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有三沙四千里,不负汉唐南海旗
——三沙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

2018-03-06王冬梅吴觉妮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沙沙市岛礁

王冬梅 吴觉妮

(海南省图书馆,海南海口 570203)

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这个战略目标对海南省三沙市而言,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沙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海岛城市,经过4年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无到有,文化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三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1 三沙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实践的基本情况

1.1 三沙概况与基础设施建设

三沙市位于我国南海,建制上是海南省第三个地级市,下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管辖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60多万平方千米,共有永兴社区、美济社区、赵述社区、晋卿社区、羚羊社区、鸭公社区、北岛社区、银屿社区、甘泉社区、永兴营区社区10个社区居委会,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成立后,以“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为中心目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完美实现从海岛到新兴的现代海岛城市的华丽转身。三沙市建设成能让渔民留下来生活的家,让三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可能,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走上正轨。

1.2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成果

随着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空前推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满足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渔民长时间留在岛上生活。在远离内陆的南海岛屿上,人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慰藉,能与内陆实现通邮、通讯,收看广播、电视,参加文体活动,是三沙人幸福的期盼。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三沙居民的幸福指数。经过四年的建设,三沙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文化设施从无到有,公共文化技术应用从弱到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南疆边陲的海岛城市,如同大城市一样经常举办文化大餐,有中央民族乐团采风团、北京市文联艺术家团、北京市东城区艺术家……。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艺术家访问三沙,为岛礁军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化活动。

表1 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1]

表2 三沙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表[2]

2 三沙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2.1 三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三沙市的战略地位和气候环境决定了三沙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三沙是维护国家主权、海洋权益的重要战略支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与国家主权意识紧密结合,公共文化为维护国家主权、海洋权益服务;二是三沙在遥远的南海上,军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三是三沙市驻岛主要有部队官兵、渔民、三沙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人员类别较为单一,文化需求差异较大,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四是三沙气候因素导致项目建设难、生产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功能性、实用性、科技性的要求更高;五是三沙岛礁地貌景观罕见,水域景观独特、遗址遗迹众多,历史文化丰富,挖掘、推广三沙特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

2.2 推动与制约三沙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2.2.1 推动因素

国家战略:中央设立三沙市,是维护国家主权,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三沙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岛礁对建设海洋强国极其重要。三沙独特的地理区位因素,决定了三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导向意识、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地方响应:从海南省委省政府到三沙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三沙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精神,从资金配套到项目建设、人员保障等方面全力投入;民众需求:随着驻岛官兵和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子女教育、自身素质等需求的意识提高,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和盼望越发高涨;国人支持:捍卫国家南海领土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全国人民热情支持三沙各项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领域。各地机构、个人主动积极赶赴三沙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全国人民对三沙的热切关注与支持是三沙发展的重要动力。

2.2.2 制约因素

虽然三沙市经过四年的努力建设,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局部的,三沙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生活艰难的地方。三沙平均每年发生台风6~7次,最多达10余次,台风旺季为每年7~10月。年平均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每年12月至次年5月为少雨期,6月至11月为多雨期[3]。在这种气候环境下,台风天和雨季对生活和工作造成阻滞;在岛礁上生产生活难、建设难、管理难、工作难,高温、高湿、高辐射(阳光辐射)、高盐分,工作状态是“风+浪”,工作条件比较恶劣。这些困难导致建设进度与内陆地区有很大区别,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场地选择造成制约。各岛礁上驻扎军民,岛礁上居民绝大多数是渔民,习惯于日落而做,日出而息的生活;岛礁分布分散,间隔距离远,军民如何共用文化设施,如何管理,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各岛礁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的情况下,让驻岛军警民有了享受文化的环境和条件,在目前良好开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 三沙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3.1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标准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思路。我国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是形成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在基本文化权益的享有上有具体内涵、有实现途径。四年来,三沙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面对三沙实际情况,仍需继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因此,三沙市政府紧锣密鼓开展下一步的工作。一是全面规划、推进建设西沙海底光缆;二是建立满足需要的海上基站、平台及船上的流动基站等设施,提高网络信号的覆盖面;三是进一步加强三沙卫视、哨兵电视台、“南海之声”广播、应急广播等媒介设施建设,巩固“幸福三沙”的传播平台和手段;四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建设数字化的科技馆、展览馆、规划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集成展馆;五是加强与电信、邮政等单位的紧密合作,实施好海上卫星、通信服务相关工程;六是推进覆盖三沙海域、陆域、空域的立体动态感知传输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应急通讯体系的建设,提高海上信号的覆盖率;七是进一步建设三沙特色的广电文体设施,组织有特色的文艺、文化团体和队伍,开展具有三沙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创作更多具有三沙味的文化精品;八是联合中国邮政办好三沙邮政业务,为幸福三沙提供保障和动力;九是要建立和完善各基层岛礁文化室、图书室、电教室、文物室等基层公共服务场所,不断拓展覆盖范围,为海岛居民提供更多精神食粮[4]。同时,依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要求配备物资设备人员,实现公共文化的标准化、均等化,让更多三沙人受益。

