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研究
——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
2018-03-06李改婷贺佳
李改婷,贺佳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具体系统地表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河北传媒学院是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下的一所全日制艺术类院校,也是该省唯一一所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民办高校,该校秉承着素质教育的方针,在人才培养中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创新人才培养既有极大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最大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
大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尤其是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基本阵地的大学是关键。
首先,从人才培养角度各专业都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专业已经抛弃过去固有的传统思维,以创新为主,在课程上以鼓励学生创新作为改革的方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检验他们学业水平的标准,创办出了有特色的学科体系。该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进行教学,为了凸显其教学能力,该专业在毕业环节要求全部学生都采用毕业设计,彻底抛弃了原来以论文检验毕业能力的旧方法。
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了自己的思维,在教学中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知识的纯粹积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说、学生记的单一局面,学生只是各种的背诵、模仿和练习,大多时候不用动脑子。但是河北传媒学院现阶段的大多数课堂已经抛弃了这种传统教学,比方说影视艺术学院的《导演创作》课,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大量情景,模拟各种拍摄现场,让学生感受导演的工作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旁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次,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较多,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创意,力求真正做到专业和实践的结合。舞蹈学院强调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螺旋式教学模式。形成了“把学生推向舞台上,把舞台搭建在社会”的办学特色,实现了毕业与就业零距离过渡。这样的实战演出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多开动脑筋,展现创新创意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舞蹈作品保持长盛不衰。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和“走出去”的实践培养机制是河北传媒学院一直以来做得比较成功的创新培养机制。
最后,学生就业阶段尤其鼓励他们采用创业的方式,在二级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协力合作下,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开设科学化的系列创业指导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的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河北传媒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机制正在进一步地融合到整个人才培养中,并将形成更加强有力的有效体系。
2 存在的问题:实施创新机制的配备不足
河北传媒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民办院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然而民办院校自筹资金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实施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配备不足,因此很难长期有利的执行现有机制,这同时也影响了创新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实习实训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传媒学院已经拥有“媒介融合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全媒体数字音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两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112个校级实习基地,122个实验实训室,4000m2文化创意产业园每年可供3000名学生实习。然而,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还是不能满足全校40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共近15000人的创新实践活动。而且,这些实训基地中能够大规模长期稳定地接受学生,并且能够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毕竟为数不多。
第二,民办院校的师资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民办院校师资缺口较大,河北传媒学院作为河北省民办高校中的佼佼者,师生比达到了1∶14.03,然而这并没有达到创新培养中教师可以做到直接辅导的最佳比例。其次,民办院校师资流动性比较大,这样一些课程没有办法形成前后有效地衔接,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仅仅依靠校内资源,要能够引进大量的业界专家,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必不可缺的必要环节。河北传媒学院在这点上虽然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业界专家现场指导的次数不够多,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通识课程的保障不足。在对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自己创新能力发展的中后期需要大量的通识课程作为支撑。实际上,普通教育类的通识课在世界高等学校中所占比重很大,麻省理工学院要求这类课程的学分必须达到总学分的1/2,我国的知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也都在百门以上,但是在民办院校中,由于受到上述师资问题的影响,通识类的选修课门数不足,即便列出的课程门数不少,但是真正开设的并不多。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艺术类院校,很多时候艺术最终是与文化素养结合在一起的,当学生的创意需要以一定文化素养做支撑的时候,通识课程相对较少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北传媒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基本形成。这其中有该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例如“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和“走出去”的实践培养机制;也有正在探索中的方式方法,例如正在进行深入进行的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还有在新时代中需要进一步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河北传媒学院名列中国艺术类民办大学第一、河北省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名第一,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办高校的水平。以河北传媒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形成可行性策略,从而在相类似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31.
[2]朱楠,任保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30-32.
[3]张晓明,陈洪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16(11):77-81.
[4]张典兵.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教育与职业,2015(1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