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出《做客》的“乡土味”

2018-03-06潘林利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做客原著乡土

潘林利

《做客》是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情系乡土”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我校四位语文教师组建团队将这篇课文选定为参加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线集体备课活动的篇目。为了能真正上出一节有“乡土味”的课,我们团队以“乡土情怀”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通过磨课、评课的方式对这一节课进行了三次改动。

第一次教学设计,团队一位教师在学案中设计了如下问题:(1)请从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方面对本文进行鉴赏;(2)《平凡的世界》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进程中所走过的既平凡又壮美的人生画卷,虽然本书中所涉及的年代对你们而言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请你们在阅读此书时与长辈交流,并分享他们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人生。

这次教学设计的两个问题,一是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角度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其三要素;一是从名著整体阅读的角度就其“奋斗追求”的主旨进行拓展延伸。这一设计笔者投了反对票,因为第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引领学生对“三要素”进行鉴赏和评价这个角度在必修五小说单元已作为重点进行了讲授,在选修教材的学习上应从扩展学生视野的角度去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实力。第二个问题的灵感取自于清华大学2015年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邱勇校长关于推荐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的一封亲笔信,问题的设计注重名著整体阅读的迁移拓展,开放性很大,但问题引领的方向与《做客》联系不大。综合起来,这两个问题对解读文本没有深入性的发现。

第二次教学设计,笔者以“情系乡土”这个单元专题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修改。在备课前查阅了“乡土文学”流派的特点与发展等相关资料,再次阅读了原著,并仔细研读了聚焦《平凡的世界》中“乡土情怀”的评论文章,以此为基础提炼出了三个环节,并做成学案印发给学生。(1)初读反馈:阅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研读探究:文中善良、质朴、亲切的人物形象,充满泥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无不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围绕乡土情怀找出感触最深的文字并和大家分享体会。(3)迁移拓展:《做客》讲述的是黄土地上的普通儿女们的故事,正因为他们的普通,更显出生活的本真、简单、质朴的原初要义,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请大家结合原著的阅读将自己的共鸣写成一段文字。(字数不少于150字)

完成这次教学设计后,团队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教研组老师觉得倡导原著整书阅读并用单元主题“情系乡土”引领教学设计,这种想法有创意,且环节设置科学合理。只是上课过程中前两个环节只有简单的师生对话的不断重复而显得单调,并且第三个环节虽着眼于原著,但是在问题的思考方向上与第二个环节总有交叉重复之嫌,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内容的呈现还是师生的对话交流,“乡土味”还比较淡,没有充分体现“乡土情怀”引领教学设计的初衷。

为此,我们进行了第三次设计,印发的学案在原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添加了网上搜集的一篇教研论文:《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黄土地情怀》。这篇文章从“特有的黄土地语言”“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以及“对黄土地和农民的热爱和赞美”三个大的方面评介了其“乡土味”。这篇文章对消解学生因时代隔膜和地域差异无法真切感受乡土情怀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是在“研讨拓展”环节,仍是结合原著,感觉视野还是不够开阔,对乡土情怀的感受还不够味。

因此,第四次教学设计时我们主要针对在课堂中如何营造乡土氛围,“研讨拓展”环节中如何打开学生思维视域而斟酌讨论。设计后的公开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堂伊始,执教教师以“与经典同行 润人生底色”——《平凡的世界》原著阅读活动回顾深情导入,跟下来在“初读反馈”这个环节原本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人物+事件),但考虑到此题过于简单,并由教师概括为“孙少平受润叶之邀到其二爸家做客”的过渡语形式,迅速过渡到“悦读分享”这个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学生从《做客》中找出的体现“乡土情怀”的相关语句、段落投影在幻灯片上,并且要求以个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朗读出来,在这个环节中不论是学生的分享、教师的点评还是师生的对话都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在最后“研读拓展”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原著,联系所学,畅谈阅历,谈谈对文学作品中“乡土情怀”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研讨交流中谈及了自己的阅历,谈到了古诗词、现当代散文乃至外国作品中充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名篇佳作。教师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以总结,提炼出乡土文学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上的规律,并借势以茅盾的一段话作结:“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予了我们。”至此本课的乡土意味噴薄而出。

四次教学设计,两次公开课,35次的在线研讨交流,让我们这个团队的教师深切地体会到乡土文学作品中“乡土味”的挖掘需要教师在课前、在教学设计、在教学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做足文章,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体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交流。

首先是倡导原著整书阅读。钱理群先生说,基础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也曾生动地指出: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翰的海洋。我们应该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圈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的确,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引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学生捧起百万字的原著时,他们就从狭小的课本的一隅回归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回归到了语文学习的海洋。要上出《做客》一文的“乡土味”,如果光凭老师动情地介绍,或从文章学的角度详细地引领学生找寻、解析,那么学生始终与路遥先生倾注一生的热情讴歌的黄土地与父老乡亲有着深深的隔膜。只有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原著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他们才能与那片土地上的风景、人情、世故有着心心相通的交流。对此,钱理群先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牵着中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身边,互作介绍之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此次上课前的原著阅读活动我们定名为“与经典同行 润人生底色”,历时两个星期,从学生的书本批注和上交的读后感来看,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成长,从阅读中提升的素养。

其次是单元专题引领教学设计。《中国小说欣赏》这本选修教材将中国小说按内容分成了九个专题,以专题的形式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小说的风格、流派等。依托教材编写的初衷,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途径定为专题式教学。这样的“专题”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或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研究或探究价值、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样的“专题”应当是教学的切入点,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点。《做客》作为“情系乡土”中的重要篇章,探寻其作品的乡土情怀,上出文本的“乡土味”便成了引领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口。教学设计围绕路遥在作品扉页上“谨以此文献给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这句话进行整体安排;课堂主体部分的“悦读分享”“研究拓展”不论是朗读还是交流,不论是学生发言还是老师评析都紧扣这个中心;课前学案上印发的学习资料全是教师精选的对路遥及《平凡的世界》一书有关“乡土情怀”的评析文章;课后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的也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佳作。有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这些积累与整合,才有了即便时代、地域存在较大差异而仍然迸发出的心心互通的交流,才有了学生对那片充满苦难同时又充满希望的黄土高原的亲近,才有了对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由衷的敬仰。

[作者通联:湖南株洲县第五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客原著乡土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做客之道”
乡土中国
拔牙
做客
来我家做客吧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