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问题
2018-03-06刘欢欢
刘欢欢
(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的跟上物质发展的步伐,这其中的原因总结为三点:其一,我们民族自身对本土形成的传统文化存在许多误区和不正确的态度;其二,在继承优秀本根核心文化的问题上总出现一些偏差,以及如何继承与正确发扬之间的关系不清;其三,在现实社会问题上,传统文化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正确的价值。
1 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的误区和态度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在内涵上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自豪感;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三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价值的导向,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固底色。
1.2 当前我国两种文化态度误区
文化自负和自卑都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我国当前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自身文化重视不够,建设不足等主观原因,在培养文化自身的工程中,要借鉴本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认识本土文化的优势和不足,用端正的心态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坚定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和互动发展
2.1 兼容并蓄地置身创新
2.1.1 牢固树立文化发展的“两为”方向,坚持“双百”和“双创”方针有机结合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进一步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后,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反复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双创”方针是我党在新形势下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所作出的新的文化理论概括,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问题的科学指南。“二为”方向与“双百”“双创”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侧重指出了文化发展目标方向的问题,而“双创”方针更侧重指出路径和方法的问题,三者都是根本、长远的,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2.1.2 加快梳理传统文化精华内容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进一步有机结合
推动传统文化精华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想融通,做好基础工作与创新转化工作相结合。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做好梳理工作和融入工作。传统文化浩瀚如海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梳理和总结。在历史上,汉代整理古籍,编撰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别录》,唐代组织编撰了经学经文形成儒学经典《五经正义》,明代编撰了《永乐大典》,清代编撰了《四库全书》。这些整理工作虽然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对文化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我们的技术和物质水平比以前更丰富,有更好的条件可以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梳理工作,首先要尽快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深入古文化村落、遗产保护地收集遗留文化碎片,启动中华传统文化编撰工作,分门别类推进。
2.2 清醒自信地与外互动
2.2.1 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文化开放性的尺度
近代伴随着民族兴衰和国运沉浮,传统文化遭遇巨大危机,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面对世界文化开放性的尺度上把握不准。一种完全放弃自身民族文化优势性,唯洋是从、唯洋为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落后,不如西方;另外一种是盲目排外、固步自封,以复兴新儒学为由贬低、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再有一种是批评马克思主义,认为其不能再继续指导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再相信。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时代化问题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误区,而且在根本的指导思想上出现的误解,说明在处理世界各民族文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在中国历史上,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惯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艺术领域,中国近代的绘画、电影、话剧等,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脚下这块肥沃的土地,大力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并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2.2.2 疏通各民族文化为我所用与中华文化自我消化的筋骨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广泛借鉴吸收各国民族思想,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注入新法人活力。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敞开大门,在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思潮争相涌入,各民族文化良莠不齐,孰好孰坏短期内一时没办法完全辨认。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点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接收,融入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更需要一个阶段和过程。为我所用与自我消化在社会推动力下才能融为一体,不然就像一个人吃东西一样,突然换个口味的食物在胃部环境还没适应的情况下就会倒吐食物,不仅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容易破坏本来的食欲。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在长期适应儒家主流的思想滋养下,中华民族喜欢温温如玉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刺激下,自由、民主、平等让中国人从生理和心理上不能适应,在固守传统的思想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造成对文化的排斥,喝着洋酒、跳着迪斯科才是思想的本质。所以,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文化知识领域的巨大断层,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我发展的断层。要吸收外来文化,首先本民族文化的肌理还是好的。在新一届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胯骨疗伤,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相信中华文化又迎来一个盛世。
3 在良性社会氛围中夯实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成果
3.1 文化内容时刻反映中国的世情、国情、党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文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优秀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隐形作用,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文化的作用都不可小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上,在人类历史是伟大的创举,同时也是共产主义艰难的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到今天,国家建设者们都思考文化领域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首先都是在中国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中和中国自身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我党成长的水平中去思考。世情、国情、党情是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观点。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实际才能看清文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以及如何保护已经取得文化成果。目前,世界主题任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世界各地一直存在战争与暴力的因素,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今天的状态,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瓶颈,各国瞠目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经济实体,美国加紧对中国的包围,在经济领域的制裁显而易见。
3.2 夯实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直接反映其社会发展水平,要想实现文化创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提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民,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良好社会环境,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我国教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中华传统文化都需要加强融入,在文化熏陶中将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带进校园,让各类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群体全面性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热爱传统文化。另外道德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修养,营造全民学习的文化氛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文化在国际话语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版,第183页.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2016.
[3]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M].党建,2017,(7).
[4]徐光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8.
[5]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J].青年记者,2017(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