实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及资金,提高综合使用率。全面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食和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补助、新农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等政策,认真实施“两免一补”和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学费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等涉及农民的优惠政策,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减轻农民负担。

(二)拓展财政、金融支农空间,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加大创新财政支农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贷款贴息政策,提高贷款贴息标准,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的信心;改善融资担保环境,简化办事环节,丰富担保产品,尽可能发挥担保公司的担保职责,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民间投入为主体、以信贷投入为支撑、以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业投入体系。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灵武市农牧局)

责任编辑:凌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增收做法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关于内蒙古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
浅析铁路机务系统增收创效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当前农民增收问题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