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读书小札
2018-03-06史绍典
史绍典
1.《〈世说新语〉二则》,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选文。编者注曰:“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那么,何谓“志人小说”?这就隔膜了。“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變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义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在“预习”提示里,编者说:“《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这种对《世说新语》的介绍,有失偏颇。让人(尤其是学生)以为,《世说新语》就是专门记录那个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的。对《世说新语》,上述第1条已做介绍。这里,应为“《世说新语》中有部分内容记录了……”
3.谢太傅谢安值得一说。袁行霈先生有言,“余少时读《世说》,于魏晋风流未尝不心慕之。甫冠,忝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近体诗外尤喜读《世说》,每言及叔夜、季鹰、安石、遗少、道林诸人。则齿颊生香”,这里的“安石”就是谢安,此课本有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指王导;谢,即谢安。王谢均为士族,对东晋政权贡献最大。王导开创了东晋基业,谢安则保卫了它。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与王导是同祖父的堂兄弟,则王羲之乃王导之侄辈。文中“兄女”,为谢安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王凝之又是王羲之的次子。这是士族间的联姻,盘根错节、联络有亲矣。
4.跟谢安相关联的有两个著名典故。其一,东山再起。谢安初为佐著作郎,因病辞官,隐东山。朝廷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年四十出为桓温司马,迁中书令,官至司徒,见《世说新语·排调》。后因以东山起为隐士出仕的典故。其二,淝水之战。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前秦苻坚大举入侵,据寿阳。晋相谢安命谢石(谢安弟)谢玄(谢安侄)迎战,战于淝水。这是决定东晋王朝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后以弱胜强。淝水之战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世说新语·雅量》第35条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厉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如此破敌大事,清淡言之,被誉为雅量非常。此亦为魏晋风度。
5.关于《咏雪》文义。
首要的当然是良好的家庭教养,当下的“家庭教养”则为反讽。在“寒雪日”聚集子侄,一为家族的和谐,一为教养的不拘时令。尤其是“讲论文义”,养成与养育俱在其中,古人之重视文章义理,可见一斑。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即景命题。谢安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他知道文章和生活的关系,他引导孩子们对生活的关注,尤其是生活细节的拿捏。这里,命题的要点乃“白雪纷纷”。设想,谢安的“讲论文义”,肯定是有“备课”的。但他能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教学的“预设”。“欣然”,说明了他的灵动、豁达、敞亮、不拘,以及对教学实施的自诩。用今天的“行话”来说,这是“对话”情境在教学实施中的最上营造,同样具有教学法的引导意义。对于只能按教参、教案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此为改善的榜样。
兄子胡儿(谢朗)与兄女(谢道韫)回答,可参《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章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孔子的高屋建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谢朗的抢答有类于子路“率尔而对”,谢道韫的回答则像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公大笑乐”则堪比“夫子哂之”了。
6.“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优劣。“白雪纷纷”,以其“纷纷”之状,为“盛多貌”。它务必地域广大、自然形态、洋洋洒洒,且纷扬密集,以一人之手“撒盐空中”断不能形成如此态势。
宋陈善《扪虱新话》三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比雨雪,先集为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尝各有谓,故未可优劣论也。”如此翻案文章,实学究论学,罔顾“纷纷”的意境,不可信。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说:“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此乃的评。
7.另,《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冯紫英、薛蟠、蒋玉函、云儿饮酒,贾宝玉以吟出“女儿”的“悲”“愁”“喜”“乐”为新的酒令(同样是即席拟题),也堪称语用学的演习。如以“白雪纷纷何所似”为题一样,为古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只是薛蟠的“吟诗”最为不堪: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XXXX往里戳。但即令不堪的薛蟠,也要在端起酒杯的刹那,“吟”出几句话来,可见此种“语文训练”,在古人来说,堪称“深入人心”。
8.《陈太丘与友期行》,此以首句为题,台湾有教材题为《元方答客》,似乎还恰当些,为《世说新语·方正》第一则。“方正”,端平正直,也指人的品行正直不阿。endprint
