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轮舞》中的社会语言学模型

2018-03-06秦龙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料库

秦龙

摘 要: 本文主要以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模型及Bernstein和Labov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戏剧篇章中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语言特点,探究维也纳现代派代表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戏剧作品《轮舞》中的“可能世界”,并构建相应的社会语言学模型。

关键词: 三元动态关系 语料库 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十幕戏剧《轮舞》是奥地利文学家阿图尔·施尼茨勒的代表作品之一。《轮舞》产生于奥匈帝国濒临解体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深度剖析了维也纳社会中的种种龌龊与不堪,这成了很多文学研究对《轮舞》进行阐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很多文学研究都忽略了《轮舞》中戏剧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特征:《轮舞》的语言极具口语化和个性化,剧中的十个人物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的语言不是统一的,有的标准,有的则不够规范,还具有维也纳的方言特色。目前对《轮舞》中戏剧语言的语言学特征的研究只有Johne/Schweizer于2012年合著的论文,研究指出了《轮舞》中见面地点和人物语言的特点及语言与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①。但该论文采用的依然是单一的质性分析描写方法,缺乏量性方面的考察。此外,研究侧重于对戏剧语言及戏剧本身所构建的空间的阐释,并没有将篇章生产者和篇章接受者——作者和读者——的叙述和理解纳入,而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笔者以主要以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及Bernstein的“欠缺说”和Labov的“差异说”为基础,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软件,分析施尼茨勒戏剧作品《轮舞》中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语言特点,并构建《轮舞》中“可能世界”的社会语言学模型。

二、理论基础

1.以篇章为中心的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

Humboldt说:“语言研究除了语言使用本身外,还要说明人、一般世界,尤其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每个民族之间的类似性。”②很可惜,在大多数篇章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作为篇章生产者和接受者的人及场景等要素常被作为背景参数来分析。钱敏汝创造性地将这些要素放到与篇章同等的地位来描写,探明了篇章与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三者原则上能组成三种关系,即分别以人、篇章和世界为中心的三元动态关系③。钱敏汝阐述了这三种互动关系分别在何种状态下生效,以及哪种关系在篇章语用学的框架中起关键作用。笔者主要参考的分析模型是以篇章为中心的三元动态关系。

Foucault强调话语的社会性质。他认为,话语的社会性质是由医学、经济、政治、宗教、法律等人类的种种社会活动赋予的,同时受到这些社会活动的限定和控制,文学创作活动只是这些活动的一种④。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的,都是经过中介而被组织在话语中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只是一种话语关系,任何脱离话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Foucault的语言本体论强调篇章的中心作用,因此,我们不应把篇章看作是一个比句子范围更广阔、更具有独立性的意义单位,而应看到篇章在人类生活中的功能性,把它看作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⑤。如果语言仅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存在于词典和语法之中而不在各种活动领域得到应用,那么人的很多目标就不能实现,世界也无法建设。没有篇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联络就会中断,人与世界的关系也会陷入瘫痪。因此,篇章具有连接人与世界的功能,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篇章作为人的交际活动呈现方式处于中心地位⑥:

2.Bernstein的“欠缺说”和Labov的“差异说”

语言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观点当属英国社会语言学家Bernstein的“欠缺说”和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的“差异说”。Bernstei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欠缺说”标志着现代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开端。他认为,语言与社会阶层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社会阶层的差距越大,语言的差异就越明显;在一个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不同的说话方式,这些不同的话语方式又由于语言的社会化过程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结构,使这种社会结构获得一定的稳定性。社会阶层的划分使得语言被二分为“精密性”(即中层)语码和“局限性”(即下层)语码,精密性和局限性的判断依据是句子的复杂程度及语法和词汇变化多端的程度。局限性语码因其变化少而易于预测,话语表达显得啰唆,较少用复杂结构,用社会中层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是欠缺的(即“欠缺说”)⑦,方言常常被视为局限性代码。Bernstein的学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批评,Labov便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在调查研究黑人英语的基础上发现了这种语言形式的自身特点和价值,认为这种语言形式并无欠缺,而仅是标准英语的一种变体,具有自己的规律和表达方式(即“差异说”)⑧。在本文中,笔者将不会对两种学说之间的异同进行讨论,而是充分认识到两位社会语言学家的共识,即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语言学层面存在显著不同。