3.2 加快探索三沙文化建设模式,打造海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典范

三沙市作为浪花上的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如何建设好三沙,保护好三沙,让三沙人在美丽的海岛城市上幸福生活,是三沙人追求的目标。省委书记罗保铭对三沙建设提出争创军民融合、资源节约、生态良性循环、海岛风格的“四个典范”。在这四个典范的基础上,三沙市正加快探索三沙文化建设模式,打造第五个的典范——海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典范。

一是建设岛礁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每个岛礁因地制宜建有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场、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根据各岛礁的特色开发本岛礁文化。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的体系化,在人居岛礁着力推进“五所合一”馆舍建设,具备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值班室、会议室五合一功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二是构建全(军)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三沙市政府从岛礁建设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和爱好,在赵述岛、北岛、晋卿岛、鸭公岛、银屿岛、甘泉岛、羚羊岛等人居岛礁上,大力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便利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日常的广场舞、唱KTV、玩帆船;节日的元宵节游园灯谜活动、七一军民联欢、七夕诗歌赏月等文化活动。同时不定期邀请知名艺术家、作家等文化工作者和双拥艺术团到三沙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

三是推进高效运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三沙着力推进立体的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海上信号的覆盖面,构建完善、全覆盖的公共数字文化系统。目前,三沙市不仅全面实现居人岛礁实现4G网络、WFIT覆盖,配备电子阅报栏、电子触摸屏等设备,并对“三沙1号”轮上配置移动基站,实现海上航程WFIT信号全覆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设施的逐步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载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效能,有效消除信息孤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四是开发生机盎然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体系。与企业合作: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化精品,三沙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片厂(集团)合作,联手开发三沙历史文化系列产品;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三沙市与中国出版集团合作,共建三沙图书馆,每年为三沙图书馆捐赠最新精品图书。借助文化企业拥有的品牌资源、产品资源、作者资源等优势,联合举办名人讲座、作者签售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在三沙市全面开展。与机构合作:与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文联、北京大学等机构合作,创作更多宣传三沙文化的作品。

五是建立承前启后的三沙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体系。三沙市结合国家主权与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建立三沙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体系,由政府主导保护历史文物,挖掘传统文化传承三沙文化。三沙从“请文化”“寻文化”“合文化”“创文化”四个方面克服困难、突破瓶颈,创新思维开展文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5]。将三沙文化建设与三沙人民群众现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海洋强国意识、南海主权意识全面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六是构建高效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2014年起,永兴岛上可收看80多套电视节目,包含15套高清电视节目;人居岛礁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60多套卫视节目和四五个广播频率供渔民们选择,三沙卫视在三沙各人居岛礁的实现全覆盖;稍后,将在永暑礁及其他岛礁上建广播电台,实现电台覆盖整个南海地区[6];三沙市和新华社海南分社负责的“中国三沙”党政客户端2016年7月上线,通过图文、动画、音视频等全媒体手段,全方位展示三沙、南海历史和当前发展及未来走势;下一步,三沙市将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全力推动三沙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三沙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7]。

3.3 加快挖掘三沙文化优势,构建“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文化模式

加强公共文化的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三沙市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产出”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三沙文化发展内在源动力,挖掘三沙文化优势,构建“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文化模式。

一是挖掘三沙历史文物,向世界宣示南海主权。三沙历史文物具有多重作用和价值,是中华先民对南海诸岛“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管辖”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在维护南海主权斗争中宣示主权的重要物证和无可争辩的事实依据。三沙市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设立文物保护站,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三沙军民建设、守护祖宗海的豪情。据不完全统计,三沙市已确认的重要文物有32处,经确认的水下文化遗存有124处,其中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三沙市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保护计划。进一步整合文物古迹资源,更好地发挥三沙文物特有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二是谋求多方合作,促进三沙文化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1)三沙市与中央新影集团签订5年的合作协议,实现全方位合作。全面深入挖掘近现代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历史与文化,为宣示我南海主权提供历史佐证。开发“口述历史”影像库,对与三沙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等相关的人和事进行历史寻访及抢救性拍摄,形成具有史料价值的媒体影像库;与“口述历史”工程结合,精选史实考证、人物故事、解说词、史料图片等内容编辑成系列图书,出版发行。并依据三沙市史实史料征集寻访活动的成果,创作推广宣传片、影视剧、动画片、歌曲、音乐剧、动漫游戏等产品[9],丰富三沙军民文化生活,推动三沙文化事业发展。(2)与海南出版社合作,在三沙建立书屋、书院,发挥海南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出版三沙文化精品,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学者办讲座,让岛礁上军民感受到文化熏陶。(3)与文化界合作,集结文化界人士的力量挖掘三沙文化。中国作家协会组织著名作家“文学三沙行”活动,感受三沙、书写三沙、回味三沙[10]。

