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话中的联绵词考源
2018-03-06孙静云
孙静云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玉林话中的联绵词属于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也有着词汇的内部形式可寻,它是可以分别进行探源的。虽然联绵词具有一词多形、音随字转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音义关系来进行分别考源,以下将对玉林话的“䆡䆲[laŋ21haŋ54]”和“沌沌[tan21tan21]”这两个联绵词进行探源,考释它们的语源义。
1 䆡䆲
“䆡䆲”的意思为“表示空阔的地方”,玉林话中读[laŋ21haŋ54],如“兀边䆡䆲堆了好多垃圾。”(意思是那边空阔的地方堆放了许多生活废弃物。)它是现今使用较为广泛的口语词,从声韵上看也是一个叠韵联绵词。由于它是以口语形式在玉林话中口耳相传的,并不知其本字是什么,只能用与这个字音发音相近的两个字表示,但是这个词可以根据因声求义的方法进行探源。
“䆡䆲[laŋ21haŋ54]”一词的源头应该是魏晋六朝时的笔记小说中出现的“狼抗”。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的解释为“傲慢,暴戾”。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这里的“狼抗”表示“傲慢自大”之义。此后,在一些明清小说里又出现了“狼抗”的异形词“狼犺”“狼亢”“狼伉”“䆡䆲”“䆡抗”“榔槺”等等,如在《西游记》第七六回:“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那,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此处的“狼犺”的意思为笨拙。而在清朝洪昇的《长生殿·窥浴》:“……身子又太狼伉,舞去衝翻了御筵桌席,皇帝见了发惱,打落子弟名籍。”“狼伉”在这里指的是人大而笨重。而这时该词表示笨重粗大或是笨拙之义,与魏晋六朝时的“狼抗”之义不同,但它们均有一个核心义为“大”。
“狼抗”也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在《广韵》:狼,鲁当切,来唐平。《集韵》:狼,卢当切,犬名,似猴。《说文新附》:“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从犬良声。”“抗”,《广韵》:苦浪切,溪宕去。《集韵》:举也。《说文新附》:“抗,扦也。从手,亢声。杭,抗或从木。”“抗”古亦作“亢”,引申为高抗之义。
由“㝗㝩”以韵母ang演化出的联绵词族,即指联绵词韵部以阳部叠韵所系联的“漮㝗”为代表的词族中这些词,即“槺梁、圹埌、崀、闶阆、躿躴”。这些词在上古的声纽格式均为溪/来式,倒言为来/溪式。联绵词倒言指的是某一声母格式的前后声母的倒转形式,如“闶阆”倒言为“阆闶”。这些词均在一些典籍中保留了下来,其具体解释分别为:“槺梁”,虚空貌。《广韵》:“槺,槺梁,虚梁也。”《方言》曰:“䆲,虚也。䆲与‘槺’同,音康。”“圹埌”,一望无际,空荡辽阔貌。也指丘墓,因丘墓空貌而得名。“崀”,也作“嵻㟍”。意为山谷空旷貌。在《广韵》中分山谷空是“崀”,室空是“㝩㝗”。“闶阆”,方言。建筑物中空廓的部分。也叫闶阆子。此处闶阆的意思具有“空”义。但“闶”在《集韵》解释为“高门貌”。可知闶又如“抗”,亦如“亢”,《说文》:“阆,门高也。从门,良声。”它们均有“高”义,因此有些从“良”声的字和“康”声字进而派生出“高”之义。“躿躴”指身材高长的人。在《集韵》“躿,长身谓之躿躴。躴,长身也。”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广州话等方言中都有这个词。按“长”通“大”义,那么有的从“良”声的字和有些从“康”声的字均包含着“大”的意思。综上,也就是说这个“㝗㝩”同源联绵词族均是由“空”义引申出“高、大”的意思,再根据联绵词的一大来源——同义近义单音词的联用,“㝗㝩”是由两个同源词联用凝固成为一个共同表义且不可拆分的双音节单纯词,由一个整体意义而引申出多种新义,其形体多变,无法从字面上去解释,这类联绵词称为义合式联绵词。并且“狼抗”这个联绵词的核心义为“空、高、大”。由此可知,玉林话中联绵词“䆡䆲[laŋ21haŋ54]”所用的词义与“狼抗”的核心义相同,是一个语源义为“空”的义合联绵词。
2 沌沌
“沌沌”在玉林话中的意思是愚昧无知,玉林话读[tan21tan21],其重叠形式为“浑浑沌沌”,在口语中一般使用其重叠形式,如“你几时都是浑浑沌沌,某知要做事律。”(意思是你一直都是愚昧无知的状态,不知道要干什么。)
“沌”,《广韵》:“徒损切,定混上。”按定母文部,双声兼叠韵。《集韵·魂韵》:“沌,一曰沌沌,愚也。”《说文解字》中未收录此字。“沌”犹“忳、伅、敦”,它们均有声符“屯”。“忳”,《集韵》:“忳,杜本切,上混,定。愚貌。《老子》:‘忳忳兮’或作沌。”《老子》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陆德明释文:“沌,本又作忳。”汉代贾谊的《新书》:“彼世主不学道理,则嘿然惛于得失,不知治乱存亡之所由,忳忳犹醉也。”这里“忳忳”的意思都是无知貌。“伅”,《集韵》:“杜本切,定混上。倱伅,不慧或作敦。”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杜注《左传》云:‘倱伅,无知暗味不通之类也。’”《广韵》:“倱伅,四凶之一,春秋作混沌”。《字通·人部》:“倱伅,不开通貌。通作‘混沌’、‘浑敦’。”“敦”与“沌”音同,《淮南子》:“困敦之岁。”注:“困,混;敦,沌也。《左传·文公十八年》:“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在《通鉴》中也有释“盘古氏又叫浑敦氏,浑敦即浑沌。”但是“混沌”、“浑沌”“浑敦”在这里的本义指的是“天地未分,元气未判貌。”之外,方以智在《通雅》卷六的《謰语》所列举的“浑沌”的多种变体,可知“浑/混沌”一词产生时间非常早。在《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晋郭象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浑浑沌沌”则是“浑沌”的重叠形式,它们也可分别单音重叠为“浑浑”、“沌沌”,此处它们的意思是由本义“天地未分,元气未判貌”的引申义“愚昧无知貌,不开通貌”。因此,玉林话中的“沌沌”一词的源头应该是来自汉代之前就已频繁出现的“浑/混沌”,玉林话“沌沌[tan21tan21]”联绵词所用之义为“浑/混沌”这个词的引申义,其语源义是“混沌不明貌”的叠音单纯词。
结语
这两个联绵词在玉林话中以口语形式口耳相传,通过音义关系考释了它们的语源义,“ [laŋ21haŋ54]”的语源义为“空”义,与其源头“狼抗”均为义合联绵词。“沌沌[tan21tan21]”的源头是“浑/混沌”,其语源义是“混沌不明貌”的叠音单纯词。
[1] 李娟.联绵词考源和性质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郭珑.语源研究与连绵词的释义[J].广西大学学报,2004,(3).
[4] 张凤,李延新.贵阳方言联绵词考源一则[J].北方文学,2012.
[5] 关童.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J].浙江大学学报,1996.
[6] 吴泽顺.“混沌”转语记[J].淮阴师专学报,1992.