三、实证研究

在戏剧《轮舞》中,原本在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中指篇章生产者和接受者的“人”就成了作家施尼茨勒和读者,读者中也包含文学评论家;“篇章”即《轮舞》的文本,必要时也包含施尼茨勒关于《轮舞》创作的手记和日记;“世界”则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社会;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所产生的可能世界也就是生活在世纪之交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施尼茨勒和来自不同时空的读者共同构建的戏剧《戏剧》中的虚拟文学世界。笔者在实证研究中采用的语料库语言学软件主要包括文本清洁软件PowerGREP和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使用的语料来自数字图书馆Zeno.org和文学语料库Gutenberg-DE。

1.语料库构建与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普遍性,笔者收集了数字图书馆Zeno.org中施尼茨勒全部的戏剧文本,并以文学语料库Gutenberg-DE为补充构建本论文的语料库,保存为UTF-8格式文本文件,共计16部。在用PowerGREP對收集的戏剧篇章进行清洁后(删除页码、多余空格空行、多余中括号以及内嵌的广告),笔者使用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对研究语料库进行分析。经统计,本论文语料库中共有类符18248个,形符286537个,类符形符比约为6.37%,数值较小,这说明施尼茨勒的戏剧用词变化少,相对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生僻词汇。在关键词表中,形容词“年轻的”([德]jung)词频高达431,名词“姑娘”([德]M?覿del)词频高达251,这说明施尼茨勒的戏剧里年轻人和女子扮演着重要角色。endprint

2.不同社会阶层人物语言特点分析

构建以篇章为中心的《轮舞》理解模型必须强调篇章功能。篇章作为人与世界之间的纽带,起着连接人和世界的功能。Gro?覻e提出了以篇章功能为核心概念的篇章分类法,他认为诗歌、小说和戏剧都具有文艺功能,因此属于文艺性篇章⑨。笔者认为,文艺性篇章(即文学篇章)是真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映射,篇章的基本功能,即表达、联络、传信和驱动,都隐含其中,并产生美学作用。文学篇章的篇章功能在《轮舞》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有关社会阶层的信息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社会中层与上层人物通过其特有的语言特点与下层人物区别开来。在《轮舞》第一场“妓女和士兵”的对话片段⑩中,我们很难从汉语译文里发现妓女与士兵的语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动词没有屈折变化,德语中动词的屈折变化信息在翻译成汉语后都被“隐藏”了,因此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分析中我们必须参照德文原文。从德文原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士兵和妓女的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从Bernstein和Labov论述的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来看都属于社会下层的语言:

为了验证笔者在质性分析中的猜想,即不同社会阶层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我们需用AnConc软件进行量性检索分析。笔者以动词“走”([德]gehen)为例,检索其错误的第二分词形式gangen和正确的第二分词形式gegangen在研究语料库中出现的位置。从AnConc的检索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gangen只出现在士兵和妓女(即社会下层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共2次(参见图2),而正确的第二分词形式gegangen则大量出现在社会中上层人物的话语中:

对比《轮舞》第八场“诗人和女演员”(即社会中层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11},诗人和女演员的语言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明显不同于妓女和士兵的语言。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存在口语化表达,但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语言学层面明显更加符合语言学的标准和规则。

在《轮舞》第七场“甜姐和诗人”不同社会阶层人物之间的对话节选{12}中,两者在语言特点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诗人使用了第二虚拟式而甜姐没有,诗人的句法完整而甜姐不完整,诗人没有语法错误但甜姐有。但是,对话双方语言的差异在某些语言学层面上体现得并不明显,例如双方都用了很多口语化表达,语言都较为平实,没有长句难句。究其原因,是因为甜姐和诗人都在适应对方社会阶层的语言以便达到顺利沟通交流的目的,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和语用学的相关规则。