陈元方的父亲陈太丘,本名陈寔,“太丘”乃河南的一个地名,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为太丘长,故人称“陈太丘”(同在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其人。又如柳柳州,韩荆州等)。与荀淑、钟皓、韩绍合称“颍川四长”,皆以清高有德行名世。《世说新语·德行》第六则载:“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这是说陈寔一家子去拜访荀淑,长子陈元方拉车,幼子季方执杖在车后跟从,孙子长文年幼坐在车里。到荀家,荀淑设宴款待他们,荀家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六龙轮番布菜。这成为当时的奇闻。人们甚至说陈寔一家子的出行是“真人东行”,并尊陈寔父子三人为“三君”。
9.陈纪,字元方,东汉颍川许昌人。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除了《德行》之十的内容以外,余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家人们的生活,分别是:《德行第一》之第六则“真人东行”、《德行第一》之第八则“难兄难弟”、《德行第一》之第十则“不失雍熙”、《言语第二》之第六则“忠臣孝子”、《政事第三》之第三则“互不相师”、《方正第五》之第一则“元方答客”、《规箴第十》之第三则“元方父丧”、《夙慧第十二》之第一则“蒸饭成粥”。
10.“难兄难弟”。陈太丘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是生了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才学见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并且这两个儿子又给他生了很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某天,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争吵,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品高,吵了好久争不出胜负,这两个娃娃跑到爷爷陈太丘那里,要老爷子下结论。没想到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德行》之第八则: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元方做季方的哥哥也难,季方做元方的弟弟也难)不知道小兄弟两个听到爷爷的决断会不会满意,但是爷爷的发自内心的得意和赞赏,以及后来长文孝文的才学出众,却不由得后世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来———生子孙若此,夫复何求!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泛,并成了个成语叫“难兄难弟”。“难”字读阴平(即“一声”),本来是“各有长处,难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将“难”解释成了“苦难”的“难”,“难”的读音也成了去声(即“四声”),成了“一起患难的人,共处同一个困难境地的人”的意思,这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目了。
11.余嘉锡先生考证,据《后汉书·陈寔传》,寔年已四十余矣。除太丘长,又在其后。元方年七岁时,寔尚未出仕,此称太丘,盖追叙之辞。
1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渲染背景。这里交待了人物:陈太丘、友、元方。故事起先本跟元方没有关系,是陈太丘与其友之间的事儿。若友果日中至,则此事当不会发生。所以七岁的元方,只是干着他小孩子的勾当——门外戏(游戏或嬉闹)。背景的情节十分紧凑,“期”“不至”“舍去”“乃至”,语甚急促,环环相扣,以致语多省略。隐含着相约、背约、守信、然诺等重大的诚信价值。其实,这里陈太丘也是够方正,“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友何以“过中不至”,乃至于太丘竟掐住时间“舍去”?未交待!太丘可否稍待片刻,以待其友?不可能!此亦魏晋风度也。且充分体现了《世说新语》语言简洁洗练,富于概括力的特点。
13.《世说新语》用语不仅简洁,而且能抓住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准确而生动,极富表现力。
这则故事记载了陈元方七岁时与客人的对答,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先看客人,他是由“问”而“怒”而“惭”而“引”,从这一连串“动作”,可以很鲜明地看到客人在七岁的元方面前感情变化的曲线。彬彬有礼的“问”,无名火中烧的“怒”,义亏理屈的“惭”,意欲改正的“引”,直是惟妙惟肖。
而元方则是坚守“礼”“理”,第一答“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恪守礼节、据实言明。第二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有理有节,以“无信”“无理”严辞驳斥,而使客人无言以对,终以“入门不顾”再显七岁的陈元方的方正。
14.《世说新语二则》,都说到了儿童的早聪早慧,而这却是源于良好的家庭教养以及家族的文脉传承。谢安的“讲论文义”,是从文章之义理入手,言文章大义,如曹丕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文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依凭。因此,古人在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的顺序上,跟当下是有所不同的。庄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强调先己后人。先提升、发展、完善好自己,然后再成就功业,这才不是本末倒置。所以谢安关心“儿女”,尤其开导他们留意自己、留意当下、留意生活、留意细节,这种教养,确属难能。而谢安家“儿女”之代代传承,可为明证。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则生活中小故事(由“守时”“守信”到“守礼”),开掘出“礼”“理”的做人规范,孩子的幼小,就要打好做人的根基,人是第一位的。陈元方,他是据理抗争,而非强词夺理;他是有理不让,而非无理取闹。所以,生活的“礼”“理”,是做人的底线、根基。
15.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作者通联: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