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语文一年级教材插图的特点及运用

2018-03-06李伟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南瓜教材课文

李伟忠

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精美的插图,赢得了众多师生的喜爱。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是神奇的图画语言,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插图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一。同样的,教材插图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凸显了以下“中国元素”。

中国画:既有大师傅抱石的山水人物(识字《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插图),又有画家黄国想的写意荷花(课文《江南》插图)。古诗的插图(包括“日积月累”板块)都是国画作品,涉及到白鹅、山竹、明月、枯木等意象,诗与画的绝佳搭配,营造了绝美的诗画境界。

剪纸:《剪窗花》是一首儿歌,画家根据儿歌的内容,配上了喜鹊、梅花、鸡鸭、红鲤鱼、胖娃娃等剪纸作品,展现了淳厚的民情民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人文气息。

京剧:课文《口耳目》“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配图是两个京剧人物——穆桂英和包公,既形象地告知了“站”与“坐”的正确姿势,又很好地进行了京剧国粹的文化濡染。

甲骨文:识字《日月水火》展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羊、鸟、兔等汉字的甲骨文以及对应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汉字起源的同时,体会到祖先的创造智慧和汉字的源远流长,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儿童味

插图尊重、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表现儿童世界的童真与童趣。

一是人物的表现形式。教材插图多使用卡通人物形象,无论是简单勾画的人物轮廓,还是有背景组合的场景图画,人物造型均鲜活可爱,很容易使小朋友产生兴趣。对于动物形象,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也采用了卡通设计,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想象力丰富,儿童的世界就是童话的世界。所以,《小小的船》中的小女孩坐在了弯弯的月亮上;《拔萝卜》中的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和小老鼠,他们齐心协力地排成了队;“j q x”中“下棋”的是大猩猩和小瓢虫……

3.艺术美

插图,是一种绘画艺术,具有装饰功能,它与文字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读文字,看插图,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新教材的插图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这么两方面。

一是通版插图。这是本册教材插图布局的一次突破,占整整两页的插图更具背景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营造了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大情境,便于学生浸润式的融入与学习。这样的插图形式,让教材更像绘本。譬如《我是中国人》《日月明》“a o e ”“ao ou iu”《秋天》《江南》《小小的船》《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十多处。

二是色彩和谐。较多插图采用水彩技法,画面具有视觉通透感,色彩的透明性使画面产生一种明澈的表现效果,水的流动性生成淋漓酣畅、自然洒脱的意趣。细细地欣赏每幅插图,其间的色彩搭配都经过了画家的用心斟酌,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譬如,《春节童谣》中的两则小插图的用色,男孩穿着蓝色棉衣、蓝色鞋子,戴着蓝色手套;女孩穿着红色棉衣、红色鞋子,系着红色发箍。

4.时代感

插图内容在传承文化经典的基础上,也融入了许多时尚元素,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比如课文《影子》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三个小孩玩轮滑的情境;拼音“d t n l”插图中一个男孩在敲爵士鼓,一个女孩在跳芭蕾舞;拼音“ie ue er”插图中有一个女孩握着手机,戴着耳机,被手机中的音乐陶醉;拼音“ao ou iu”插图中的小象驾驶帆船,船帆上有奥运五环图案……插图中许多女孩剪的发型也是当下流行的齐刘海设计,柔顺的波波头线条,将女孩衬得清新活泼、天真可爱。

插图的功能一般可分为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它的促进功能,借助插图来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引领观察、展开想象、训练表达、促进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利用插图,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往往是“由图到文”,他们拿到语文教材后的第一举动是去翻里面的图片,觉得感兴趣才会去读文字。小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直观形象的喜爱,值得我们珍视。因此,插图便成为导入新课的有效资源。例如《小小的船》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图中湛蓝的星空、金色的月牙、可爱的小姑娘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美。在新课引入时,不妨让学生说说在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引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2.利用插图,帮助理解

插图是无字的书,是文章重要内容的直观再现,为学生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提供了参照和依据。在教学中,我们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引领他们仔细品味画面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大小多少》一课,学生可以通过插图来认识生活中可能没见过的黄牛、枣与杏子,还可以非常直观地通过四幅插图比较出:黄牛大、猫小;苹果大、枣小;一群鸭子多、一只鸟少;一堆杏子多、一个桃少。这样的四幅插图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记住课文的内容,并背诵出来。

3.利用插图,引领观察

许多学习内容是暗含在课文插图中的,须要学生认真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既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也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例如学习拼音“ai ei ui”,就可以充分借助书本中情境图来进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图中隐含着许多带有韵母ai ei ui的字词。与ai有关的:老奶奶、白头发、挨着树、爱读书、小白兔、抬起头、孩子、矮凳、小圆台等;与ei有关的:杯子、围巾、围拢、背对、妹妹、背书包、微笑等;与ui有关的:咧嘴、伸腿、一杯水、灰色、翠绿等。

4.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插图毕竟是静态的画面,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正因如此,插图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只提供了两幅情境图,一幅是小兔在外面发现了一只大南瓜,另一幅是小兔把南瓜运回了家,也就是只有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故事的过程——小兔通過什么方法把南瓜运回家,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将这两幅图联系起来看,就能想出许多运南瓜的方法:先把南瓜侧过来,然后慢慢地滚着走;自己搬不动,请小熊来帮忙;找一根木棍当撬棒,让南瓜不断地“翻身”……

5.利用插图,训练表达

我们可以根据插图的内容,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或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譬如我们可以借助《大还是小》中的四幅插图,找到好多表达训练的点:(1)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图中的小男孩在干什么呀?说给同桌听听。(3)仔细看看第二幅图,然后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我的“小”。(4)比较着看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5)根据课文中的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6.利用插图,促进思维

插图是抽象文字的形象化表达。将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学习,既能帮助学生的认知,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语文园地七”的“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三排文字,第一排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第二排是:爸爸、妈妈、伯伯、叔叔;第三排是爷爷、奶奶。这三排称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衬在词语后面的这棵大树就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爷爷、奶奶就好比大树的树干,爸爸、妈妈、伯伯、叔叔就是树干上分叉的树枝,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则是从树枝上分叉出来的小枝丫。这幅树形图,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可视化思维工具。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瓜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南瓜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