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2018-03-06夏金凤
夏金凤
摘 要: 传统手工艺术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实效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工匠精神”是需要学生具备工艺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是国家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 发展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释义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指手艺人对待作品时能竭尽所能花费时间与精力,工作起来孜孜不倦,产品反复改进提升,对质量严谨苛刻,不懈追求好产品;指在创作和服务每一件产品的时候,对待每一个环节都会以顾客和消费者至上为宗旨,细节严谨,十分注重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生产;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是匠人专注和具有的“工匠精神”灵魂。
二、国内外“工匠精神”发展现状
谈及“追求卓越、崇尚质量”,国外“工匠精神”的精髓值得提倡学习的是英国西装,荷兰“王室供应商”,德国职业教育和日本千年制刀技艺等都是堪称典范。
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德国培养的学生都是高质量技工,他们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就像瑞士的钟表称雄天下一百多年,得益于制表人的工匠精神。他们的职业教育精神引导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严谨、负责态度”是高度职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们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工艺技术,培养的学生出类拔萃,为“德国制造”高品质产品做好了铺垫。以德国教育来说,中学生少数人会选择上大学,多半人会选择职业教育学习技术,当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好的,还有能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依然是选择职业教育学习技术。瑞士是高档钟表业先锋制造者,20世纪是他们制造业的鼎盛发展时期,像伯爵、劳力士、百达翡丽、名士等一批世界高端名牌相继创业奠基盛产,这样的独特景观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日本人在那个时候采用新材料发明了石英手表,以超便宜的价格和轻便的优势打破了机械表行业的垄断,形成了一股新潮,冲击了其他表业发展。
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所缺失的正是传统工匠对自身声誉、尊严和道德品德的维护,不仅需要对做人品格的精神追求,职业技能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德、日、美等国家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关键是他们的员工对待工作非常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尤其是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当高。发达国家员工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他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证明了企业对他们的培训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时是企业长期职业精神培养,有良好的传承。
三、国内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发展存在问题与现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作为各院校包括职业院校主要教育形式,而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是导致教育理念的偏失。工匠精神缺失的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的,有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有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包含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果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能满足产业优化升级,不能满足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那么,工匠精神的系统培育、传承与沉淀,将无从谈起。
1.职业认知不足,缺乏与普通高校的融通。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职业院校着重技能技术的训练与提升,普通高校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两者的教育导向不同,职业院校要提高认知和办学水平,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一些高校普通教育体系,要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协同作用,先要发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需要从中小学开始,我国中小学对文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开设甚少,学生对职业基础、能力和观念的认知方面尚有不足,进入职业教育后他们对自身特点、行业产业特点不够了解,没有形成职业认同意识,在毕业时将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同时与本科院校缺乏融通,没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产业链和价值链脱节,学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生硬老套,凸显不了特色。
2.不能灵活运用课堂,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的设计和创作作品总让人耳目一新?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备受企业青睐?诚然,他们制作技术和每一件作品都是追求的一丝不苟,精致卓越。可以感受的是欧洲和中国国情及教育体制不一样,课堂对学生的人才培养素质与质量也是截然不同。在我国某些职业院校中某些专业教师被動地完成正常教学工作,课堂对学生互动少,教学方法单一呆板,作业指出问题后没有深层次的做出引导,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较多等等,我们要多学习国外教师要灵活利用课堂,多引导学生做创意设计作品,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学习,带学生多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展览活动,下企业领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性,对待作业任务严格执行,反复设计,做到妙手精心制作,取质不取量。
3.对待产品制作态度,追求越快愈好。
“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术业专攻”,对于高职艺术院校着重技能技术,是对陶铸职业的一种信念,工匠是妙手智心,是追求精致卓越精神,创作设计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实现对完美品质的追求。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就缺乏这种“等待”与“琢磨”的态度。课堂作业不会课外练习,量多还得追求速度,质量那就可想而知,最后结课时老师过目作业够数量就及格万岁。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清醒,对制度要严要新,工作要思要勤,学习要精要细。
4.有些学生的设计生搬硬套,制作工艺又浅又糙。
少数学生很多作品设计都是直接网抄,少数借鉴。我们谈论的工匠精神是需要创新设计,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不是因循守旧,生搬硬套。少数老师对于这样的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问他们作业怎样,设计抄也好,工艺糟也罢,只要按时求完成基本量,这样的现象使得部分职业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学生毕业就业处处碰壁,很难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老师也需要工匠教学精神。工匠精神是每个人对待设计、作品和工作态度不断的创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是创新与传承的并存,好的精神和榜样是需要被传承下来的。时代不断变更,日新月异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理念,需要教师不断根据新问题思考新办法,应当以“创”的理念,严以学生拓宽反思视角,丰富反思内容,建立一种持续不断的、积极主动的、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
5.某些学校采用单一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融合少。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打造“工匠精神”培育人才,需要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某些学校在承接项目的时候做足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材料,实际却没有付诸行动实践,很少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导致学生难以接触企业文化,难以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更谈不上零距离上岗就业。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针对上述“工匠精神”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已加大力度扶持,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亦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
[2]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12-22.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