最后笔者参照社会上层与中层人物之间的对话,节选自《轮舞》第十场“男伯爵和女演员”{13}。通过解读德文原文和中文译文可以看出,社会中层人物与上层人物的语言相差无几,用词准确、句法完整、语法正确,相互之间都称呼对方为“您”(女演员率先改为“你”,男伯爵之后亦改为“你”),但社会上層人物的身份通过非言语行为表现了出来,例如男伯爵“解下佩剑”。

3.以篇章为中心的《轮舞》理解模型

戏剧篇章《轮舞》体现了作者施尼茨勒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作者通过篇章达到了意图,而读者的意图通过戏剧的接受历程反馈给了作者(《轮舞》的首演曾引起轩然大波,后被普遍接受)。《轮舞》描写的是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社会,这其实是作者施尼茨勒与其所生活的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他的一种言语行为;世纪之交维亚纳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包括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状况等,也都真实地体现在了他的戏剧《轮舞》中。施尼茨勒撰写戏剧《轮舞》的灵感和计划来源于他对其生存的真实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施尼茨勒作为世界中的一个个体,他的各种行为也在影响着他所生存的世界。以上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

四、总结与展望

根据出场人物的语言特征,笔者划分了他们的社会阶层,并构建了相应的社会语言学模型:

戏剧《轮舞》的“可能世界”中这种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与世纪之交维也纳社会的真实状况高度吻合,这表明了维也纳现代派作家施尼茨勒在写作手法上的自然主义风格。笔者依据以篇章为中心的人、篇章、世界三元动态关系模型和社会语言学理论,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最终构建了施尼茨勒戏剧《轮舞》中的社会语言学模型。

此外,笔者还指出了文学翻译的问题,即如何在文学翻译中保留源语言(尤其是屈折语)中的社会语言学信息(本文中即口语化省略、语法错误等),将作者通过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真实、完整地传达给不同国别和地域的读者。这也是翻译界所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注释:

①⑩{11}{12}{13}阿尔图尔·施尼茨勒.张玉书,译.轮舞[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03/2016:4-5,117-118,99,136-137.

②威廉·冯·洪堡特.钱敏汝,译.语言与人类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997:4.

③⑤⑥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27-328,224,330.

④Foucault M. Die Ordnung des Diskurses[M].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72:28-43.

⑦Labov W.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⑧Bernstein B. Studien zur sprachlichen Sozialisation[M]. Düsseldorf: P?覿dagogischer Verlag Schwann, 1973.

⑨Gro?覻e E U. Text und Kommunikation: eine linguistische Einführung in die Funktionen der Texte[M]. Stuttgart: Kohlhammer Verlag, 1976.endprint

參考文献:

[1]阿尔图尔·施尼茨勒.张玉书,译.轮舞[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03/2016.

[2]威廉·冯·洪堡特.钱敏汝,译.语言与人类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997.

[3]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Bernstein B. Studien zur sprachlichen Sozialisation[M]. Düsseldorf: P?覿dagogischer Verlag Schwann, 1973.

[5]Foucault M. Die Ordnung des Diskurses[M].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72.

[6]Gro?覻e E U. Text und Kommunikation: eine linguistische Einführung in die Funktionen der Texte[M]. Stuttgart: Kohlhammer Verlag, 1976.

[7]Johne G, Stefan S. Sprachr?覿ume und Lokalit?覿ten - Personenkonstellationen und soziale Einordnungen in Schnitzlers “Reigen”[M]. Schweizer S. Literatur-Kultur-Ideengeschichte: Vom Mittelalter bis heute. Bremen: EHV Academicpress, 2012: 41-56.

[8]Labov W.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Schnitzler A. Reigen[M]. Schnitzler A. Die Dramatischen Werke. Frankfurt a. M.: S. Fischer, 1962.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