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
2018-03-06孙凡舒逄红梅
孙凡舒 逄红梅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
伴随着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就业价值观与新兴就业价值观不断碰撞,大学生择业选择日趋多元化,然而当下,大部分面临择业的大学生仍以精英化教育阶段自居。据统计,2016年辽宁省就出现了17.5万人次的供需缺口。这种日益增长的就业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有着显著的差距。为缓解这一矛盾,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念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然而仅仅依靠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抑制“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影响着其就业价值取向。基于此,本文从外在表征和内在需求两大方面,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计问卷,对辽宁省内12所高校进行分层抽样调查,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其良性就业。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发展是基于内在需求的驱动,即动机使然。而动机对于不同的人及同一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又有所区别,但这种不同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需求动机总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先后顺序出现,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达到不同的发展境界。他将人的动机需求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强调人类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同层次的需要直接决定价值取向。
2 当前辽宁省各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
为深入分析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我们以辽宁省内高校为样本,以辽宁省内12所高校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并分析数据。共发放网络问卷952份,对网络问卷进行筛选,去除相对矛盾的问卷及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862份,问卷回收率为90.5%。在保留的问卷中,男生所占比例为51.16%,女生所占比例为48.84%;其中大一大二生占30.16%,大三大四生占43.27%,研究生占26.57%。所涉院校类型包括985类院校(16.59%)、211类院校(23.55%)、普通一本院校(25.06%)、二本类院校(26.22%)、专科类院校(8.58%)。
本次调查结果呈现如下特征:
1 、生理需求为刚需。92.81%的受访高校大学生比较看重薪资和福利待遇,这与目前的公务员热现象若合符节。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最低等级需求,人在满足这一需求后才会索取更高层次的需求。16.8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住房和交通并非刚需,这是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同时也是现实与需求的冲突。随着辽宁省经济迅速发展,人才引进政策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外地高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辽宁省工作,但经济增长的弊端在于物价及房价的快速增长,刚刚走出的校门的高校大学生买不起房。租房还是买房?开车还是打车?这些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即将工作的“90后们”的心头。
2 、安全需求较重要。88.0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安全是他们顺利工作的前提,他们的预期工作无论从生命健康、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还是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险方面都需要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同时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目标预期合理,但同时功利性较强。
3 、社会需求较寻常。与前两个需求相比,社会需求中仅有36.08%的人认为工作是否能够切合实际的认识自己的价值定位特别重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自身就业有着大致的发展方向,却缺少具体的职业规划。其中8%的人认为工作不需要和兴趣爱好相应,而8.46%的人选择在工作太忙的时候忽略家庭成员的交往。这体现了从学校步入社会这个阶段中的一个落差问题。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市场环境了解的并不透彻,在毕业后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顺利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原因在于对自身认识不够全面透彻。
4 、尊重需求变黑马。调查发现,93.1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社会地位、人际评价、自信心等在就业中很重要。“90后”是特立独行的一代人,他们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长大,有着幸福稳定的家庭,有着强大的自信及务实精神。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受访大学生认为尊重需求较社会需求更重要。大学生对于尊重方面的需求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
5 、自我实现变鸡肋。38.05%的人认为自身创造力能够得到满足特别重要,75.87%的人认为找一份晋升空间较大的工作对自己相当重要。而11.72%的人认为创造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不重要甚至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这体现了高校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这是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弊端之一。这种非理性的就业观会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加速“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现象。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层次需求,是职业规划中的最终目标,这种现象会随着大学生就业时间久了而发生变化。
3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建议
3.1 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水平,平衡大学生主体意识
平衡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到在就业上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因而不必为出身二本院校而忧心忡忡,也不要因为毕业知名学府而高枕无忧,在对自身的就业选择规划出明确的方向之后,会进行高效的职业筛选、清晰的职场定位,进而形成“好能升优、优化转精”的就业能力。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水平,在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里最大限度的运用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质量,提升自身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空间。
3.2 家庭观念的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先接受的教育,其对主体的行为养成、意识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往往从孩子尚未成年的时候就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就业道路,这种方式尚不可取。这种较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以物质价值来衡量一个职位的好坏,要将孩子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相匹配,同时尊重孩子的理性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主体性选择,以锻炼提升孩子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培养孩子服务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及时疏通孩子内心的就业焦虑与压力,切不能责备孩子,不能让其因一时的错误而否定自己。通过自身的择业经历教育孩子,放低孩子就业期待,直面应对就业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到就业竞争中去。
3.3 高校的科学教育引导
高校教育是对学生的一次再教育,对塑造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校园环境是学生除家庭环境外接触较多的环境。优质的校园环境会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综合宿舍和人生规划。高校应该开掘适宜的人文环境、深化优质的校史底蕴,优化教育教学建设,强化教师育人重责,结合时代需要,创设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做到以考量学生综合素质为衡量标尺,打破固有的单纯追求高学分、高成绩的学生评比标准。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因才而教,让传道更持久、授业更精准、解惑更全面,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形成具体准确的职业定位,高校不再一味追求就业数量,而向就业质量上转变,不断完善就业教育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就业信息,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帮助毕业生完成从学业向职业的过渡。
3.4 国家政策保障及社会规范引导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恐惧、就业焦虑、盲目跟风等心态,我国各部门各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制度,以保障毕业生能成功就业。
辽宁省作为老牌工业大省,政府部门在转变产业结构方面大力除陈布新,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扭转过去第二产业独大的局面,从而设置更多创新型岗位,还要针对毕业生自身能力、就业需求的差异,提供更多基础性、基层性、实践性、普适性岗位。同时政府部门应采取 “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有效措施和优惠政策来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需求,并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前期咨询、中期帮扶、后期保障的完整服务链,优化本省就职岗位条件,多方向、全方位提高本省就业需求,内化毕业生供应,提升本省就业岗位品质,从而加速本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进而促进本省经济全面发展。为从根本上杜绝恶意争抢人员、虚报职薪标准、缺失人身保障等现状,各地区各级政府都应尽快规范就业市场监督管制机能,完善用人单位信息登记审核制度,营造公平竞争适才录用的良性环境。严厉杜绝不正当竞争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加大力度解决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弊病,为毕业生能公平参与就业竞争创制公正公开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当地特色,高校可以与各企事业举办春秋季校园招聘会,搭建校企就业平台,及时招收适合人员,消化毕业学生,尽量避免人才外流、招聘市场臃杂等现象的发生。政府还要针对暂缓就业、未适就业人员设置相关咨询、培训、帮扶组织,可通过介绍临时工作、兼职时工等方式来让他们适应就业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1] 孟宁,孟玲.高校扩招后的情况分析与展望[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17-18
[2] 杨慧.本科生与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石艳玲.市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1997, 02):7-11.
[4] 张存库.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02):61-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