三是重视三沙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三沙市不设“围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挖掘三沙文化优势,打造三沙文化品牌。(1)文化与景观相结合:在七连屿打造“赵述岛珊瑚石屋”,从历史、背景、现状、意义等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介绍被称为“南海天书”的更路簿发展史。开发风光片、微电影、画册、图章和VR视觉体验等一系列产品,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更宽阔的视角,让人们真实地感受七连屿的变化和三沙文化的魅力[11]。(2)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三沙旅游是三沙市开发的重点品牌项目,各岛礁文化遗址、西沙海洋博物馆、海底文物等文化产品均是值得期待的旅游产品。三沙将进一步开发其他旅游线路,例如,三沙主权文化、岛礁文化、海洋文化等。同时,三沙市组织开展“南海丝路,神奇三沙”创意大赛,充分展示、宣传三沙的神圣海疆,推动祖国最美海域海洋历史文化和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通过创意大赛活动开发一批具有三沙特色,集纪念性、观赏性、收藏性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产品[12],让三沙文化之旅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3)文化与活动相结合:如三沙市与海南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三沙梦·中国心”三沙诗歌征集活动[13],“情牵南海 唱响三沙”三沙设市四周年系列活动暨2016年全国高校歌手大赛[14],“印像·祖宗海”三沙图片征集暨设市四周年摄影大赛等,以多种文化形式,结合三沙市丰富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描绘三沙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的历史人文,弘扬三沙建设者的精气神,进一步宣传三沙形象,让更多人走近三沙,关心南海,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为主权三沙、美丽三沙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4 结语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三沙设市近5年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广电、文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缩小三沙与内陆的差距,大大丰富了岛礁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沙人将在过去5年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最新的理念和机制,来建设、完善这片祖宗海上的公共文化事业,让三沙人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如同著名作家刘醒龙所吟啸:我有三沙四千里,不负汉唐南海旗[15],让更多人深刻体会“主权三沙,幸福三沙,美丽三沙”的真正意义。

〔1〕〔2〕 表格数据来源于三沙市人民政府网站.

〔3〕 三沙市新闻中心.三沙概览[EB/OL].[2013-12-27].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488

〔4〕 洪媛媛.全面推进信号覆盖建设海上立体网络[EB/OL].[2015-10-30].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4630

〔5〕 王蓓蓓,肖杰.让创意融入每个工作者的血液[EB/OL].[2016-05-20].http://www.sansha.gov.cn/toutiao.php?xuh=6134

〔6〕 凤凰网.中国气象局长透露将在永暑礁建广播电台[EB/OL].[2016-08-21].http://news.ifeng.com/a/20160821/49813951_0.shtml

〔7〕 王蓓蓓,肖杰.借智引智推进三沙信息化建设[EB/OL].[2016-08-12].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6829

〔8〕 王蓓蓓.三沙市着力加强历史文物保护[EB/OL].[2016-07-18].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6547

〔9〕 王蓓蓓.我市口述历史资料首出成果[EB/OL].[2016-04-14].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5944

〔10〕 洪媛媛.17名作家与三沙架起文学长桥[EB/OL].[2016-07-08].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6454

〔11〕 王蓓蓓.七连屿发布系列文化产品 奏响“耕海牧渔”之歌[EB/OL].[2016-07-27].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6688

〔12〕 马伟元.“三沙梦.中国心”三沙诗歌征集活动5月10日启动[EB/OL].[2015-05-10].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5/05/10/017552069.shtml

〔13〕 三沙市新闻中心.三沙市将举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EB/OL].[2016-05-13].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6108

〔14〕 刘焜.“情牵南海.唱响三沙”[EB/OL].[2016-07-29].http://www.sansha.gov.cn/page.php?xuh=6719

〔15〕 刘操.我有三沙四千里 不负汉唐南海旗[EB/OL].[2016-07-12].http://hnrb.hinews.cn/html/2016-07/12/content_5_2.htm

猜你喜欢

三沙沙市岛礁
我的三沙我的家
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的100年
体系作战条件下岛礁作战中辅助决策问题研究
在三沙的海面上升一次国旗(二首)
无人机告白
基于OODA过程的岛礁防空CGF模型
近35年来热带风暴对我国南海岛礁的影响分析
岛礁区攻防作战的历史演变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