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项目”的高校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8-03-06卢冰原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引入“虚拟项目”概念,探讨基于“虚拟项目”的高校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阐述师生创新团队,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在内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对支撑“虚拟项目”团队的信息平台建设相关事宜进行研究。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虚拟项目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在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时,由当时分别存在于工科、管理等门类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等五个学科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然而长期以来,该专业存在以下问题:在就业求职方面,信管专业毕业生给用人单位一种所学“杂而不精”的印象,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美誉度不高;在校内学习方面,某些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学习目标迷茫。归结原因,首先,由于信管学科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交叉学科,某些高校信管专业存在课程设置范围过宽的问题;其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落后,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该领域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再次,教学技术手段单一,尤其缺乏便捷的教学辅助或课外指导的信息平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信管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
针对高校信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引入“虚拟项目”理念,对高校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在结合虚拟企业、虚拟组织与虚拟技术进行专业教学实践方面学者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王世安(2007)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公司的教学模式,通过模仿实际公司的情景,创建虚拟校园公司,将公司项目管理理念融合在教学过程中[2],马轶男(2009)引入了虚拟项目与虚拟工程的概念,同时将项目教学法贯穿到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3],张志刚(2010)等采用虚拟软件工厂模式,将企业软件生产过程与程序设计项目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开发的能力[4],王基生等(2010)则对在教学中使用虚拟实践平台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技术手段[5]。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高校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社会需求,从师生创新团队建设、教学改革方案优化、信息平台建设等角度出发,对基于“虚拟项目”的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虚拟项目”团队视角下的师生创新团队建设
在以往的本科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授课方面,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交流较少,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为此,本文引入“虚拟项目”概念。虚拟项目作为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是基于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网络组织结构[6]。虚拟项目团队是指一群跨越空间、跨越时区和组织边界的人通过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协同工作的团队。虚拟项目团队包括一个项目管理者和一定数量的团队成员,虚拟项目团队具有灵活的成员人数、清晰的边界,团队可以自行制定决策[7]。
根据主体的不同,虚拟项目组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组织的虚拟化,即某一组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研发资源联结起来而形成的虚拟性项目组织。第二类是多个组织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联结手段、以市场目标和关系契约为基础而形成的虚拟项目组织。结合高校的基本情况,在虚拟项目团队构建上,首先可以立足本校师生团队建设,采用第一类组织方式;随着虚拟项目的推进,各类合作伙伴的参加,包括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团体、合作企业、甚至该专业的毕业校友都可以加入进来,此时可以采取第二类“多组织”方式。基于上述思想,可以根据信管专业不同教师的研究专长、学生的发展兴趣与个人知识储备,围绕社会行业需求与教学要点设计若干具有创新性的“虚拟项目”,继而组建团队,“虚拟项目”团队则由信管专业的专职教师與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含高校、研究所)的校外导师与学生参加。
通过对信管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调研,可以把社会对信管专业的需求主要分为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信息化的业务处理与商务支持、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三个方面,信管专业的“虚拟项目”根据这三个方向进行设计的。以笔者所在单位信管专业为例,可以首先通过论证,衡量技术难度与应用价值,制订出一些虚拟项目,不仅包括诸如“大学生公共英语学习网络助学平台”、“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交流平台”、“大学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等涉及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而且包括“面向特定方向的大学生信息调查与分析”等一些涉及大量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的项目。在团队建设上,可以首先在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高年级班级宣传,班级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兴趣,加入某个虚拟项目团队中,由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团队的骨干。要在低年级班级中对这些虚拟项目进行介绍,通过适当考核,吸纳部分低年级学生参加到团队中,从事基础工作。每个团队指定一位或几位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在指导教师的协调下,团队参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位学生明确职责与协作关系。如果条件成熟,团队导师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相关教师、企业导师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团队学生进行指导。
构建如上所述的师生创新团队,首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可以尽早对信管专业的发展和毕业去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其次,围绕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现实项目进行工作,可以减少纯粹的理论学习的枯燥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再次,可以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扩展师生交流渠道;最后,在团队构成上,团队中包括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在早期,高年级同学带着低年级同学做项目,随着高年级学生毕业离校,昔日的低年级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已经可以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使得创新团队可以稳定地传承下去。endprint
三、围绕“虚拟项目”模式的教学改革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优化
高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跨度过宽,涉及计算机类、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一度让某些学生对专业方向感到困惑。针对当前社会上广大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专业人员提出的
在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信息化的业务处理与商务支持、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除了信管专业的一些传统基础课程之外,将信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调整为三大类:(1)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规划、JAVA语言、Visual C#、C语言、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2)信息化的业务处理与商务支持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企业资源计划、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3)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类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信息存储与检索、运筹学、决策支持系统、决策分析等课程。
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实验教学大纲,也可以考虑围绕“虚拟项目”修订,把以前根据章节彼此割裂开的一系列的实验任务,调整为围绕“虚拟项目”服务的一系列子任务,实验平台与“虚拟项目”开发或运行平台相统一,可以增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上述课程设置的优化,为学生从事与社会需求框架内的虚拟项目打下了坚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师生在“虚拟项目”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对新的知识与技术的需求,这些新需求,也是信管专业核心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虚拟项目运作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2.课程教学方法优化
信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信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是围绕教材或有关参考资料,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配合少量实验,师生互动环节较少,更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虽然一些高校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但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可以通过围绕“虚拟项目”进行优化。虚拟项目的进入,会催生出若干具体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让学生带着虚拟项目的具体任务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则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常见的教学方法。
例如,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围绕班级内“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的有关虚拟项目,可以制订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环境设计、信息系统的界面设计、信息系统的测试等具体子项目,让不同项目团队中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有关任务,继而完成整个信息系统的项目研发。各个团队定期展示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师生共同讨论。
围绕“虚拟项目”优化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借助虚拟项目,全面掌握相关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利用该知识或有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促进教师追踪领域发展前沿和行业动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处理问题与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作业与实验报告成绩、出勤率等参数的加权,而且考试成绩所占权值极大,属于“以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缺乏激励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甚至可以取消笔试而用项目报告书替代),较大幅度地增加“虚拟项目”相关实践环节成绩的比重。在“虚拟项目”实践环节成绩的考核中,将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有机结合,其中团队成绩由项目成果(可运行软件、项目报告等)与团队项目答辩成绩组成,由任课教师评判;个人成绩则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中承担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项目团队学生负责人对有关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实际工作情况组成[8]。这种方式增加了对学生在“虚拟项目”中的实际工作工程(任课教师很难跟踪)的考核。
这种围绕“虚拟项目”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有助于促进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以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四、面向“虚拟项目”团队的信息平台建设
虚拟项目团队是通过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组合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空余时间不一致,整个团队采用“面对面”交通的机会有限,在虚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项目团队中的指导教师(包括本校专职教师、兄弟院校教师、信管相关领域的企业导师等)、团队中各个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在线或离线方式,进行跨越地理位置限制的合作交流。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功能完备的信息平台。
该信息平台可以在结合既有通信工具(QQ群、微信群、Email等)的基础上,构建交互式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团队指导教师、团队学生成员三类用户。其中系统管理员可由信管专业的教学负责人担任,分配“虚拟项目”版面,给指导教师与学生分配账号,并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指导教师可以登录平台,上传虚拟项目有关内容与要求,相应的参考资料,审核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团队各成员可以登录平台,提交阶段性工作成果。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版面进行工作交流,协作完成任务。该信息平台实现难度适中,软件部分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开发,并不断完善相关功能;在硬件方面,由于信管专业虚拟项目团队总人数有限,负载不大,使用信管实验室的普通服务器即可,甚至无须购买新的服务器。该信息平台的建设在经济上、技术上、管理上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五、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不足,引入“虚拟项目”概念,对基于“虚拟项目”的高校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尤其是对师生创新团队,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在内的教学改革进行阐述,并对为“虚拟项目”团队运作提供技术支撑的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进行介绍,论证其实施可行性。
基于“虚拟项目”的高校信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高校信管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清、知识储备“杂而不专”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推动教师追踪学科前沿与专业最新动态,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以“虚拟项目”为驱动,改革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冰原,黄传峰.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4-87.
[2]王世安.虚拟项目管理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職业,2007(11):70-71.
[3]马轶男.“项目教学法”在《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中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44.
[4]张志刚,项莉萍.基于虚拟软件工厂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9):5319-5320.
[5]王基生,于平太,李莹,孙苗苗.虚拟实验平台开发和应用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136-139.
[6]韩娜,乔什,桑海涛.虚拟项目中的团队与项目管理[J].计算机教育,2010(1):52-55.
[7]代春艳,杨艺.虚拟项目团队成员信任评估模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1):72-75.
[8]黄传峰,何力,卢冰原,谢育民.信管专业“虚拟企业”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与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8):118-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